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足鼎立,人聲鼎沸

      2018-01-12 14:18:19朱英貴
      文史雜志 2017年5期
      關鍵詞:九鼎禮器成語

      朱英貴

      成語“三足鼎立”的字面意思是鼎有三只足方能夠立得穩(wěn),缺一不可,借以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共同支撐。而“人聲鼎沸”這個成語始終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用來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平靜不下來,就像燒開了的湯水在鼎內沸騰一樣。由此可見,“鼎”原本是用來烹煮食物的炊具,或者可以說最初的“鼎”就是一只由三只足支撐的鍋。在上古時代,鼎既是烹煮食物的炊具,也是宴飲時候進食的餐具,所以要了解“鼎”字的含義,就需要先從它的古文字字形所揭示的烹飪容器(炊具)與進食容器(餐具)的屬性入手。

      一、“鼎”字的字形解讀與造字本義

      “鼎”字的本義為烹飪容器,相當于后代煮食物的鍋,用以烹煮和盛放食物?!墩f文·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易卦:巽木于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p>

      許慎這段對“鼎”字的解釋大意為:鼎有三只支撐的足和兩只便于提攜的耳,是用來烹煮調制百味的寶貴的炊事器物。當年夏禹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金屬銅料,熔化后在荊山之下鑄造九鼎……根據(jù)《易經(jīng)》的卦象:用“木”進入火下就是鼎卦,鼎卦的卦象是下巽(風)上離(火),即剖開木頭借助風力燒火煮飯,以燃木煮食象征化生為熟,除舊布新的意思。

      可見,許慎在《說文》中并不是在講解“鼎”這個字的字形構造原理,而講的是“鼎”作為器物的形狀與來歷、以及周易中鼎卦卦象的含義等,這正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評價的:“三足兩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那么,“鼎”字的字形構造又是如何呢?請看它的早期古文字字形:

      以上是“鼎”的古文字字形,上邊一排為《甲骨文合集》中的一期甲骨契文形體??梢钥闯?,“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為獨體象形字,象古代的一種烹飪容器之形。各種甲骨文字形和早期金文(前一個金文字形)的“鼎”字,正是這種容器的形象寫照,字形的上面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晚期金文(后一個金文字形)以及小篆字形,鼎耳的形象已經(jīng)不明顯,鼎足的形象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形?,F(xiàn)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jīng)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器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鼎本是中國遠古時代的炊具與餐具,早期的原始人類學會使用火之后,就可以在一堆篝火中燒烤獵獲的動物了,于是人類開始嘗到了熟食肉香的美味。與此同時為了取水與存水的方便,人們掌握了制陶工藝,于是便有了各種純容器性質的土陶。終于當有人大膽地將盛裝水的土陶放到火上燒的時候,奇跡出現(xiàn)了,人們發(fā)現(xiàn)了沸騰的水,從此華夏的祖先可以喝到更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滅菌的開水了;當有更大膽的人將食物放進沸騰的水中的時候,更大的奇跡出現(xiàn)了:人們不僅嘗到了跟燒烤熟食味道不同的烹煮熟食,而且還嘗到了更加美味的湯與羹。人類學家認為,用鼎來烹煮肉食,既有利于腸胃的健康和營養(yǎng)吸收,又能增快身體發(fā)育的速度,促進人們頭腦的發(fā)達和文明意識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一環(huán)。

      把土陶容器放到火上燒,不僅僅是燒開了容器里的水,也不僅僅是煮熟了容器里的食物,它還使先民得到了另一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原本不夠結實的土陶容器經(jīng)過火燒以后變得特別結實耐用,于是,人們便有意識地使用窯燒工藝來制作泥土成型的器皿,經(jīng)久耐用的燒制陶器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這樣一來,制陶工藝(古人稱之為“陶”)與用火燒制工藝(古人稱之為“冶”)相結合,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陶冶”一詞的來歷。

      初期的鼎是土陶制品,用粘土摻入細砂提成陶坯,涼干后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經(jīng)過“陶冶”的泥土器物為先民的飲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后來,隨著制作工藝的進步,又開始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彩陶鼎。土陶鼎或者彩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其實,鼎的初始形態(tài)應該是無足的炊器,稱為陶釜。無足的陶釜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后來演化為多種形式的炊器并被廣泛應用,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鍋的來源。

      為了架在火上燒煮方便,人們開始給煮食物的陶器增加支撐構件——鼎足?!岸Α闭摺绊敗币?,把烹煮食物的陶釜用足頂起來,才便于火焰的充分利用,于是有了鼎足的陶釜被“頂”了起來,人們便稱之為“dǐng”,再用象形文字描畫出來。這個象形字“鼎”也就讀作“dǐng”了。

      陶制的鼎足還是容易折斷,而且制作鼎并不像制作釜那么簡單,因此,鼎并不是民間的普通炊器,而是社會上層貴族宴會狩獵等場合的必備器具。這就決定了“鼎”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被賦予了高尚深邃的內涵,并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祭祀禮器,直至成為象征國家權力的重寶之器。

      在上層貴族社會中,美食與美器相互促進,經(jīng)過“陶冶”的各種素色鼎與彩繪鼎品種繁多,風格各異。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功能的轉變迅速影響到形狀的變化。鼎原來形狀比較單一。原始社會的鼎均為圓形,作為炊食器皿,圓形特別合于實用目的。到商代初期的二里崗時期,便出現(xiàn)了青銅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數(shù)量開始大增,與圓鼎一起成為主要的祭祀禮器。后來在掌握了青銅冶煉工藝之后,“鼎”便以青銅材質為主了。

      在圓鼎之外還要制造方鼎,并且使用最新的青銅原材料以及各種復雜紋飾的新工藝,這反映了鼎由實用的食器向象征性的禮器的重大轉變。因為方鼎在燒火、取食方面遠遠比不上圓鼎,但是作為禮器,它卻由于其特別的象征意義而備受青睞。鼎在成為祭祀禮器后,意義重大,造型凝重,制作也日益考究,以竭力顯示莊嚴鼎盛的氣勢。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與天地鬼神溝通的媒介,以求其善待人類,可見鼎的鑄造還有為人民祈福的創(chuàng)意。

      二、“鼎”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炊具演變而來的,因此“鼎”最初的意思就是指烹飪容器。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烹煮食物。

      民以食為天。陶鼎既然是人們最早的炊器,那么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就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器物,因此人們對鼎有深厚的感情。最好的東西總是要先請祖先神靈來用的。自從大型銅鼎出現(xiàn)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一種祭器,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祐,以達到逢兇化吉的目的,于是銅鼎又具有神圣的意義。endprint

      祭器又稱為禮器。通過銅鼎這一禮器烹肉祭祀神靈,使人作為通天地神靈的主體,使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用作禮器的鼎的尺寸往往比生活中作為炊具的鼎要高大得多,一方面是為了能夠容得下完整的犧牲(沒有肢解的動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古人認為它是神的尺寸,高大是對神靈表示敬意的尺度。

      鼎在成為祭祀禮器之后,很快演化為國之重器,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對銅鼎這一禮器的擁有和使用,成了貴族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于是鼎被認為是立國重器,象征著高大顯赫、莊重尊貴、革故鼎新等思想意義?!兑捉?jīng)·序卦傳》有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jīng)·雜卦傳》還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边@說明在很早的時候,鼎和改朝換代就聯(lián)系在一起了。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在周代還有所謂“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等使用數(shù)量的規(guī)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tǒng)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崇拜鼎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秦代以后,雖然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但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卻得以延續(xù)。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祈福焚香的容器。

      因為大多數(shù)的鼎為三足鼎,由此“鼎”字又可引申出“三方并立或三方分立”的意思,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所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還可引申出“支撐樹立”的意思,例如唐人張說《梁國公姚崇神道碑》所云:“夫以革故鼎新,大來小往,得喪而不形于色,進退而不失其正者,鮮矣?!彼^“鼎新”就是支撐樹立新政的意思。

      根據(jù)上面對“鼎”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鼎”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三、“鼎”的歷史文化意義

      《史記·封禪書》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髯下迎黃帝?!眰髡f黃帝鑄造完成了三只寶鼎,但是不久就失傳了。到了夏代,“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觴上帝鬼神”。司馬遷的記載恐怕不是子虛烏有,應有所本。

      據(jù)傳,夏初之時,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就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

      關于九鼎的鑄造,周代的王孫滿有過一個很經(jīng)典的解釋:“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保ā蹲髠鳌ば辍罚?。

      這段話曾被許慎解說“鼎”字部分引用過,整段話的大意是,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銅器,鑄造九鼎并且把圖像鑄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備在上面了,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于自己的東西。螭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這說明,鼎的鑄造在當時政治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是它的意圖又并不限于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權威,還象征著統(tǒng)一與和平;而且鼎上的紋飾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來通天地鬼神的,還有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還象征著昌盛與安寧??梢姸κ羌橹?。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jù)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制鼎作銘無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活動,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而諸侯能夠名列鼎銘,則必定是很高的榮譽,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其權威和號召力得到周王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鼎類祭器應用面較廣,逐漸流行于社會,進入寺廟,以及民間重大的祭祀活動中。這類鼎作為一種文化習俗流傳至今,成為中華獨特的傳統(tǒng)祭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關于“九鼎”“問鼎”與“定鼎”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所謂“九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fā)展為傳國重器。據(jù)《墨子·耕柱》記載:“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眹鴾鐒t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周武王滅商后,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營造洛邑,將九鼎遷至洛邑,并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p>

      東周開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有“問鼎”的典故,語出自《左傳·宣公三年》。那里面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楚莊王發(fā)兵攻打陸渾的戎人,到達雒水,在周朝的直轄地域陳兵示威。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如何。王孫滿回答說:“鼎的大小輕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夏桀昏亂,大禹王鑄造的九鼎便轉移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郟鄏(在今洛陽西北部),占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天命并沒有改變。鼎的輕重,是不能詢問的?!眅ndprint

      九鼎既為鎮(zhèn)國利器,爭權者覬覦九鼎重器也就在所難免。在這種背景下,就發(fā)生了楚莊王伐陸渾時陳兵周郊(洛陽)派人“問九鼎”的故事。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焙髞砭桶褕D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也希望爭奪九鼎。周赧王周旋于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據(jù)說,秦滅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至咸陽。而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

      但是九鼎的巨大影響并未消失。特別是因為九鼎是公認的圣人大禹在統(tǒng)一全國之后鑄造的,遂被認為是國家統(tǒng)一的標志與社會盛世的象征。后世帝王非??粗鼐哦Φ臋嗔ο笳髋c意義,歷代帝王都希望自己找到九鼎,為自己的統(tǒng)治增加天意的砝碼。找不到怎么辦?武則天和宋徽宗都曾下令重鑄九鼎。

      《資治通鑒》卷二百六記唐朝武則天曾經(jīng)重鑄九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鑄九鼎成,徙置通天宮。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于其上,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余斤?!?/p>

      又《宋史》所記宋徽宗也曾重鑄九鼎:“崇寧四年(1105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p>

      當今時代,有網(wǎng)上達人號稱“灑家魯達”者,繪制禹貢九州九鼎形制方位圖,以解說九鼎的各自形制及其所代表的九州地域方位。

      然而,所謂“九鼎”真的有九個嗎?這還是個懸案。有史學家認為,九鼎并非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五、商周時代的最為著名的兩件青銅鼎

      商周時代的青銅鼎數(shù)量眾多,風格各異,其中,民國時發(fā)現(xiàn)的商代晚期的青銅大方鼎和清代發(fā)現(xiàn)的西周時代的毛公鼎(圓鼎),是現(xiàn)存最為著名的兩件商周時代的青銅鼎。前者以體積、大質量重著稱,后者以銘文字數(shù)最多而聞名。

      “司母戊”(或稱“后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原器1939年3月19日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長方、四足,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一說重875公斤),是現(xiàn)存最大最重的商代單體青銅禮器。它發(fā)現(xiàn)于1939年3月,1959年開始作為鎮(zhèn)館之寶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或稱“后母戊鼎”)的命名,因鼎腹內壁上鑄有的三個古文字而得名,這三個字為金文(見圖):上字為“司”或者“后”,左下字為“戊”,右下字為“母”。對于這三個字有解作“司母戊”和“后母戊”兩種說法。當初被發(fā)現(xiàn)時以及之后的數(shù)十年時間里,根據(jù)郭沫若和羅振玉二位先生的解讀一直被稱作“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后”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個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辭?!穼Α八灸肝於Α弊髁诉@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后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

      解讀為“司母戊”的含義是: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處指商朝國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戊”而鑄造的鼎。

      解讀為“后母戊”的含義是:“后”指王后,“母”指母親,“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jǐng)的廟號,“后母戊”即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王后母親而鑄造的鼎,這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改為“后母戊”的意思相當于:將此鼎獻給“敬愛的王后母親戊”。

      愚以為,從字形與文意兩方面綜合考訂,解讀為“后母戊”應該更為合理些。

      毛公鼎,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金文的經(jīng)典名作,傳清道光末年于陜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莊穩(wěn)重。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頸部飾重環(huán)紋及弦紋各一道,簡樸莊嚴,腹內鑄有銘文32行,499字,是現(xiàn)存青銅器銘文中較長的一篇。

      毛公鼎內的銘文首先追述周代國君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嘆現(xiàn)時的不安寧,接著敘述宣王誥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宣王一再教導毛公要勤政愛民,修身養(yǎng)德,并賜給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勵。毛公將此事鑄于鼎上,以資紀念和流傳后世。

      六、含有“鼎”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鼎”字在常用成語中的使用情況大致有六種文化含義:

      其一是指烹飪容器,例如:“列鼎而食”。這個成語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親歿之后,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边@里交代貴族聲譽崇高,享有尊榮的地位,“列鼎而食”四字形容當時宴飲的豪華排場。還有一個成語叫“鐘鳴鼎食”,它的意思是擊鐘列鼎而食,進一步形容貴族宴飲的豪華排場,語見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而“牛鼎烹雞”這個成語則是說用煮一頭牛的大鼎煮一只雞。比喻大材小用。

      其二是指國家重器,例如:成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的分量,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源自《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而“商彝周鼎”中的“彝”和“鼎”都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這里指商周的青銅禮器,用以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其三是指支撐樹立,例如:成語“三足鼎立”的意思是鼎有三足,缺一不可,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共同支撐。而“革故鼎新”這個成語則是指革除舊的,樹立新的。原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xiàn)泛指除去舊的制度,建立新的程序。源自《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其四是指顯赫尊貴,例如:成語“鼎鐺玉石”中的“鐺”(chēng)是一種普通的三足平底淺鍋,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生活極端奢侈。語見唐·杜牧《阿房宮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倍扮姸χ摇边@個成語則是指富貴宦達之家,又作“鐘鼎人家”。

      其五是指盛大莊重,例如:成語“鼎鼎有名”中的“鼎鼎”是盛大的樣子,形容非常有名。而“鼎鼎大名”則是形容名氣很大,也作“大名鼎鼎”。“春秋鼎盛”這個成語中的“春秋”指年齡,指正值盛年,年富力強,精力充沛。

      其六是用作比喻義,例如:“四海鼎沸”這個成語是說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故用“四海”指全國各地;用“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中的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而“人聲鼎沸”這個成語則是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情緒異常激動,平靜不下來,就像煮開了鍋一樣。

      綜上所述,借助對“鼎”這個漢字的解讀,我們回訪了鼎鼎有名的中華特色文物“鼎”。當穿越了夏商周的銅鼎文明之后,我們走向遠古,發(fā)現(xiàn)了陶鼎,它原來就是一只烹煮食物的大鍋,但卻是人類偉大的發(fā)明。上天的神靈也是要吃飯的,于是祖先用最好的“鼎”烹煮“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的全整的牲畜祭品),敬獻神靈,于是鼎就成了古代最神圣的禮器(祭祀用具)。鼎的質料,青銅銘鑄是它的胚胎;鼎的儀容,闊大威武是它的形貌;鼎的氣質,天子九鼎是它的權重;鼎的身世,華夏文明是它的一生。在中國歷史上既有一言九鼎的皇權,也有問鼎中原的野心;既有三國鼎立的對壘,也有革故鼎新的歷程……關于“鼎”的來龍去脈告訴我們,華夏社會發(fā)展追求鼎盛繁榮,個人群體發(fā)展希冀鼎力相助,這些都是跟中華歷史上悠久的“鼎文化”息息相關的。

      作者:四川省“中華文化城市傳承普及基地“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歡
      九鼎禮器成語
      九鼎
      湖南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九鼎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3:36
      湖南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當代陶瓷禮器創(chuàng)作中的多元化審美趣味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中國篆刻(2019年10期)2019-10-28 07:07:00
      論新泰周家莊遺址春秋時期青銅禮器墓的等級性
      東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7:50
      拼成語
      意林(2016年21期)2016-11-30 17:32:21
      《詩經(jīng)》中青銅禮器概述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猜成語
      韶关市| 红河县| 城固县| 博爱县| 天气| 嫩江县| 西城区| 海晏县| 阳城县| 中宁县| 芜湖县| 都兰县| 阜阳市| 莫力| 宁海县| 雷波县| 土默特左旗| 娱乐| 罗甸县| 永和县| 长春市| 岗巴县| 沭阳县| 永德县| 肥乡县| 常宁市| 五家渠市| 五峰| 涿鹿县| 丰顺县| 镇雄县| 宁南县| 保山市| 福海县| 陇川县| 股票| 新郑市| 利辛县| 乌恰县| 江孜县|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