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貴
摘 要:勞動與技術(以下簡稱“勞技”)課程校本研修包含了學校勞技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表達了廣大勞技教師的共同愿望。在農(nóng)村中學勞技教研氛圍不濃的情況下,富有特色的勞技課程校本研修不僅萌發(fā)著勞技教師的生長點,還創(chuàng)造著勞技教師的教學生活。在以課例“吉祥結的編織”為載體的校本研修活動中,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關注學生技術學習和課堂感受的同時,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教學行為和教研能力也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
關鍵詞:“吉祥結的編制”;校本研修;勞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9-18
一、問題的提出
真正有意義的勞技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術、技能的重要方式。據(jù)此,對勞技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學習和應用的過程。
然而,審視現(xiàn)今的勞技課堂,會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依然屬于“隨遇而安”的類型,有的甚至“逆來順受”。因此,如何切實轉變這種學習狀態(tài),是當下勞技教師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龍都中學(以下簡稱“我?!保┑靥庌r(nóng)村地區(qū),由于受當?shù)氐乩?、?jīng)濟、文化、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勞技的自覺性、主動性普遍很差,有的學生甚至討厭上課,討厭操作實踐。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勞技教研組經(jīng)過多次的研討、論證,厘清了校本研修工作的方法與思路,即將上述問題轉化為校級研究課題。研究主題為“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教學內容為中國結藝教學——“吉祥結的編織”。
主研教師(執(zhí)教者)王老師為我校一名剛入職不久的青年教師,雖然年輕,但非常熱愛勞技教學工作。研修成員除了我校和周邊學校的勞技教師,還包括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勞技教研員和區(qū)級骨干教師。
二、校本研修紀實
(一)“試教課”—傳授編織知識
1.教學案例
課題:大家來編一編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吉祥結的編織技術。
(教師揭題“吉祥結的編織”后,呈現(xiàn)當?shù)卮汗?jié)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吉祥結有何寓意?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如意、平安、康泰”)
師:吉祥結是美好的象征,預示著吉祥、美好。那么,你能說說如何編織吉祥結嗎?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編織吉祥結的流程:編織—整理)
師:吉祥結是中國結中的一種簡單結飾,你們會編嗎?
生:不會(齊聲)。
師:請同學們看老師是如何編的。
(教師演示編織吉祥結的過程,學生細心觀察)
師:你們看懂了嗎?
生:看懂了(齊聲)。
(教師此時露出贊許的目光)
師:既然大家已經(jīng)看懂了,那下面就請大家來編一編。
(全班學生在優(yōu)雅的音樂聲中嘗試吉祥結的編織,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予以指導)
2.課后“會診”
王老師的這節(jié)研究課一結束,課例研修成員便圍坐在一起,進行了一番熱烈的討論。
傳統(tǒng)的中國結教學,教師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編織方法的掌握和編織的熟練程度。課堂上,在講解編織方法和步驟以后,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反復地操練,有的教師則要求學生達到“隨心所欲”“自動化”的程度。然而,這種注重教學結果——作品的教學,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究竟有多大價值?
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得到了一個共同認識:教師試圖說服學生“主動參與”,并不意味著單純地讓學生簡單重復已有的正確結論,或機械地重復某種固定做法,應尊重學生人格,引導他們動手、動腦,發(fā)展他們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潛能。
經(jīng)過討論和交流而達成的上述共識向我們暗示:教師應改變以教為導的本位傾向,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非主體的位置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產(chǎn)生愛學、樂學的心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課堂變“活”,提高勞技教學的實效性。在這次討論所達成的共識中,“主動參與”不僅被視為一種外顯的行動,是學生學習行為的表現(xiàn),也被視為一種內顯行為,是學生思維過程的表達。
“給予學生充分動手、動腦的機會”,與學校勞技教學向來以掌握技術、完成作品作為評判、考核依據(jù)的文化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對比?;蛟S教師們并沒有對他們的“共識”進行過這樣深層的思考,但我們從這個角度不難認識“主動參與”的內涵和價值。
(二)“改進課”—教會編織技術
1.教學案例
課題: 你能編出吉祥結嗎?
在呈現(xiàn)春節(jié)情境下產(chǎn)生課題“吉祥結的編織”后,教師組織并展開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分發(fā)課前準備好的吉祥結作品。
師:編織一個漂亮的吉祥結,通常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主要操作流程有哪些?請在小組內說給大家聽,看誰說得準確、科學、合理。
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了全班交流:
師:誰能說出編織吉祥結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生1:編織吉祥結要用到編織繩、編織板、鑷子和珠針。
生2:除了編織繩、編織板、鑷子和珠針,還要準備玉石和串珠,用于裝飾。
師:有了工具和材料,我們應該如何編織呢?
生1:可分三步完成。具體如下:
第一步:將繩折成十字。
第二步:從繩頭開始,逆時針一根壓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類推。最后拉緊。endprint
第三步:從繩頭開始,順時針一根壓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類推。最后拉緊。
生2:我覺得成型后,還要進行整理和裝飾。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邊板書邊反復用 “還有不同意見嗎?” “真行!”等課堂語言鼓勵學生。
接下來,教師利用結合大屏幕,演示、講解吉祥結的編織過程,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
在初步掌握吉祥結的編織方法之后,教師讓每一位學生獨立完成吉祥結作品的制作。
2.課后“會診”
研究課后,勞技教研組的所有成員便又坐了下來,展開了討論。
對于這堂課,教師們感到很興奮。有教師說:“為了讓學生掌握吉祥結的編織方法,王老師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接著讓學生獨立嘗試,這樣使得每個學生都有交流、動手的機會。”也有教師認為,王老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向全班交流吉祥結的編織方法,這樣使得全體學生共享智慧。還有教師覺得王老師的 “激發(fā)興趣—探究技術—實踐深化”的教學策略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
不過,也有教師提出質疑: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似乎很高,作品完成得也很好,但問題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吉祥結的編織技術。熱烈的贊揚突然陷入了平靜…… 隨后,教師們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同時對教學效果進行了檢測。
訪談結果出乎意料:多名學生表示自己存在“似懂非懂”的困惑。在測試中發(fā)現(xiàn),全班42名學生中,僅有15%的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吉祥結的編織技術,學生作品制作的成功率很低。
此時,教師們又陷入了沉思,遲遲沒有說話,臉上流露出疑惑、困惑的神色。
通過仔細觀看課堂錄像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執(zhí)教老師幾乎沒有用激勵的語言和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欲望。
看來讓學生主動參與,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掌握某種編法,或完成某件作品,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樂學情境,讓他們樂意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鑒于此,授課老師也覺得很有必要借班上一次“提高課”,旨在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實際上就是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即把學生技術學習和技術實踐活動視為一種具有一定“社會行為”的生活能力的主動習得與建構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參與”的實質與當前人們對學習和發(fā)展的認識是一致的。
(三)“提高課”——激發(fā)編織情趣
1.教學案例
課題:巧手編織吉祥結
【激趣導入】
呈現(xiàn)當?shù)卮汗?jié)情境圖和精美的吉祥結圖片。
師揭示課題:吉祥結常出現(xiàn)于中國僧人的服裝及廟堂的飾物上,是一個古老而又被視為吉祥的結式,因此得名為“吉祥結”,有如意、平安、康泰的含義。
【感受新知】
教師分發(fā)課前自己制作的吉祥結作品。
師:同學們,吉祥結有哪些重要特征?
生1:吉祥結是用一根線編結而成的。
生2:吉祥結的耳翼有7個,所以又稱為“七圈結”。
生3:吉祥結編法簡易,結形美觀。
師:吉祥結的制作包括哪些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
生:吉祥結的制作主要包括固定、編織、整理和裝飾等技術環(huán)節(jié)。
【實踐發(fā)展】
多媒體課件展示“吉祥結編法圖示”。
師:中國結的制作一般都要經(jīng)過編、抽、修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吉祥結應該如何編織呢?下面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材料,“大膽嘗試”吧!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對照“吉祥結編法圖”,探究并嘗試吉祥結的編織方法與步驟。
師:第一次編織吉祥結,如果遇到困難,請不要著急。剛才,XX同學編得又快又漂亮,你們愿不愿意請他當小老師,上臺把制作吉祥結的全過程示范一下呢?相信在他的指導下,我們剛才遇到的難題一定能迎刃而解!
(XX同學示范講解吉祥結的編織過程)
學生互幫互學,完成吉祥結作品。
(教師做好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比試比試,看誰心靈手巧,能把吉祥結編得又快又好。做完后,我們還要舉辦一個作品展。
(學生獨立完成吉祥結作品)
【作品評價】
以小組(4人)為單位,從規(guī)范性、技術性和藝術性等方面進行自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亮點與不足之處。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在班級進行展覽。教師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心靈手巧獎和獨具匠心獎。
2.課后“會診”
結束后,教師們再一次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反饋會議上教師們說了許多,表達的共同意見是:教學“吉祥結的編織”一課,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授課教師在設計和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要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表達吉祥結的編織方法,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二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在吉祥結的制作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掌握技術,發(fā)展思維,豐富勞動體驗,逐步提升技術素養(yǎng)。
三是讓學生多角度分析吉祥結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中國結藝的魅力。
其中有教師這樣說:“聽了王老師的這節(jié)課,我知道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了?!币灿心贻p教師恍然大悟:“想不到勞技課堂有這么多學問!”
三、收獲與啟示
在“吉祥結的編織”這一課例研修中,研修主題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那么,本課的學科本質表現(xiàn)在哪里呢?
前后三次的課堂實踐,讓王老師對“主動參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第三次授課后,她在“教學反思”中這樣寫道:“吉祥結的編織”教學的重點是吉祥結的編法,而“線繩穿編路線”與“結形整理”是構成吉祥結編織方法的核心要素。正是“線繩穿編路線”的不同導致“結飾”的變化,而通過成型之后的“結形整理”才能生成精致華美的藝術品?!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顯而易見,主動參與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吉祥結的編織方法與要領,在“親力親為”的過程中豐富體驗,獲得感悟,提升素養(yǎng)。
不僅如此,經(jīng)過集體備課、課堂觀察、課后討論交流等研修活動,教師們對課例研修主題也有了比較清晰的看法和主張:勞技課堂教學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不能僅停留在一般的說教層面, 還應以豐富、適當?shù)妮d體和形式滲透到我們的真實課堂場景之中,并通過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技術意識、技術思維和技術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達到勞技課程工具性、技術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這既是素質教育應有的基本理念,又是比較有效的育人方式。
參考文獻:
[1]葉 瀾,白益民,王 枬,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申 燕,吳琳娜,張景煥.優(yōu)秀教師成長歷程的質性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9(6):25-29,35.
[4]于慧穎.深化勞動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2):47-51.
[5]于潤發(fā).勞動技術學科實施素質教育改革課堂教學初探[J].教育科學研究,2001(2):54-56.
[6]馬開劍.勞動技術教育反思與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05(9):45-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