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李爽
提名
周鵬、古奇志 完成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線路
時間:2017年10月8日
路線:斯密德線路
難度:TD /WI4+/M5/1100m
提名理由
馬特洪峰是阿爾卑斯山區(qū)著名的三大北壁之一,中國攀登者也一直向往著去完成三大北壁。中國攀登者古奇志,于2016年6月成為首位通過阿式攀登的方式成功登頂馬特洪峰的中國人,但并非北壁路線。2017年10月,古奇志與周鵬搭檔,兩人終于完成馬特洪峰北壁斯密德線路,通過大風中的艱苦攀登,成為第一對完成馬特洪峰北壁路線的中國攀登者,為國內攀登者出國遠征,探索國外知名山峰做出了新的嘗試和表率。
2017年10月8日,我和古古沿北壁斯密德線路登頂馬特洪峰。其過程也可以說一波三折,算不上順利,下山之后卻一直沒有寫攀登報告的意愿。轉眼兩個月過去了,畢竟這是一座如此有名的山,又是三大北壁之一,還是一條非常經典的線路。應該寫點東西出來,以讓更多的阿式攀登愛好者了解這座山和這條線路。
馬特洪(Matterhorn)峰海拔4478米,位于瑞士和意大利國境線上。瑞士一側是著名的旅游小鎮(zhèn)采爾馬特(Zermatt)。1865年7月14日,7人沿著瑞士山脊登頂了馬特洪峰,至此,阿爾卑斯山區(qū)主要山峰全部被登頂。不過這次首登卻以慘劇收場,下山途中4人滑墜身亡。直到1931年,Toni 和 Franz Schmid兄弟倆從慕尼黑騎自行車到山腳下,完成了北壁的首登,這條路線也成了北壁的經典。2009年,Ueli Steck 以 1小時56分完成了該線路。Dani Arnold 在2015年打破了Ueli Steck的紀錄,用時1小時46分完成該線路。馬特洪峰北壁比較狹小,線路不多,而首登線路可以說最為經典,難度也不算太高。我和古古自然也就選了這條線路。
10月6日,阿爾卑斯戶外俱樂部的林仕盛開車帶我們從霞慕尼前往采爾馬特,考慮到環(huán)境因素,這里禁止機動車駛入,因此環(huán)境幽雅、空氣清新。汽車可停在中途站塔什(Taesch)的大停車場,并從那里乘登山鐵路進入采爾馬特。
從鎮(zhèn)上乘纜車上山之后再走2個小時,大約17點30分到達海拔3260米的Hornli Hutte(馬特洪峰山腳下的山屋)。徒步這一段路路況很好,一路上都可以看見馬特洪峰。不過這個季節(jié),上半段有些積雪,稍微危險點的路段都有永久固定的鋼纜或路繩做保護,下山建議還是穿上冰爪。
Hornli Hutte這個季節(jié)已經關閉,只給登山客留了一個小門。有小屋住,暖和太多,也休息得更好。沒有人管理的期間是免費的,這是在阿爾卑斯登山最大的福利。我們到達時,小屋內還有另外一對登山者,他們準備第二天一早出發(fā)去爬馬特洪峰的傳統(tǒng)路線。
10月7日夜里3點,鬧鐘如約響起,迅速而輕巧地起床,避免影響到其他攀登者。燒水吃東西后,4點準時出發(fā)離開小木屋。外面依然是如昨夜呼嘯的大風,聽聲音估計有六七十公里每小時的風速。因為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好天氣,我們也就毫不懷疑地走出去。
馬特洪北壁攀登路線圖。
走上山脊后下一點小坡,到一處小雪原換上冰爪,向右下側行進,有一行腳印,我們的行進速度很快。到一處大冰裂縫前,腳印沒了,我們也被腳印帶偏了路。這個人應該只是來看路線的。
我和古古在冰裂縫上方開始結組,繞過冰裂縫,橫切一段之后,再往上走一小段,就來到一處斷崖。這是我之前看路線最不喜歡的一個地方,路線介紹不是很難,但需要爬段,而又是在接近路線上,可能很浪費時間。不過,古古2016年到過北壁底下,走過這段路,應該不是問題。此處在一個凹陷處,此時感覺風小了一些。我和古古在這里的路線有一點小分歧,我們并沒在爭論路線上浪費太多時間,兩處來回查看之后還是決定從一處雪比較多的地方斜切過去。古古領攀。起步在山前裂縫的口子上,暴露感很強,保護也不太好放,石頭看起來很光,表面有些浮雪。從下面看,起步之后就應該橫切。不過,古古在上面很難橫切,就繼續(xù)沿著右斜上方切上去。在接近冰川的石頭處,古古找到了以前留下的巖錐,做保護站保護我上去。這一段浪費了我們一個小時以上。之后就進入上面的冰川部分,地形也變得越來越簡單。換我領攀,由爬段直接切換成行進間保護,直到冰川的正上部,我們再切換成短繩結組模式。
走到真正技術部分的路線起步時,天已蒙蒙亮。
按照之前商量的策略,我們調整了一下繩長(約12米), 繼續(xù)行進間保護,我把所有的冰錐都給古古(我們一共帶了6個BD的冰錐,1個19厘米,2個16厘米,3個13厘米,2個10厘米),他走前面。這一段如我們預料的一樣,冰發(fā)黑、很硬,小腿很累。我們基本始終有兩個冰錐做保護。很快,古古身上的冰錐用完了,換我領攀。越往上,雪開始越多起來,但這雪并不是理想的硬雪,比較松,做保護需要挖很深的雪,非常浪費時間。于是我倆大部分路段中間一個保護都沒有。
當那段標志性的小石頭脊出現(xiàn)時,我知道路線已經進入正軌。這段雪坡(冰坡)我們的速度還算挺快,開始爬Mix的時候,太陽剛剛照到對面的山尖。
第1段50米 M3,這段Mix很簡單,我覺得沒有Topo圖中說的M4難度,也就M3的樣子;第2段60米 M3,古古領攀,石頭比較碎,保護點不好找,石灰?guī)r的特質顯露無疑;第3~4段也比較簡單60米 M2/3,不過石頭依然很碎,冰雪很少,保護點只能在破碎的石頭中間慢慢找,這種狀況非常影響速度。endprint
第5段60米 M3,完全不在原來的線路上,只能爬右側的冰槽,不過難度也沒有增加,當然也沒有路書上標的M5這么難。這一段的終點就到了那個不能直上的大冰槽。這個冰槽現(xiàn)在全是黑冰,很硬。
第6段開始橫切,出現(xiàn)浮雪蓋冰槽和光板石頭的狀況。不難,但比較麻煩,影響速度,也考驗心臟。因為腳點手點判斷不清楚,很容易滑腳和脫鎬。
第7段60米 M5,看地形應該向右橫切過去,再直上。古古看了一下手機里存的路書,說應該直上,也應該到了那段WI4+ 80°的冰壁,但怎么也看不見冰壁。我退回來再次確認路線后,確定該直上。于是硬著頭皮爬接近80度的石頭。爬到開闊處,看見了上面被遺棄的廢繩子,也就再次確認了路線沒有走錯。不過,WI4+ 80°的冰瀑一點影子都沒有,石頭也越爬越難。地形上主要是粉雪蓋著石頭或者粉雪蓋著約1厘米厚的薄冰,保護點很難設置,保護點之間距離很遠,平均十來米一個。爬這60米大概花了40分鐘,也是整個北壁線路里花時間最長的一段,當然也是最心驚肉跳的一段,難度在M5的樣子。
第8段60米 M4,大橫切,暴露感超強。因為是粉雪蓋著石頭,感覺比M4略難一點。在終點并沒有找到原來巖錐做的保護站,我打了一顆巖錐,再放了兩個巖塞組成保護站。觀光直升機多次飛來,離我們很近,我能清楚看到機艙里的人,偶爾也招個手和他們互動一下。
第9段60米 WI3+/4-,開始和原來的路線出現(xiàn)偏移。從這里開始路線變得簡單,我就沒花太多心思去記這一段線路。但這一段右切之后到一個冰槽里,還需要爬十幾米約80度的冰壁,難度WI3+或4-,冰況還挺不錯。第一次全用冰錐做保護站。
第10段40米 WI2,繼續(xù)沿著冰槽直上,爬了十來米之后,右上方就像山脊一樣,我以為切上去就到山脊了。爬上去之后看到了一個破舊的繩套套在大石頭上,但這只是一個小石頭脊,并不是大山脊。這么爬顯然不對,遠不如在冰槽里爬。于是古古跟攀時在冰槽里做了一個保護站,我從上面降下來再繼續(xù)沿冰槽爬。不過在下降時,我把主繩直接套在大石頭上,還拿原來的舊繩套墊了一下,但抽繩時,繩子在接近中點的地方被完全切開了,這讓我很郁悶。而此時夜幕降臨。氣溫也越來越低,這時我們看到傳統(tǒng)路線上一架直升機過來救援,分兩次拉走了兩個人。
? 周鵬正在攀爬第4段。這段石頭比較碎,冰雪很少,比較影響速度。
第11段35米 WI2,從這段開始只能用約35米繩子爬,依然沿著冰槽,偶爾有幾米比較陡的地方。
第12段35米 M3,從冰槽向右切一點,然后爬上一個垂直但很多手腳點的六七米的小巖壁,在這里我又打了一顆巖錐作保護站,天已經完全黑了,我們只能打著頭燈爬。
第13段60米 M2。用35米的繩子爬實在是太慢,仔細檢查了一下繩子,我倆覺得在這種簡單地形用應該不是問題,于是又切換成60米的長度爬。爬上前一段的小巖壁之后,地形變得開闊一些,我們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比較陡的雪坡,兩側都有巖石脊的地形。因為天黑,遠處看得并不是很清楚。
確切地說,我忘了切換成60米的繩長之后爬了2段還是3段找到Bivy點。因為這一部分的地形難度較低,有些地方雪很厚很軟。從天黑時開始刮起了大風,山脊上的風聲很猛烈,北壁上也難幸免,但肯定會比山脊上好多了。說好的壞天氣明天開始,但提前來了。
由于不知道后面的路線還有多長,如果連夜登頂就必須下撤到傳統(tǒng)路線中間的木屋才能安全。這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加上突如其來的壞天氣,我們決定在北壁上找個地方Bivy一晚。
整條線路上都沒有特別好的Bivy點,在各種攀登報告中也都沒見有人提到Bivy。最終我們找到一個大石頭,在它的根部勉強可以容人坐下,這里很窄但很安全,上方掉東西也砸不到。我在上方的大石頭尖上套上繩子,再在裂縫里放了六七個塞子,夜里隨便怎么折騰都不會掉下去。
一夜漫長,風也異常給力,還下起了雪(也可能是大風吹起來的雪)。坐姿入睡總是不那么舒服,一個姿勢久了腿就發(fā)麻,躺下來就會往外滾,久了腰又累。不過扣上羽絨睡袋的帽子,基本可以抵御大風。有些冷,但還可以接受。天亮時,漫天大霧,風比昨晚更強了一些,掛在外面的裝備結了厚厚的雪霜。爐頭已經完全凍上,根本燒不了水。我的保溫壺還剩下最后兩蓋子水,于是我倆一人一蓋。也不覺得餓,風大又冷,也懶得伸手去拿東西吃。機械塞都凍上了,彈簧變得很澀,一個一個慢慢清理出來。出發(fā)時已經八點多。
沿著大石頭的右側翻出去,上面又是大雪坡。本來這種難度的地形是完全可以行進間保護的,但手腳冷得像針刺一般,這時用行進間保護顯然不太合適。這60米又是完全沒法設保護點的。爬了兩段到山脊,第三段就登頂了。這三段難度都不高,不過山脊上的風大得可怕,應該不低于80公里每小時的風速。
馬特洪峰的頂是一條暴露感超強的山脊,分意大利頂和瑞士頂。從北壁上去先到的是意大利頂,橫穿整個頂峰山脊才到瑞士頂。我倆抱著意大利頂?shù)拇笫旨芘牧藦堈掌笏伎既绾蜗鲁?。拍照時間是上午10點20分。風實在太大,在如刀片的脊上站著走不是個明智選擇,我倆只好“爬”完頂峰的這段山脊。
下撤的路線是沿著瑞士山脊,也是馬特洪峰的傳統(tǒng)線路。山脊上設置了很多下降點,非常便利。很多下降點是巨大的鋼筋加鐵環(huán),高出巖石差不多40厘米,陡的地方還設置了很粗的纜繩。即便是這樣,依然有大量路段需要倒攀,如果每一段都用繩子下降的話,將會耗費更多時間。風大又增加了倒攀的難度,總會擔心突來一陣橫風把自己吹倒。我們下撤一共用了近8個小時,中間只在小木屋煮了杯水喝,也就大約20分鐘?;氐缴侥_下木屋是18點45分(11點開始下撤)。
線路沒有尖銳難點,整體難度也不高。路線長,攀爬高差1280米,技術難度部分1100米。2017年這個季節(jié)山體太干,冰雪少,影響攀爬速度。攀爬的人很多,路線上有很多遺留的巖錐、保護站以及廢棄的繩子,對找路有很大幫助,也有一些有誤導作用??傮w海拔不高,高原反應對身體的影響不大。高效的攀爬是阿爾卑斯地區(qū)攀登的精髓,如何在On-sight線路的時候提高效率,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天氣與攀登季節(jié)是兩回事,攀登的這幾天天氣好壞,更多的影響在路線上的行動能力;攀登季節(jié)影響到路線的整體結構,涉及難度的變化,比如是否可攀以及落石落冰的情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