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少明 陳禹先 張 晶 侯和勝
(遼寧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遼寧省植物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大連 116081)
谷胱甘肽硫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簡稱 GST)是一類由多基因編碼的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同工酶, 在細胞內(nèi)能催化谷胱甘肽的巰基(-SH)與疏水的異源物質(zhì)結合, 使親電子化合物轉變形成親水物質(zhì), 從而增加其可溶性, 有利于將異源物質(zhì)排出細胞, 在生物解毒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GST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鳥類、昆蟲、植物和各種微生物等生物體中。已發(fā)現(xiàn)的有活性的 GST主要有三種類型(Hayes et al, 2005), 其中前兩類型分別存在于細胞質(zhì)及線粒體中, 為可溶性的GST蛋白, 其家族成員和原核生物的 GST蛋白有相似的立體結構, 認為它們有共同的起源。第三種類型是存在于微粒體中的MGST(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為膜結合蛋白, 在進化上不同于前者, 被認為是獨立分化出來的一類蛋白(Bresell et al, 2005)。目前,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的基因組中共發(fā)現(xiàn) 55個 GST基因, 其中 54個屬于細胞質(zhì)或線粒體型的可溶性蛋白, 只有1個微粒體 GST基因, 但在其它物種中也可能含有多個微粒體GST基因(Edwards et al, 2005)。
微粒體 GST成員組成了 MAPEG(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s in eicosanoid and glutathione metabolism)超基因家族, 該家族成員主要參與花生四烯酸及谷胱甘肽的生物代謝過程(Jakobsson et al,1999a)。人類的MAPEG家族共分為三個組, 包括六個成員。第一組含有5-脂肪氧合酶激活蛋白(5-lipoxygenase activating protein, FLAP)和白三烯C4合酶(leukotriene C4 synthase, LTC4)2個成員, 主要參與白三烯的生物合成(Jakobsson et al, 1996); 第二組含前列腺素E合酶(prostaglandin E synthase, PGES), 主要催化前列腺素E的合成(Jakobsson et al, 1999b); 第三組包含MGST1、MGST2和MGST3, 具有谷胱甘肽轉移酶及過氧化物酶活性(Jakobsson et al, 1997; Xu et al, 2015)。
目前已經(jīng)分離、純化得到的三類MGST在結構、蛋白質(zhì)分子性質(zhì)、生物學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區(qū)別(Leeet al, 1999), 其中人類的MGST1和PGES在蛋白質(zhì)序列上有38%的相似性, 形成共同的分支, 但在功能上相差很大(Thorénet al, 2003)。同樣, MGST2與FLAP和LTC4合成酶在氨基酸序列上有更近的相似關系, 而MGST3形成另外單獨的分支(Bresellet al,2005)。MGST各成員的分子質(zhì)量一般較小, 大約為17KDa, 正常情況下MGST會形成同源三聚體, 三聚體的每個亞基相互依存, 都含有一個半胱氨酸殘基,通過疏基烷化劑, 疏基/二硫鍵交換, 蛋白水解, 熱激活以及氧化應激等方式激活后, 參與并加速毒性物質(zhì)的代謝(Jakobssonet al, 1996)。MGST是生物體內(nèi)重要的解毒酶系之一, 對重金屬等環(huán)境污染反應靈敏, 具有降解毒物及抗氧化等作用, 也常被作為水體污染的指示分子之一(Guoet al, 2014)。
本研究采用RACE技術, 從條斑紫菜的絲狀體中克隆獲得微粒體GST(PyMGST3)的cDNA全長序列,分析了在重金屬脅迫下該基因的表達水平。嘗試將PyMGST3進行原核表達后, 驗證其生物學活性和功能, 為條斑紫菜抵抗重金屬毒害作用機理的研究提供實驗和理論依據(jù)。
條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絲狀體由遼寧省植物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藻類培養(yǎng)室保存, 實驗前接種到PES培養(yǎng)液中, 置于環(huán)境溫度為18, ℃光強為50μmol/(m2·s), 光周期為14∶10h的條件下擴大培養(yǎng)。
以 PES培養(yǎng)液作為對照, 在 PES培養(yǎng)液中分別添加CdCl2及CuSO4溶液, 使培養(yǎng)液中的Cd2+及Cu2+的終濃度分別達到0.5mg/L及1mg/L, 將擴大培養(yǎng)后的條斑紫菜的絲狀體分別接種到 PES培養(yǎng)液及含有Cd2+及Cu2+的培養(yǎng)液中, 分別培養(yǎng)1、2、4、8、12 h后取樣, 每個處理做三次重復。
采用RNAiso for Polysaccharide-rich Plant Tissue試劑盒(TaKaRa, 大連)進行條斑紫菜總RNA的提取,提取過程完全參照說明書進行; 總 RNA用 DNaseⅠ(TaKaRa, 大連)去除剩余的基因組 DNA 后, 采用Nanodrop 2000C核酸蛋白檢測儀和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總 RNA濃度及完整性; cDNA合成采用PrimeScript?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TaKaRa,大連)試劑盒, 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 反轉錄后合成的cDNA保存在–20℃作為基因克隆和實時定量PCR的模板備用。
在 NCBI的 EST數(shù)據(jù)庫中(http://www.ncbi.nlm.nih.gov/nucest/)搜索條斑紫菜GST基因EST序列, 將搜索結果下載存盤后, 采用 Sequencher軟件進行序列拼接, 獲得較長的拼接 EST序列, 利用 NCBI的CD-search程序(http://www.ncbi.nlm.nih.gov/Structure/cdd/wrpsb.cgi)驗證該拼接片段編碼的氨基酸序列是否含有GST基因編碼的功能域。以含有GST功能域的 cDNA序列為模板, 設計合成正反向引物PyMGST3-F及PyMGST3-R(見表1)進行PCR擴增?;厥誔CR產(chǎn)物進行克隆和測序。
以獲得的片段為模板, 設計合成 5′和 3′端的 outer和 inner特異性引物(見表 1), 采用 Clontech公司的SMARTerTMRACE 5'/3'Kit試劑盒, 按試劑盒的操作指南進行實驗。PCR擴增獲得該基因的5′及3′端的cDNA片段, 擴增產(chǎn)物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 切膠回收目的片段, 克隆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
表1 引物名稱及序列Tab.1 Name and sequence of the primers
將測序獲得的 GST基因序列拼接后, 提交到NCBI。采用 ORF Finder程序在線分析開放閱讀框;同時采用 SignalP 3.0 Server(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3.0/、TMHMM 2.0(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ProtScale(http://web.expasy.org/protscale/)軟件分別進行蛋白質(zhì)的信號肽、跨膜結構域和氨基酸疏水區(qū)域的分析; 利用NCBI (http://www.ncbi.nlm.nih.gov/)的 Blast P程序進行相似蛋白查找,并采用Clustal X軟件對預測的氨基酸序列進行多序列比對; 采用 SWISS-MODEL 工作平臺 (http://swissmodel.expasy.org/)預測PyMGST3蛋白的三級結構域。
根據(jù)PyMGST3基因測序結果設計熒光定量PCR引物qPyMGST3-F和qPyMGST3-R(見表1)擴增產(chǎn)物長度為142bp, 以β-actin(Accession No. AB292772.1)為內(nèi)參, 擴增產(chǎn)物長度為135bp。采用RT-PCR法, 分析Cd2+和Cu2+脅迫下PyMGST3基因的表達水平。反應在TaKaRa TP800 PCR儀上進行, 采用兩步法進行擴增, 即95°C預變性1min, 95°C變性 10s, 60°C延伸45s, 共 40個循環(huán), 設置陰性對照和無模板對照, 每個反應設置3個重復。PyMGST的相對表達量分析采用ΔΔCt的方法進行。
將PyMGST3基因的5′端及3′端分別引入BamH I及 Sal I酶切位點, 插入到pET-28a表達載體的多克隆位點中, 構建pET-28a/PyMGST3原核表達載體,將其與空載體 pET-28a分別轉化大腸桿菌菌株BL21(DE3), 選取陽性克隆提取質(zhì)粒DNA進行酶切和測序驗證。將驗證后的陽性轉化菌株分別在 LB培養(yǎng)基中過夜培養(yǎng), 然后按 1∶50的比例轉接到50mL的 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 培養(yǎng)至 OD600約為 0.6左右, 加入終濃度為1mmol/L的IPTG誘導4h后收集菌體, 進行 SDS-PAGE電泳檢測目標蛋白的表達情況。
酶活性分析采用谷胱甘肽 S-轉移酶測定試劑盒KGT005(凱基生物, 南京)進行, 具體操作完全按照說明書進行。
分別挑取重組菌(轉pET-28a/PyMGST3)和對照菌(轉 pET-28a空載體)的單菌落, 在含有 60μg/ mLAmp的新鮮LB培養(yǎng)液中37°C培養(yǎng)過夜, 按1∶100的比例將培養(yǎng)好的菌液(OD600值為1.0左右)轉至50mL新鮮LB培養(yǎng)液中擴大培養(yǎng)2h(至OD600值為0.5左右), 然后加入IPTG至終濃度為1mmol/L, 同時在培養(yǎng)體系中分別加入終濃度為 400μmol/L CdCl2和 200μmol/L的CuSO4繼續(xù)培養(yǎng), 每隔 1h取樣測定 OD600值, 連續(xù)測定12h, 并繪制生長曲線。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 未加入CdCl2和CuSO4的菌液同時培養(yǎng)作為對照組。
以 PyMGST3-F和 PyMGST3-R為上下游引物,以條斑紫菜的 cDNA為模板進行 PCR擴增, 獲得了大小440bp左右的片段。在5′及3′RACE的擴增中, 分別得到172bp和375bp的片段。采用Sequencher軟件將三個DNA片段拼接后得到全長為681bp的序列。將此序列提交NCBI, 運用ORF Finder程序預測開放閱讀框。結果顯示PyMGST3基因具有一個417bp的開放閱讀框, 起始密碼子 ATG, 終止密碼子為 TGA,編碼138個氨基酸, 分子量為15.3KDa, 5′端非翻譯區(qū)長度為 80bp, 3′端非翻譯區(qū)長度為 184bp。條斑紫菜GST基因cDNA序列及其所推測的氨基酸序列如圖1所示。已經(jīng)將序列提交到 GenBank中, Accession Number為 KX447713。
圖1 PyMGST3基因的cDNA序列及其推測氨基酸序列Fig.1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GST gen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注: 圖中下劃線序列為保守結構域
PyMGST3作為膜結合蛋白, 一般具有一個以上的跨膜結構域, TMHMM 2.0 Server分析的結果如圖2a所示, PyMGST3蛋白存在3個跨膜結構域, 第一個跨膜區(qū)域在第 10—30氨基酸處, 第二個跨膜區(qū)域在第74—96氨基酸處, 第三個跨膜區(qū)域在115—133氨基酸處。另外, 位于 1—9及 97—114區(qū)域內(nèi)的氨基酸位于膜外側, 位于 31—73區(qū)域內(nèi)的氨基酸位于膜內(nèi)側。
跨膜結構域的疏水跨膜區(qū)一般由 20個左右的疏水性氨基酸殘基組成, ProtScale在線分析PyMGST3蛋白的疏水區(qū)的結果如圖2b所示, PyMGST3蛋白具有3個明顯的疏水區(qū)域, 與推測形成跨膜結構的氨基酸位置一致, 這也和跨膜結構域的預測結果相互印證。
SignalP 3.0 Server對PyMGST3蛋白的信號肽分析的結果表明, 在第36與37位氨基酸之間可能存在信號肽剪切位點(圖 2c), 最大切割位點概率為 0.766,可以推測PyMGST3蛋白的N端1—36個氨基酸可能為信號肽序列。PyMGST3蛋白一般定位于微粒體,其N-端含有36個氨基酸作為跨膜信號, 在引導膜蛋白跨膜時, 由于疏水跨膜區(qū)的存在可以使膜蛋白停留在細胞膜中。
PyMGST3蛋白的三級結構預測在 SWISSMODEL平臺上在線完成, 根據(jù)序列相似性共發(fā)現(xiàn)了26個模板, 我們選擇了與PyMGST3序列相似性最高的Leukotriene C4 synthase(模板號為4jrz.1.A)作為模板來模擬 PyMGST3蛋白的三級結構(圖 2d), 其中GMQE(global model quality estimation)值為 0.61, 也說明了預測的三級結構相對準確。
圖2 PyMGST3跨膜結構域、疏水性、蛋白信號肽及三級結構預測Fig.2 The prediction of transmembrance domains, hydrophobicity profile, signal peptide,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n PyMGST3
將條斑紫菜PyMGST3基因編碼區(qū)推測的氨基酸序列提交到NCBI中采用Blast P程序進行相似性搜索。結果表明, 與該序列相似性高的其它物種 GST均為MGST3家族成員。選擇了6個相似性較高的其它藻類的MGST蛋白, 用ClustalX進行多序列比對分析。結果如圖 3所示, 在所選取的序列中, 與PyMGST3蛋白相似性最高的是皺波角叉菜(Chondrus crispus), 序列的相似性為60%, 其次為衣藻相似性為39%, 與其它藻類的相似性在25%—35%之間, 與細小微胞藻的相似性最低為25%。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方法, 檢測了條斑紫菜絲狀體的PyMGST3基因在Cd2+和Cu2+脅迫下的轉錄水平變化。結果表明: 在 0.5mg/LCd2+(圖 4a)的條件下, PyMGST3基因的表達逐步上升, 4h表達量為對照組的3倍, 8h表達量最高, 是對照表達量的7倍, 隨后下降。在1mg/LCu2+(圖4b)的處理下,PyMGST3基因的表達變化趨勢與 0.5mg/LCd2+處理的表達變化類似, 不同的是在處理 1h后,PyMGST3基因的表達量變化就已經(jīng)是對照組的 2倍以上, 8h時表達量達到最高, 是對照表達量的6倍, 隨后下降。
圖3 PyMGST3蛋白與其他藻類MGST蛋白的多序列比對Fig.3 Multiple alignment of PyMGST3 and MGSTs from other species
圖4 PyMGST3基因在Cd2+和Cu2+脅迫下不同時間(1、2、4、8和12h)的表達變化Fig.4 The transcription levels of PyMGST3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under Cd2+和Cu2+ stresses
含有表達載體 pET-28a/PyMGST3的E.coliBL21(DE3)菌株經(jīng)IPTG誘導表達4h后, 分別取表達產(chǎn)物進行 SDS-PAGE檢測(圖5)。結果表明, 與未誘導的對照組(圖5中的2泳道)比對, IPTG誘導的重組菌在20KDa左右出現(xiàn)一條特異的條帶(圖5中的3、4泳道), 在大約21KDa處成功表達了帶有His標簽的融合蛋白, 與預測的 PyMGST3蛋白相對分子質(zhì)量15.3KDa的結果相一致。
SDS-PAGE電泳后, 將PyMGST3蛋白進行純化,用試劑盒進行谷胱甘肽 S-轉移酶活性的測定, 結果顯示, 酶活性為 0.17μmol/(min·mg)。
用較高濃度的 Cd2+和 Cu2+兩種重金屬離子處理pET-28a/PyMGST3重組菌和pET-28a空載體對照菌,探索pET-28a/PyMGST3重組菌對這兩種重金屬離子的耐受能力。結果表明, 培養(yǎng)液中不添加重金屬時,重組菌和對照菌的生長情況基本一致(圖6a)。在加入400μmol/LCd2+和 200μmol/LCu2+后, 重組菌對兩種重金屬脅迫響應的生長曲線基本相似。但與對照菌相比,二者的生長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 如圖 6b所示, 在IPTG誘導后的前1h內(nèi), 重組菌和對照菌生長差異不顯著, 1h后, 重組菌生長速度明顯高于對照菌(P<0.01), 差異極顯著。在處理8h和9h后, 重組菌生長進入平臺期, 隨后生長速度緩慢下降, 對照菌在 6h左右進入平臺期, 生長速度開始下降, 且下降幅度更大。
圖5 PyMGST3融合蛋白在E. coli BL21(DE3)中表達的SDS-PAGEFig.5 SDS-PAGE of PyMGST3 fusion protein
活性GST是一種多功能酶, 主要存在細胞質(zhì)、線粒體及微粒體中, 其中胞質(zhì)GST的種類最多, 也是研究得最為深入的一類GST。動物細胞的胞質(zhì)GST分為 Alpha、Mu、Pi、Omega、和 Sigma等類型, 植物細胞的胞質(zhì) GST分為 Lambda、Phi、Zeta、Theta、Tau和DHAR等類型, 其中Tau和Phi是植物特有的兩種類型(Hu et al, 2016)。本文通過RACE技術, 克隆得到條斑紫菜的PyMGST3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經(jīng)過序列的比對分析, 并結合蛋白質(zhì)的跨膜結構域及疏水性等的分析, 表明我們分離到的條斑紫菜的GST基因為一種新型的微粒體 GST基因, 與其它物種的 MGST3蛋白相似性很高, 因此命名該基因為PyMGST3, 有關條斑紫菜的微粒體 GST3基因的序列及功能研究還未見報道。先前的研究表明, 哺乳動物及高等綠色植物中的MGST3基因的保守結構域的模式為 F-N-C-[AIV]-Q-R-[AGS]-H-[AQ]-[NQ]-x(2)-E-x(2,3)-P, 本文克隆得到的PyMGST3蛋白也具有相似的保守結構域, 但是第二及第三位的氨基酸“N”及“C”分別被“D”及“L”所取代, 以及最后一位的“P”被“W”所取代。同樣的氨基酸替代現(xiàn)象也在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的 PmMGST3序列中發(fā)現(xiàn),如第三位的“C”被“S”所替代。因此, MGST3基因保守結構域的模式應改寫為 F-[DN]-[CSL]-[AIV]-Q-R-[AGS]-H-[AQ]-[NQ]-x(2)-E-x(2,3)-[PW]。
圖6 不同大腸桿菌菌株BL21(DE3)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曲線Fig.6 Growth of different E. coli BL21 (DE3) cell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海洋生物暴露在 Cd2+等重金屬的脅迫下, 可誘導機體產(chǎn)生大量的諸如 H2O2、O2–等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生物體的氧化損傷, 機體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作為活性氧自由基平衡的重要調(diào)節(jié)體系, 在減輕或解除重金屬等引起的氧化脅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也常被作為監(jiān)測海洋重金屬污染物的候選生物標記(陳曉聰?shù)? 2015; Tiwari et al, 2016)。GST作為機體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第二階段的解毒酶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污染物的解毒: 一是催化還原型谷胱甘肽直接與重金屬離子共價結合, 從而降低重金屬離子毒性并促進重金屬向液泡或質(zhì)外體轉運; 二是 GST的過氧化物酶活性能利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向氫過氧化物發(fā)動親核攻擊, 使其還原為低毒的一元醇, 從而緩解重金屬脅迫產(chǎn)生的氧化脅迫(Li et al, 2017)。作為抗氧化酶GST家族成員之一, MGST的主要作用也是清除氧化脅迫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毒物質(zhì)(Hayes et al,2005), 且MGST多以脂溶性的親電子化合物為底物,比可溶性GST更易于與底物結合。此外, 凡由P-450氧化酶催化的外源性化合物都可以直接由 MGST排出體外, 而可溶性 GST的催化作用需要親電子基團通過微粒體膜到胞漿才能得以實現(xiàn)(Regoli et al, 2014;鄭英等, 2003), 因此, 微粒體GST相比之下可能比胞質(zhì)GST去除污染物的效率更高。研究發(fā)現(xiàn), 重金屬脅迫下的 GST基因均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毒物興奮效應”的表達模式(顧海龍等, 2013), 但不同物種中的GST家族的不同成員對于不同的氧化脅迫都有各自不同的表達模式(Guo et al, 2014)。在本研究中, 實時熒光定量表達分析發(fā)現(xiàn), Cd2+和Cu2+脅迫均能使條斑紫菜絲狀體的PyMGST3基因表達水平在短時間內(nèi)升高(Cd2+4h, Cu2+1h), 且隨時間的延長表達量增加, 隨后下降(Cd2+12h, Cu2+12h), 說明PyMGST3基因很可能在參與清除 Cd2+和 Cu2+脅迫所產(chǎn)生的氧化脅迫中起作用。另外, 周向紅等人(2011)用不同濃度鉛處理條斑紫菜葉狀體時, 發(fā)現(xiàn)胞質(zhì) PyGST基因的轉錄表達也與PyMGST3基因呈現(xiàn)相似的結果, 推測MGST和可溶性GST協(xié)同作用來清除重金屬離子等的毒害,相信在進一步確定其調(diào)控位點后, 將為利用該基因提高藻類抵抗重金屬污染的分子機制奠定基礎?;跅l斑紫菜PyMGST3基因對Cd2+和Cu2+的敏感性, 可以考慮將其作為環(huán)境污染指示分子之一用于環(huán)境污染的評估和監(jiān)測。
GST具有催化還原型谷胱甘肽(GSH)與 1-氯-2,4-二硝基苯(CDNB)結合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通過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并純化的紫菜 PyMGST蛋白的具有GST活性, 能催化GSH與CDNB的結合, 也說明了PyMGST是一個功能酶。另外, PyMGST3的重組菌株對 Cd2+和 Cu2+脅迫的耐受性都顯著高于對照菌, 表明由于外源PyMGST3基因的誘導表達, 降低或解除了重金屬離子 Cd2+和 Cu2+對重組菌的毒性, 使其表現(xiàn)出更強的重金屬離子耐受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 超表達 GST基因會增加生物體對抗重金屬脅迫的能力, 如超表達水稻 GST基因提高了轉基因水稻抗Cd2+的能力(Zhao et al, 2009)。近年來, 隨著重金屬對土壤及水域污染的逐漸加重, 嘗試通過超表達及異位表達氧化脅迫相關基因, 如 GST及過氧化氫酶(Catalase, CAT)等方法來增加植物體對重金屬的吸收, 獲得了抗重金屬的轉基因植物來增加對重金屬離子的吸收, 以期通過生物修復的方法來減輕重金屬的傷害, 但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在植物體獲得重金屬抗性的同時也會造成重金屬在植物體內(nèi)的大量積累, 使其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最近的報道表明,在煙草中(Nicotiana tabacum)超表達綠木霉(Trichoderma virens)GST基因, 在使煙草獲得了較強重金屬抗性的同時, 沒有增加重金屬的富集(Dixit et al, 2012)。這為利用GST基因來培育即抗重金屬脅迫又沒有富集的新品種提供了理論支持。
MGST是存在于除古細菌以外的所有原核及真核生物中的高度保守的基因, 本研究從條斑紫菜的絲狀體中首次克隆得到PyMGST3基因, 該基因隸屬于 MAPEG超基因家族, 其編碼蛋白與其他物種MGST3蛋白含有相似的結構域, 具有谷胱甘肽 S-轉移酶活性。在 Cd2+和 Cu2+等重金屬離子存在的環(huán)境中, PyMGST基因上調(diào)表達, 減輕由重金屬離子產(chǎn)生的氧化脅迫, 保護細胞免受傷害。MGST在藻類及高等植物中除了參與抗氧化脅迫等生物代謝以外, 其他生物學功能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陳曉聰, 張 冉, 李成華等, 2015. 菲律賓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對重金屬 Hg2+的富集及相關生物標記物的識別. 海洋與湖沼, 46(4): 928—936
周向紅, 易樂飛, 李信書等, 2011. 條斑紫菜谷胱甘肽 S-轉移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水產(chǎn)學報, 35(9): 1354—1361
鄭 英, 樓宜嘉, 2003. 微粒體谷胱甘肽S-轉移酶與藥物代謝.中國藥學雜志, 38(7): 484—487
顧海龍, 沈偉良, 孫長森等, 2013. 低濃度 Cd2+長期脅迫對泥蚶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及 MDA含量的影響. 海洋環(huán)境科學,32(5): 741—745
Bresell A, Weinander R, Lundqvist G et al, 2005. Bioinformatic and enzy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PEG superfamily.The FEBS Journal, 272(7): 1688—1703
Dixit P, Mukherjee P K, Ramachandran V et al, 2012.Glutathione transferase from Trichoderma virens enhances cadmium tolerance without enhancing its accumulation in transgenic Nicotiana tabacum. PLoS One, 6(1): e16360
Edwards R, Dixon D P, 2005. Plant glutathione transferases.Methods in Enzymology, 401: 169—186
Guo R Y, Ebenezer V, Ki J S, 2014. PmMGST3, a novel 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ene in the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minimum, is a potential bio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 Gene, 546(2): 378—385
Hayes J D, Flanagan J U, Jowsey I R, 2005. Glutathione transferases.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45(1): 51—88
Hu B, Zhao J T, Lai B et al, 2016. LcGST4 is an anthocyanin-relate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ene in Litchi chinensis Sonn. Plant Cell Reports, 35(4): 831—843
Jakobsson P J, Mancini J A, Ford-Hutchinson A W, 1996.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uman 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with leukotriene C4synthase activity and significant sequence identity to 5-lipoxygenase-activating protein and leukotriene C4synthas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1(36): 22203—22210
Jakobsson P J, Mancini J A, Riendeau D et al, 1997.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icrosomal enzyme with glutathione-dependent transferase and peroxidase activiti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72(36): 22934—22939
Jakobsson P J, Morgenstern R, Mancini J et al, 1999a. Commo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mapeg—a widespread superfamily of membrane associated proteins with highly divergent functions in eicosanoid and glutathione metabolism. Protein Science, 8(3): 689—692
Jakobsson P J, Thorén S, Morgenstern R et al, 1999b.Identification of human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 a microsomal, glutathione-dependent, inducible enzyme,constituting a potential novel drug targ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6(13): 7220—7225
Lee S H, DeJong J, 1999. Microsomal GST-I: genomic organization, expression,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he human gen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1446(3): 389—396
Li D Z, Xu L, Pang S et al, 2017. Variable level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ial tolerance to metolachlor between maize (Zea mays) shoots and root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5(1): 39—44
Regoli F, Giuliani M E, 2014. Oxidative pathways of chemical toxic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s in marine organisms.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93: 106—117
Thorén S, Weinander R, Saha S et al, 2003. Human 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1: purification,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jec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8(25): 22199—22209
Tiwari V, Patel M K, Chaturvedi A K et al, 2016.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au class glutathione-S-transferases gene (SbGSTU) promoter of Salicornia brachiata under salinity and osmotic stress. PLoS One, 11(2): e0148494
Xu Z B, Zou X P, Zhang N et al, 2015. Detoxification of insecticides, allechemicals and heavy metals by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SlGSTE1 in the gut of Spodoptera litura.Insect Science, 22(4): 503—511
Zhao F Y, Liu W, Zhang S Y, 2009. Different responses of plant growth and antioxidant system to the combination of cadmium and heat stress in transgenic and non—transgenic ric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1(10): 94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