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張雪姣++吳丹++周德偉++白志娜+陳紅菊
摘要 近年來氣象災害頻發(fā),氣象科普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傳統(tǒng)的氣象科普宣傳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亟需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模式的創(chuàng)新。文章從氣象科普宣傳形式和內容上引入了新的模式,總結分析了近年來各地值得借鑒的氣象科普宣傳模式,如氣象科普動畫片、在預警短信中加入防御內容等,以期為氣象科普宣傳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氣象科普;宣傳模式;動畫片
中圖分類號 P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23-0227-02
Abstract A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common in modern society,the statu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raditional popularization mod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ety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n popularization mod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The essay introduced new popularization mode from form to content,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local popularization mod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which was worthy of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such as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imation,including defensive content in early warning text messages,etc.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cience;popularization mode;animation
科普工作是推動社會發(fā)展、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途徑[1]。氣象事業(yè)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yè),與社會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氣象災害頻發(fā),氣象科普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推動氣象科普宣傳模式的創(chuàng)新,讓人民群眾對氣象科學更加感興趣,了解更多的氣象知識,掌握更多的氣象防災減災技能。
1 氣象科普宣傳傳統(tǒng)模式
傳統(tǒng)的氣象科普宣傳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對外開放氣象臺站(氣象臺、影視中心、人影基地、氣象探測中心),邀請人民群眾參觀氣象局,播放氣象科普專題片。通過氣象工作人員講解,讓公眾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原理,體驗天氣預報主持過程,親自動手進行氣象觀測,參觀增雨防雹火箭和戶外應急指揮車等。二是圍繞“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舉行氣象科普宣傳活動,在街道、社區(qū)人流密集處擺放氣象科普展板、發(fā)放氣象科普宣傳資料、畫冊以及災害防御明白卡,在農村開展氣象科技下鄉(xiāng)活動。三是在日常工作中,通過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和大喇叭傳播氣象預警信息,借助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及網站、微博等新媒體宣傳各種氣象知識[2]。
2 氣象科普傳統(tǒng)宣傳模式的局限性
當前氣象科普宣傳模式除了在形式上單一老套以外,在內容上也相對單調,缺乏創(chuàng)新。內容過于專業(yè)化,趣味性不足,科學腔過重,與社會生活結合少,社會公眾尤其是農民不能很好地理解。
3 氣象科普宣傳新模式
創(chuàng)新氣象科普宣傳模式是推動氣象科普工作發(fā)展的原動力。氣象科普應通俗化、大眾化,氣象科普的形式和內容應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3]。
3.1 形式創(chuàng)新
3.1.1 氣象科普動畫片。游立杭等[4]對氣象科普動畫片的發(fā)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很多氣象現(xiàn)象拍攝都是比較危險的,傳統(tǒng)拍攝難以實現(xiàn),這樣動畫技術就顯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勢。①寓教于樂。通過生動活潑的卡通形象及各種情景傳達氣象科普知識,觀眾喜聞樂見。同時,觀眾在觀看動畫片時心情放松,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②直觀生動,觀眾易接受。對于普通觀眾來講,氣象科普傳播內容相對專業(yè)抽象,理解起來較困難。將動畫應用到氣象科普片中,將具體動態(tài)的視覺藝術形象替代復雜抽象的氣象科普知識,加上生動有趣的故事、淺顯易懂的講解,相比深奧的氣象科普宣傳片,普通觀眾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動畫作為充滿活力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逐漸成為打開氣象科普節(jié)目創(chuàng)作之門的“金鑰匙”。
3.1.2 用PPT制作氣象科普作品。PPT是一款功能強大、操作簡單、兼容性強、容易實現(xiàn)各種豐富的特殊效果的軟件,能夠采用各種素材,集圖、文、聲、動畫于一體,給觀眾提供形象生動畫面。PPT制作技術簡單,每個人都可以編導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進行氣象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選擇。潘海娃[5]制作了長達34 min的“雷電災害知識及防御”PPT,在中共臺州市委組織部第十六屆黨員電教片觀摩評比中獲得了優(yōu)秀獎。被選為氣象協(xié)理員、信息員、防雷重點單位安全負責人的培訓教材,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3.1.3 校園科普氣象站。青少年是新時期氣象科普對象的主要群體之一。氣象科普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氣象科普進校園,克拉瑪依市氣象局在克拉瑪依實驗小學建立實驗小學科技氣象園,這是校園科普氣象站建設的一個很好的事例,可作為典型事例在全國推廣。首先是氣象局進行因地制宜的選址和建站,然后綜合考慮學生年齡、接受知識深淺程度及時間等各方面因素,選擇五年級的學生作為“觀測員”,成立氣象科普興趣小組。為了便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抽調專業(yè)技術人員,編寫適用于校園教學的科普讀物《氣象與生活——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讀本》。同時,氣象局不定期制作教學課件,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們更深入地了解氣象知識。在校園氣象站,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觀測、記錄,既增加了學習樂趣,又形象地了解氣象知識[6]。endprint
3.1.4 戶外氣象科普。戶外科普是一種新興的科普宣傳模式,很受公眾喜愛。將氣象知識與戶外環(huán)境相結合,可以使公眾直接感受“天氣現(xiàn)場”,真真切切感受天氣帶來的變化和影響,給人以第一視角的感覺,具有權威性和可信性。同時,戶外氣象科普類節(jié)目可以實現(xiàn)與現(xiàn)場觀眾的互動,活躍節(jié)目氣氛,有效提升視覺傳播效果,如《大英天氣》《天氣魔術師》,是非常好的戶外科普節(jié)目。近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性天氣和重大氣象事件,人們越發(fā)對其形成原因感興趣,為推廣氣象科普知識提供充足的空間。戶外氣象科普節(jié)目如第一時間、還原現(xiàn)場等,可以更好地為觀眾答疑解惑,更具權威性和可信度。戶外氣象科普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值得借鑒和研究,汲取國外同類優(yōu)秀節(jié)目的實踐經驗,盡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戶外氣象科普推廣模式、技術手段、運作流程,為人們日益增長的氣象需求服務[7]。
3.1.5 氣象科普旅游。氣象科普旅游是一種非常新穎的氣象科普宣傳模式,以旅游載體,將氣象與自然資源、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讓旅游者親身體驗,領略現(xiàn)代科技的神奇魅力,提高自身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上海市氣象局將科普旅游與氣象結合,在1998年首創(chuàng)“氣象科普一日游”活動,廣受人民群眾歡迎,之后又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氣象科普館和氣象科普旅行社,可以作為各地進行氣象科普的一種參考。
3.1.6 在傳統(tǒng)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合理利用氣象大喇叭。氣象大喇叭是農村進行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的主要工具,除了進行預警信息傳播,還可以用于氣象科普??梢栽谵r村設定“氣象時間”,每天到了“氣象時間”,就由村干部、氣象信息員或氣象志愿者進行氣象播報,播報內容可以是短時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及氣象農業(yè)生產信息等,這樣可以讓村民們了解到更多的氣象信息。在村里比較顯眼、人員密集的地方設置LED顯示屏或大黑板形式的“氣象園地”,用于顯示當天的播報內容,以供錯過播報的村民學習。要想讓大喇叭起作用,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播報制度、落實責任人員并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
3.2 內容創(chuàng)新
3.2.1 在預警短信中加入防御內容。氣象科普與氣象預警信息的傳播是相輔相成的,只強調預警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而缺乏向老百姓傳授正確的防災減災措施,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氣象預警和氣象科普要雙管齊下。在我國農村地區(qū),群眾常反映不能理解氣象臺預報降雨量50 mm或100 mm的意義,也不知道該做什么準備。這些事例表明不僅要做好天氣預報,還要向公眾傳達天氣可能造成的災害以及防御措施,以充分發(fā)揮氣象信息的作用,也是氣象科普應當承擔的責任[8]。
3.2.2 用山歌、詩詞等對氣象科普知識進行包裝。國人十分偏愛詩詞,很多人從牙牙學語即開始學習詩詞。詩詞中包含大量的氣象知識,利用其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大有可為[9]。同樣,山歌也是氣象知識的有效載體,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記憶,深得公眾喜愛,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間素有以山歌來歌頌日常生產生活的習俗與傳統(tǒng)。因此,可以用山歌作為宣傳方式開展氣象科學普及工作。組建氣象山歌隊伍,對蘊含氣象科普知識的山歌進行收集整理和編寫,舉辦氣象山歌會,將深奧的氣象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民眾[10]。
3.2.3 交叉學科科普。氣象學涉及許多學科,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基本知識和原理均比較抽象,而交叉學科的應用氣象知識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比如“氣象與體育”“氣象與醫(yī)學”“氣象與交通”“氣象與建筑”“氣象與旅游”等,是氣象知識在其他領域的具體應用[11]。在體育上,通過北京奧運會,講述體育運動項目中氣象對體育技巧和成績的影響。在醫(yī)學上,將抑郁癥發(fā)病原因和幾率與氣候的屬地性結合做出詳細的分析。在旅游上,將景點的風景特征與天氣變化特征結合起來,提煉每一種天氣氣候下的美景為景點做宣傳等,如天氣晴朗和雨季的杭州西湖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景,將其放在宣傳材料里,培養(yǎng)社會公眾關注氣象知識的興趣。
4 參考文獻
[1] 王海波.新中國氣象科普發(fā)展歷程回顧與展望[J].科技傳播,2014(19):46-49.
[2] 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15(2):8-10.
[3] 楊志勇,王云芳.聊城市氣象科普工作現(xiàn)狀及對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6(19):233.
[4] 游立杭,林秀芳.略論氣象科普動畫片的發(fā)展[J].海峽科學,2011(3):48-49.
[5] 潘海娃.淺談用PPT制作氣象科普作品[J].浙江氣象,2011,32(3):41-43.
[6] 張建新,馬秀清.淺談校園科普氣象站的建立和運行[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增刊1):63.
[7] 王新竹,張?zhí)┰矗瑢O凡迪.國外戶外氣象科普節(jié)目概況與啟示[J].電視研究,2016(11):78-80.
[8] 羅桂湘,陳陽,李斌喜.廣西農村地區(qū)電視氣象科普策略探析[J].廣西農學報,2010,25(6):57-60.
[9] 蔣國華,覃偉霞,鐘凱儀.用詩詞進行氣象科普宣傳芻議[J].廣東氣象,2009,31(2):45-47.
[10] 覃安春,黃運豐,黃正宏,等.氣象科普宣傳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思考[J].科技傳播,2013(19):26-27.
[11] 游立杭.淺談氣象科普動畫片的選題策劃思想[J].科普研究,2010,5(1):6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