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
摘要:3D紀錄片電影《皮娜》,是由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拍攝完成,幷以此致敬“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影片不只記錄一位舞者的作品和生平,還體現了作為舞蹈藝術家的皮娜的生命哲學。影片流露出人道主義的關懷和充滿哲思的美感。
關鍵詞:皮娜;紀錄片;舞蹈;哲思
“一定會遇到什么都說不出來的狀況,這個時候只能用暗示的手法,言語也于事無補,只是喚起了某些東西,舞蹈就是從這里再度切入。”——排練《春之祭》的皮娜如是說。
看完維姆·文德斯導演為德國第一現代舞夫人皮娜·鮑什拍攝制作的紀錄片《皮娜》,為之震驚,觀影過程簡直就是一次心靈的朝圣,對每個鮮活靈魂與肉體的朝圣,對一種交流和表達的朝圣,對導演致敬皮娜的內在力量的朝圣......這部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通過三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館》(1978年)、《春之祭》(1975年)和《月圓》(2006年),以及烏珀塔爾舞蹈劇場的主要舞者對皮娜的回憶,借由皮娜的作品和完成她作品的舞者來表達皮娜,表達一個為愛而舞的思考者。春光降臨,綠草如茵,夏日降至,長草離離,驕陽,秋色漸盈,落葉飄零,而后,冬......舞團的所有人追隨著皮娜,因為她高超的舞技,也因為她飽含魅力的人格。在烏珀塔爾劇場的空間里,她用情感和思維帶動她的身體,創(chuàng)造出無邊無垠的藝術表達,永恒這一話題,被她清晰得詮釋出來。
“你只要再狂野一點就行了”——這是皮娜對《春之祭》女主角露絲·雅瑪蘭帖的建議,露絲始終羞于接受,但她承認這是皮娜近20年來對她的唯一評價,她為此收獲了更為真實的自己,讓自己在舞臺上閃出光彩。只有同為真誠的兩個靈魂,才能實現最真誠的對話,才能放下所有偏見,專注曾被一度粉飾的本質,才能完成彼此靈魂的進一步滋養(yǎng),不急不躁,但卻始終真實。
你是最脆弱的,但這也是你力量所在。在舞者看來,皮娜的“痛苦”與“力道”,疊加而來的是一種叫做“孤寂”的狀態(tài),她把這種狀態(tài)傳遞給舞團的每一位舞者,去感染他們,啟發(fā)他們...世間只有一個皮娜,孤寂又有很多種表達,然而皮娜的“孤寂”,無人能及。她在排練《穆勒咖啡館》時,對舞者們提出——“請閉上眼睛去看”,皮娜希望舞者們如她一般,找到“閉上雙眼,洞悉一切”的狀態(tài),一種難得的,讓人清醒又讓人恐慌的狀態(tài),一種足以解答人之所以能夠存在于世的狀態(tài)。請閉上眼睛去看,你要繼續(xù)探索,縱然不知從何開始,也不知方向是否正確......你要繼續(xù)探索。
“我與天使一起工作,你是天使,你好美麗,與你一起工作,我們不再是凡夫俗子。”——舞者瑪露·愛爾蘭道這樣評價皮娜。多么美好的語言,多么美好的心靈,像天使一樣純凈的心靈,瑪露做到了。舞者安德烈·巴列欽談到皮娜讓他嘗試用身體畫出月亮,他在觀光的電梯上畫著他心中的月亮。
有時候我們內心的東西,自己看不到,需要一個洞察力強的人幫我們看到。皮娜就是那個人,她幫她的舞者看到了人生的操控與被操控,滄桑和天真,脆弱和堅韌...這些看似矛盾的一切,竟然可以毫無違和感得組合在一起,形成最真實的人和最真實的生活。
“別忘了,你得讓我害怕”——這是皮娜對即將登臺的自信舞者發(fā)出的最后一句提醒。鎮(zhèn)定淡然的語氣,簡明扼要的忠告,足以把對面這個原本自信滿滿的生命體擊垮,足以將他從自以為是的“云端”強拽至需要赤腳行走的“土地”,多么有力的藝術指引!
她讓她的舞者們深挖自我渴求,“我們渴望什么,這樣的渴望從何而來?”那些恐懼在背后到底有什么秘不可宣的力量,那些偽裝的面具下又藏著一張多么無力的臉,我們的渴望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讓我們的渴望奄奄一息,逆流成傷。皮娜向舞者們拋出一連串的問題,舞者們沉下心,試圖用情緒和肢體找到所有答案。皮娜,她是一個舞蹈家,也是一個哲學家。
在作品《月圓》排練中,皮娜讓舞者表達“快樂”,隨著音樂搖擺而來的舞姿成了整部作品標志性的動作,“快樂”由此產生。
有時我們會對某些瞬間迸發(fā)的靈感表示驚訝和詫異,想不通為什么自己沒有這份天賦,與如此美妙的靈感相遇。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這些生發(fā)出奇妙靈感的大腦和心靈是多么的純粹,純粹到不被半點灰塵所沾染,也正因如此,他們能接收天地萬物的啟發(fā),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這所謂靈感組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皮娜將舞者們推出劇場,讓他們在大自然中起舞,在繁鬧的街道上起舞,在工廠大門前起舞,在軌道地鐵中起舞......有時,他們更像是一個個行為藝術者,用最真實的體態(tài)在任何“舞臺”上完成表演,不顧周圍的眼光,不顧行人和車輛,能顧全的,只有當下心靈與有形和無形力量的交融。從另一個側面,我們透過舞者無時無刻的舞蹈又看到了舞蹈在生活中的無盡張力,無處不在的舞者,無處不在的觀眾。
皮娜說:不舞,我們就迷失了......
皮娜喜歡從自然中取材,她把水、土、沙石、木頭等等運用到她的舞蹈作品中,成為有形又無形的象征。這樣的布景,在舞者們奮力完成一遍又一遍無休止重復的動作后,觀眾會從中悟到些許生命的涵義,那是有關于愛、自由、掙扎、歡愉、絕望、重生、輪回的涵義,每到這個時刻,言語都是蒼白,唯有舞蹈才能暗示一切。
皮娜所選的舞者都是來自各個國家,體貌不一,但都有著獨特經歷的,她重視舞者作為“人”的存在。臺灣舞蹈家林懷民曾說“所有的訓練無法抹殺‘人的味道。一個活生生的‘個人終將在舞臺上顯現。高貴、慷慨、溫和、或缺乏安全感,總會紙包不住火地流露出來。舞蹈之所以有趣,不止是動作,而是做動作的人。”相信林懷民和他“云門舞集”的作品曾受過皮娜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響。
皮娜于2009年6月診斷癌癥僅僅5天后去世。影片拍攝于2009年10月至11月,于2011年上映,導演文德斯在皮娜生前曾與她商議過拍攝方案,但不料事與愿違,好友皮娜的離世讓文德斯悲痛,也曾動過棄拍的念頭。最終,文德斯為了致敬皮娜,將這部名為《皮娜》的紀錄片公眾于世。文德斯為了清晰捕捉舞者的每一個動作,他研究3D技術,呈現出歐洲第一部3D影片。文德斯將敘述的重點放在舞團的主要舞者身上,讓他們在皮娜生活和工作過的城市里起舞,讓他們安靜得回憶皮娜。
對于這樣一部非典型紀錄影片,導演文德斯將自己的悲痛和涅槃融入其中,它不再是理性的紀實作品,而是導演建立在對皮娜的無上崇敬與熱愛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完成的紀念式作品。試想,《皮娜》存在的初衷,不是因為世界,而是因為有一個人和一群人需要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