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小學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鑒賞能力,他們簡單地認為影視明星就是美,流行音樂就是美,致使真正的審美情趣“走了樣“變了味”。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和“人文素養(yǎng)”觀下,開展學生審美教育是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一、立足基礎教材,在直接體驗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
1.通過品詞析句,引導學生切實體味語言文字美。文學作品都是由語言文字建構而成的。從總體作用來看,語言文字主要分為“認識性語言”和“情感性語言”兩大類。如何把“冰冷文字”轉化為“溫情對話”呢?這就須要語文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品味語言文字的“溫度”和“美感”。比如“水”是一種自然之物,“流水”又是司空見慣現(xiàn)象,然而在《水》中,“它不多不少,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后,剛好濕潤腳板……”通過品析“撫摸”一詞,似乎讓人看到并能感受到它的溫柔母性;在《孔子游春》中,如“哺育”“和順溫柔”“從無懼色”“善施教化”等比喻擬人詞,為它注入了令人可觀可感的精神和力量,充分顯現(xiàn)了“既可言傳、又可意會”的美。
2.通過盤活畫面,引導學生切實體味圖文并茂美。凡是入編教材課文,大多配套了形象優(yōu)美、內容豐富的圖畫。它們或反映主題,或反映片段,或反映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善于利用、展現(xiàn)和盤活這些畫面,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又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美好情感,從而攫取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比如《月亮灣》,其文字意境都很優(yōu)美。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有次序地引導他們欣賞“村子與河流、青山與果樹、小橋與游魚、桃花與農田”等多元畫面,既可豐富他們對美好物像的感知,又能喚起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通過細讀課文,引導學生切實體味思想情感美?!胺蚓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闭n文中蘊藏作者豐富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或悲壯,或喜愛或憎惡。語文教師要本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來理解作品內涵,觸摸作者情感,從而享受文本的精神內涵美。如《二泉映月》中的第四五兩節(jié),講述了阿炳再次來到惠山二泉,在思緒萬千中創(chuàng)作了這一不朽的二胡曲。不僅文字優(yōu)美動人,而且情感豐富感人。筆者引導學生邊聽樂曲邊讀文本,通過朗讀、細讀、反復讀,從而在感悟與體會、想象與交流中切實感受到了阿炳那升騰跌宕的思潮,充分體味到了他那懷念師父、熱愛一切的豐美思想情感。
二、放眼課外生活,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
1.鏈接社會生活,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如果說教材和課堂是審美情趣的嬌小“縮影”,那么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則是審美教育的正宗“原版”。那無比廣袤的天然宇宙、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光,還有燦爛輝煌的錦繡河山、源遠流長的祖國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往往能給人們以豐富無限的美好享受。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等詩句,充滿了自然激情、生活情趣和社會哲理,所有這些物質性資源,都是我們開展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和優(yōu)質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當通過春秋郊游、社會考察、調查研究等多元形式,積極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外、走進大自然。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而且有利于他們在身體力行中激發(fā)愉悅之感,深化審美情緒。
2.促進讀寫互動,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如對于《所見》一詩,在現(xiàn)代文描述情景基礎上,就“牧童捕蟬的經過和結果”進行想象和發(fā)揮,從而把之落實在書面習作上。其次,在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就四季變化以及自然植物的生命特征進行個性化閱讀與感悟。垂柳拂水、池水游魚、花開花落、落日余暉,以及螞蟻搬家、燕子低飛、竹節(jié)拔高、梅花傲寒,還有“彩虹不再是陽光和雨露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挺立,儼然是北方人的象征”等,這種生命化的理解和感悟,是外在完形和內在情感的相互滲透。賦予事物以生命化的讀寫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大有裨益和促進作用。
審美是一種精神需要,是對美好物象的期待和追求。積極開展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活動,既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又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活水源泉所在。
周小麗,江蘇泰州市刁鋪中心小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