孫興
摘要 從森林防火期、撲火隊員的戰(zhàn)備、接火情處置、滅火過程、滅火方法與隊形、清理火場等方面介紹了宣城市宣州區(qū)山區(qū)森林防火工作措施,以期為防止森林火災提供參考。
關鍵詞 森林防火;山區(qū);滅火;安徽宣城;宣州區(qū)
中圖分類號 S7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57-01
宣城市宣州區(qū)地處安徽省東南部,轄2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有林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21個),國有宛陵林場,駐宣有林單位5個。林業(yè)用地面積9.57萬hm2,其中國家級和省級生態(tài)公益林2.59萬hm2,活立木總蓄積353.3萬m3,森林覆蓋率33.96%,林木綠化率37.74%。宣州區(qū)山區(qū)森林火險等級為Ⅰ級,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地形特征南高北低,南部屬皖南山地丘陵邊緣地帶,低山高丘交錯,山巒連綿,中部地形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以丘陵、崗地為主,森林防火任務十分艱巨。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災損失,保護森林資源,現(xiàn)就宣城區(qū)山區(qū)森林防火問題探討如下[1]。
1 森林防火期
森林防火期做到早發(fā)現(xiàn)的關鍵是防火通訊號碼的宣傳(村組負責人的號碼、12119)及村組微信群的建立等??衫昧鲃由特?、各種車輛駕駛員和防火巡邏員對林區(qū)進行流動瞭望,在山區(qū)周邊的小店、高樓、山頂、瞭望塔設立固定監(jiān)控點[2]。
2 撲火隊員的戰(zhàn)備
一是隊員日常體能訓練。①長跑、負重越野,可用游泳、自行車等代替長跑;②體能訓練之平衡訓練,如單腳平衡;③體能訓練之力量訓練,如大腿力量訓練、小腿力量訓練、上肢力量訓練、腰腹力量訓練、仰臥起坐帶轉體。二是機械保養(yǎng)與配合演練。三是滅火戰(zhàn)備物資的合理儲備(如機械裝備、二號工具、三號工具;個人裝備、水、防火服、毛巾等)。四是了解每個人的性格,身體素質和責任心、意志力。五是對火場的判斷。
3 接火情處置
在向上級機關報告的同時,要明確對本次火情任務的要求、任務編組、人員配對、機械裝備分組。撲救森林火災指揮的主要任務是及時掌握情況,正確使用兵力,周密組織協(xié)同,靈活運用戰(zhàn)術,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力爭把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3]。
4 滅火過程
一是準備階段。這一階段從發(fā)現(xiàn)火情以后開始,一直到撲火隊到達火場,開始進行有效撲救森林火災之前。二是控制階段。這一階段從撲火隊伍進行有效撲救森林火災時開始,到火線上各支撲火隊匯合,團團圍住整個火場,火線不再向外擴展時為止。三是清理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清理火場和守護火場。就整個火場而言,從各支撲火隊會合場地開始,到撲火隊伍撤離之前。四是撤離階段。這一階段從驗收清理火場工作開始,直至所有撲火隊伍安全返回原出發(fā)地,整個火場取得最后勝利。
5 滅火方法與隊形
帶隊組進入火場的負責人,首先設定安全區(qū),并根據(jù)滅火前進的路線與林火行為,科學地調整安全區(qū)的位置,確保“大火進我退,有可退之處,小火穩(wěn)我進,有可進之力”,嚴禁將滅火人員帶入已大片燃燒的杉樹成林、大面積燃燒的毛竹林和燃燒的山洼、草塘、山谷、山崖等危險地區(qū)[4]。
滅火方法及隊形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多點分隔法?;鹦?、風弱、山平時,可采取多點分隔,同時滅火快殲戰(zhàn)滅戰(zhàn)術。隊形:多人多機同時分開滅火,沿火線成一線隊形。②打隔結合、分兵合圍。在火大、風大時,可在火兩側利用圍殲戰(zhàn)術的同時派主力隊員根據(jù)地形在火頭開設隔離帶,利用時機與地形采取人工(使用砍刀、油鋸、鐵鍬或水)或機械設備開設出生土隔離帶,形成一條準防火隔離帶,等火勢減慢再投入兵力滅火。隊形:在火場的側風區(qū)呈“A”形,“1—3—2—1”隊形,1人向導開路,3臺風力滅火機呈三角形,1支水槍1名急救安全員,1隊當?shù)厝罕?,在打滅余火的同時,可隔離一段留1人,在已打滅的火線上觀察。③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控制法。在火大、風大,而風向多變的情況下,一定要以重兵打殲滅技術,在皖南山區(qū)火場火勢一旦擴大,在1個火場會出現(xiàn)2個以上的火頭,而地形多變會形成數(shù)個風向,各分隊指揮員應掌握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與地形,打一段滅一段,逐步控制,時機包括下山火、夜間低溫、逆風火、在大風到來前等,地形有水塘、山脊、道路、河流、農田等。隊形:以主力隊員為前鋒,群眾隨后的“T”形,形成“2—5—3—1”隊形2人向導開路,5臺風和滅火機組合,3支水槍保護,1路群眾支援。
6 清理火場
徹底清理火場,是撲滅林火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為了避免火場內殘留的余火復燃,滅火后,撲滅隊伍不能立即撤離,要沿著火場邊緣向火場內繼續(xù)清理。
6.1 清理方法
大火場要按戰(zhàn)區(qū)分片包干清理。段與段連接處要設立標記,明確任務,分清責任。沿火場邊緣,每隔5~10 m派1人,逐步向里清理。發(fā)現(xiàn)余火要用打火掃把、土埋、水澆等方法徹底熄滅;發(fā)現(xiàn)有余火的立木,特別是火場邊緣的站桿等,要立即伐倒滅火或清理到火場內部遠處,以防止殘火蔓延。
6.2 清理重點
清理時特別要注意塔頭和過埋在地下的樹根病腐木、倒木等殘火。要扒開塔頭下面的灰土,將地下的樹根挖出,病腐木和倒木劈開,必要時用手感知溫度,用鼻子聞是否有糊味,以確保徹底消滅余火。
6.3 清理標準
要求距火場邊緣30 m處做到“三無”,即無火、無煙、無氣。經前線指揮部組織聯(lián)合檢查驗收簽字,確實達到標準,而又經過一次大風天的考驗,確無復燃可能時,打火隊伍才可全部撤離。
7 參考文獻
[1] 撲火指揮資料[EB/OL].(2012-11-26)[2018-07-15].https://wenku.baidu.com/view/48bc8087cc22bcd126ff0c5b.html.
[2] 森林防火知識[EB/OL].(2017-11-01)[2018-07-15].https://wenku.ba-idu.com/view/303d79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9.html.
[3] 趙剛,伏明波.山區(qū)森林防火預防及應對措施分析[J].現(xiàn)代園藝,2016(4):219-220.
[4] 劉華.做好山區(qū)森林防火工作的建議[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