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文學性,對于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立意,增強寫作能力具有重要價值。本文結合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部分篇目,引領學生從文章結構布局、材料組織、修辭及寫作技巧運用等方面來探析閱讀教學與寫作的關系,幫助學生從閱讀中學會寫作,樂于寫作。
一、把握文章立意,確立寫作靈魂
對于優(yōu)秀的文章,其立意是作者想要表達基本思想與情感,更是文章的靈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挖掘文章的立意,從文字表達中發(fā)現(xiàn)背后的情感。然而,很多學生并未能夠做到。曾經(jīng)在一次寫作訓練上,我提出“手寫我心”的概念,要從真實的情感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一個學生與某同學鬧別扭,于是在作文中,寫下很多狠毒的語言。當我與他進行寫作交談時,他卻提出“我手寫我心,我當時的心里就是這樣想的,難道我應該說謊嗎?”通過這個事,我鼓勵他去閱讀《我的理想》(史鐵生),讓他從文章中來了解史鐵生的人生。在這本書里,史鐵生遭遇癱瘓,在與疾病抗爭中,面對不公的命運,史鐵生并未氣餒,并未消沉,而充滿了與病魔對抗的信心。正如作家所言,即使人生齷齪,只要作家的心胸不是齷齪的,作品就不會齷齪,只要作品不齷齪,讀者的心靈就不會齷齪,至少不會增加齷齪,其間絕未偽造,只是升華,絕非隱瞞,只是轉化。當然,對于寫作中的立意,還要融入“新意”,而這些能力的養(yǎng)成,都需要從閱讀中多積累,多練習,多體驗。
二、優(yōu)化文章布局,確立作文筋骨
寫作的過程是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達過程,你想要表達那些內(nèi)容,就需要從那些材料中來組織,來布局,使其成為有機的整體。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該文的寫作結構是“敘事+議論”,在開篇引入回憶,并順著事情的發(fā)展軌跡,向讀者展現(xiàn)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而在結尾部分,又從議論視角對該事件進行闡述,表達自己的思想。當然,在寫作教學上,可以從該篇文章的結構和布局上,讓學生進行模仿,并從事件的發(fā)展上,培養(yǎng)學生的條理性、敘事性,表達學生對某事的理解與認知,發(fā)表自身的看法,突出作文教學的深度。同時,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圍繞“事件+事件+事件+抒情感慨”的寫作思路,讓我們從“生命”的理解中來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喟,并從具體的事例表達中,從內(nèi)容、篇幅的并列呈現(xiàn)上,為結尾的抒情和感慨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于該篇文章的結構特點,可以引導學生從寫幾件事中,來模仿,既要突出文章組織的條理性,還要保持寫作的均衡美,最后的情感表達與升華,要具有觸動讀者的情感與思考。從寫作材料組織與取舍上,三種生命,一種飛蛾,展現(xiàn)生命的強烈欲望;二種香瓜子,展現(xiàn)強大的生命力;三種是人,從自我的心跳感知中靜守那份獨特??梢?,無論是低級動物,還是人類,都從“生命”的思考中來布局謀篇,從而為讀者提供了無限感觸。
三、統(tǒng)合寫作材料,促進可讀可感
對于前面的寫作立意,材料取舍的積累,接下來就需要從材料的整合與運用中,謀篇布局,付諸于文章,使其可讀可感。很多學生反映,在寫作時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如何將心中的立意表達出來?怎樣去組織現(xiàn)有的寫作材料?那些應該詳寫,那些應該略寫?怎樣表達才更準確、更精彩?我們從《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來分析作者的構思。通過“今——昔——今”邏輯,從今日羅布泊的恐怖,來表達一種痛惜之情;我們可以從“胡楊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中,來感受作者的擬人、比喻、對比手法;我們從“大地裸露的胸膛”中,感受荒漠中的羅布泊,帶給我們深切的無奈。由此來警醒人們,破壞自然好就的罪孽,來發(fā)出“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概嘆。由此可見,對于材料的敘述與表達,那怕是一個細節(jié),一個景物,一句話,都可以成為表達立意,突出中心思想的亮點。也只有將材料用好,用得充分,用得精到,才能讓文章有血有肉,鮮活動人。
四、把握修辭技巧,巧為作文增色
修辭在作文教學中是一種技巧,用得好為文章增色,用不好,反而矯揉造作。從閱讀中來體味修辭手法,并從中來巧妙的運用。比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閱讀中,作者采用留白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在篇尾有“我把小學畢業(yè)文憑放在書桌的抽屜里,再出來,老高已經(jīng)替我雇好了到醫(y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最后一句話中所折射的語言表達效果,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一種憂傷,但在這沒說出的話里,仿佛已經(jīng)表達了“要說”,而這些是讓讀者自己去想,去補足。
馬寧寧,山東高青縣實驗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