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于是小組合作式教學成了最受教師歡迎的教學模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主要通過討論、探索、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具有使學生優(yōu)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fā)展的優(yōu)點。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時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很多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實際上是部分優(yōu)秀學生參與的機會往往很多,扮演了主導角色,其它學生成了聽眾;2.學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時常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合作,影響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3.教師引導者角色的缺失。部分教師在教法上由昔日的“滿堂灌”變成現(xiàn)在的“壁上觀”,導致學生的合作活動雜亂無序、收效甚微。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究
新課程教育改革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學習,那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應注意哪些策略呢?
1.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構建
科學的分組要求每個小組在學生人數(shù)、性別,特別是個性特點、學習成績等方的面上的分布上是均勻的、互補的,這樣才能使合作長期運行下去。同時,各小組還要定好小組長、紀律委員、各科科代表,所要達到的目標等。這樣的分組構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組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保證小組合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2.要制定明確的合作規(guī)則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講究規(guī)則。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合作的目標和要求,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要完成的任務和實現(xiàn)的目標。其次,每個學習小組先各自自主思考,然后進行合作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問題向老師請教。最后,各小組要派代表進行成果展示,其它小組的學生要進行補充或評價,教師只做簡要的點評、引導。在這個合作規(guī)則下,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形成“兵教兵”“先學后教”的模式,有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苯處煴仨氈匾暸囵B(yǎng)學生以下良好的合作習慣:(1)積極參與的習慣。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生才有較強的合作動機,才能夠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習任務,為完成既定目標通力合作。(2)認真傾聽的習慣。學生除了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外,還要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會聽了,聽懂了,才能取長補短,共同提高。(3)善于肯定他人優(yōu)點、敢于質疑的習慣。善于學習他人優(yōu)點,勇于質疑,有利于學生優(yōu)勢互補,也有利于深入探究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4)遵守合作紀律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必須要有紀律的約束,一定要避免“鉆牛角尖”“抬杠”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真正做到“合而不亂”。
4.要精心設計合作的問題
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理應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重點。如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我只設計了2個問題,一是詩人“為何而歸”“歸時如何”“歸后如何”?二是如何評價詩人“歸”的做法?經(jīng)過合作學習,學生很快找到答案,為何而歸:“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時如何:“僮仆歡迎,稚子候門”的天倫之樂;“園日涉以成趣……時矯首而遐觀”的清幽之樂;“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的暢飲之樂;“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安居之樂;歸后如何:親情琴書之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春耕生產(chǎn)之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春游遐思之樂(“或命巾車……感吾生之行休”)。至此,學生認識到了詩人只要遠離官場便充滿“樂”趣,對詩人“歸”的行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厭倦官場,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心志高潔,向往恬靜的田園生活。可見,精心設計合作的問題,才能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最大合力。
5.要有教師適時的調控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適時引導,積極調控,做學生合作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融入學生合作中,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取學生討論的信息,為有效推動合作做好充分準備。同時,教師也需要及時監(jiān)管游離于合作之外的學生,及時釋疑解惑,合作才會順利進行下去,學生才能敢想、敢問、樂究、樂學。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下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需要基層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創(chuàng)新。
劉麗芬,廣東五華縣田家炳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