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作品中“人性喪失”的觀點,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導致“人性喪失”的根本原因三個方面對該作品進行解讀。
關鍵詞:湊佳苗;告白;人性喪失;根源
作者簡介:黃芳(199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一、湊佳苗及其主要作品
湊佳苗1973年出生于日本廣島縣因島市,畢業(yè)于日本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系。湊佳苗從小就喜歡幻想常人難以理解的事物,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最愛在學校圖書館讀江戶川亂步和赤川次郎的作品。大學畢業(yè)后,湊佳苗在制造公司就職,一年半以后作為青年海外助力隊隊員遠赴湯加,作為家庭教師進行營養(yǎng)指導等工作。歸國之后,出任淡路島高中家庭講師。27歲時,與現(xiàn)任丈夫結婚,并且在28歲時產(chǎn)下一子。湊佳苗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契機似乎是由于一直未能生第二子,所以她本人想要挑戰(zhàn)一些新的東西,于是開始了推理腳本、小說的創(chuàng)作。
2007年作品《答案為白晝之月》榮獲第35屆原創(chuàng)廣播劇大獎,《告白》第一章短篇“圣職者”拿下了第29屆小說推理新人獎,湊佳苗從此作為推理小說家出道。代表作品有《夜行觀覽車》《為了N》《反轉》《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望鄉(xiāng)》等,其中《夜行觀覽車》《為了N》《反轉》《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等都作為優(yōu)秀的推理作品而搬上熒幕,廣受好評。
《告白》是一部探討青少年犯罪的長篇推理小說,小說主要圍繞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合理之處展開,并通過對兩個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拷問,質疑了當今日本的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因素。森口悠子在1年B組的結業(yè)儀式上向自己的學生了講述了女兒愛美被班級學生殺害的事實并且向學生們了透露了自己的復仇計劃,在學生們的心里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
湊佳苗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系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guī)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二、小說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小說《告白》主要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來揭開事件的真相,不同的視角可以看見該事件不同的面貌。
渡邊修哉,森口老師口中的少年A,也是這起殺人事件的罪魁禍首。渡邊修哉聰明,冷漠,或者說近乎冷血,完全不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他的母親是最強大的,所以他瘋狂地想要得到母親認可,從而發(fā)明了處罰機器。
下村直樹,生性膽小但自尊心極強,在母親的溺愛下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缺乏正確處理事情的能力,使他在殺害愛美后害怕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而拒絕上學,最后喪失心智變得瘋瘋癲癲。
北原美月,班級的核心人物,背地里卻是恐怖活動露娜希的支持者,不停地收集藥物。每天扮演著好學生的角色內心對所有人和事物嗤之以鼻,直到知曉了渡邊修哉的真面目開始對其趨之若鶩。
以上是對主要人物的性格進行的分析,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三人的家庭和經(jīng)歷各不相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幼童、心儀的同班同學和一直隱忍的母親,可以輕易地結束他們的生命,這在正常人來看簡直是喪心病狂,他們卻輕易地做到了,這正是人性缺失的表現(xiàn)。
三、人性喪失的根源
1.社會環(huán)境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就好像坐上了快車,大人們需要努力工作,孩子則努力讀書,每天的匆匆行程使得人們不堪重負,即使是家人朝夕相處也成為了一種奢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告白》中所展現(xiàn)的社會背景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作為小說中心背景的學校,處于一種封閉的環(huán)境當中,青少年們拒絕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一味地逃避現(xiàn)實。想要更好地理解小說,就必須探求其背后作者所設置的故事背景。第二,未成年人保護法在保障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同時卻無法保證其心理的健康,近幾年青年少年犯罪多發(fā),而另一方面,大人們對于此現(xiàn)象卻無計可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出現(xiàn)了小說中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的例子,看似人畜無害的中學生卻可以輕易殺害五歲的兒童和同班同學,由此可見,在這種社會背景中造成了青少年人格的扭曲、更多則是人性的缺失。
2.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他是個體最早接觸和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或第一場所,父母是個體成長發(fā)展的第一任教師”。在當代日本,有很多家庭存在扭曲的親子關系、信賴關系缺失以及家庭崩壞等問題。人與人之間喪失了基本的信賴關系,小說中的少年就身處于扭曲的親子關系當中,從來沒有感受過愛意的少年自然無從談起感情。渡邊修哉的父親忙于工作,而年幼的渡邊則由母親照顧,巨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工作的壓力使其性格變得焦慮,易怒,最終將壓力造成的負面情緒轉換成了對都渡邊的虐待。年幼的渡邊修哉經(jīng)常遭受到處于事業(yè)低谷期的母親的毆打。他發(fā)明處罰機器,不惜去傷害別人只是為了能讓作為研究員的母親注意到自己。“家庭不完整容易導致兒童社會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調,許多的正常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得不到發(fā)展,比較容易產(chǎn)生反社會行為和犯罪”。另一方面,下村直樹的在母親的盲目呵護和溺愛下,生性膽怯卻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受挫后一蹶不振變得瘋瘋癲癲,最后甚至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我們無法通過基因來判斷一個人的人性,所謂的人性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教育而形成的。無論是修哉還是直樹都是被“不會撫養(yǎng)孩子的父母”所養(yǎng)育,難道我們期望喪失了人性的父母能夠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底線,無法維持社會的文明、和諧,家庭也陷入崩壞的深淵。小說《告白》正是揭露了社會中存在的這種人性喪失的現(xiàn)象,其社會性發(fā)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湊佳苗.告白[M].丁世佳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0.
[2]陳輝.電影《告白》的幾個主題的解讀[J].電影文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