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蔚華 楊石華
大學出版社在出版業(yè)的地位及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 周蔚華 楊石華
大學出版社經歷了創(chuàng)建新辦、曲折探索前進、深化改革與高速發(fā)展、穩(wěn)定發(fā)展這幾個階段。通過長期的改革發(fā)展,大學出版社在出版數量、碼洋以及利潤等經濟效益方面和參與相關國家出版項目、版權貿易以及表彰評獎數量等社會效益方面的比例都呈現出持續(xù)向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成為我國出版業(yè)的中堅力量。大學出版社在教育出版、專業(yè)出版及學術出版中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和突出的貢獻,但在出版結構、高層次出版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平衡發(fā)展等方面仍面臨一些發(fā)展瓶頸和問題。大學出版社;發(fā)展概況;出版業(yè);地位;貢獻中國大學出版社群體異軍突起,是世界出版史上一個突出而獨特的現象。研究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軌跡,總結大學出版社發(fā)展的獨特經驗以及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不僅對于中國大學出版社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出版社發(fā)展道路具有意義,而且對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特別是出版強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自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恢復以來,中國大學出版社歷經了近40年的發(fā)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在中國出版中無足輕重,到成為中國出版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經歷了曲折的探索、不斷地改革和發(fā)展壯大。我們這里依據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工作會議主題變化以及大學出版社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特點,可以把大學出版社分為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
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1978年恢復后,大學出版社在“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宗旨下,基于第一批“報春花”基礎開始不斷創(chuàng)辦。從1979年開始,每年都新增很多大學出版社,尤其到了1985年,大學出版社迎來了創(chuàng)辦高峰,這一年新建了40家大學出版社。這與國家提出要依靠高等學校師資隊伍較強、教學科研基礎較好、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國內外學術交流比較廣泛的有利條件大力發(fā)展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思路有密切關系。文化部、教育部聯(lián)合轉發(fā)《關于高等學校申請建立出版社審批情況和意見的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的出版方針和教育方針,努力提高出書質量,把高等學校出版社進一步辦好?!苯刂沟?986年底,全國共有大學出版社73家,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各個地區(qū)、包含各類高等學校、布局較為合理的大學出版社群體。1986年“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并制定了《高等學校出版社工作若干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和《高等學校出版社所屬印刷廠管理工作的暫行規(guī)定》。此次會議和所形成的文件,對大學出版社的地位和作用、方針和任務、隊伍建設以及經營管理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從而為初創(chuàng)階段的大學出版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為大學出版社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大學出版社在經歷初創(chuàng)期后,在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堅持為高校教學和科研服務方面做出了貢獻,出版了大量的高校教材、教學參考書和教學用書,也出版了大量高質量的學術著作,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出版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初創(chuàng)階段的大學出版社管理經驗不足、經營壓力較大,規(guī)模和實力較小,加之受到社會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不良傾向的影響,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遇到了一些問題,走了一段彎路,出現了違規(guī)買賣書號等不規(guī)范行為,更有個別大學出版社包括一些著名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些政治導向不正確、思想傾向有問題的圖書。比如,在此期間多家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打著氣功的旗號宣揚迷信與偽科學的圖書,偏離了大學出版社的辦社宗旨和出版方針,誤導了讀者,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1992—1993年有10家大學出版社的14種圖書受到通報批評,1993年有5家大學出版社被限制出書范圍。為了扭轉這種局面,1995年教育部與新聞出版署聯(lián)合召開了“第四次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便是重申大學出版社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堅持辦社宗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出版指導思想。會議之后頒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出版社加強管理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見》《高校出版社社長負責制暫行辦法》《高校出版社總編輯崗位規(guī)范》等文件。大學出版社經過曲折探索和認真反思后,對自身的定位、價值、出書重點以及管理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大學出版社的機遇以及制約因素等問題也有了理性的思考,這為大學出版社的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以及高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大學出版社經過反思后,開始積極探索健康的發(fā)展道路。1997年10月11日—17日于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高校出版社管理研討會”就世紀之交的大學出版社的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此后在教育部等管理部門的積極組織下,大學出版社還就自身的體制機制、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對外合作等大學出版社共同關心的問題不斷互動交流、彼此借鑒,對促進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新世紀的前十年,是大學出版社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很多大學出版社無論是出書規(guī)模、銷售規(guī)模、利潤等經濟效益,還是品牌影響力、獲獎情況、承擔國家重點出版任務等社會效益,都一躍進入出版界的前列。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大學出版社都成了中國出版界響亮的品牌出版社。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出版社也面臨著體制改革的問題。2007年4月,教育部與新聞出版總署在北京聯(lián)合召開了“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并確定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等19家進行試點改革工作。2008年11月,“第二次高校出版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將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等62家納入大學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中,之后其余大學出版社也整體轉制,到2010年大學出版社基本完成了轉企改制任務,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此次改革一定程度上理順了出版社與學校的關系,明確了出資人的地位和權益,確立了高校出版社的市場主體地位,其經營自主權大大增強。
世紀之交的中國大學出版社同樣開始積極地進行出版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在出版業(yè)對外交流中成效突出。在我國確定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界都急需引進大量介紹西方市場經濟規(guī)律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圖書,中國大學出版社率先引進大量西方相關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同時利用高校學術力量雄厚、對外交流頻繁等優(yōu)勢,積極探索將中國大學出版社漢語教學、傳統(tǒng)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優(yōu)秀成果介紹到國外,站在了中國出版界對外合作的潮頭。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十分注重與周邊國家大學出版社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持續(xù)舉辦了多次“中、日、韓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研討會”。
轉制改企是大學出版社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大學出版社轉企改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理順了一些關系,比如能夠以市場經營主體的身份更便捷地進行出版經營活動,具有更大的經營自主權;但轉企改制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大學出版社的經營壓力增大、在公司化的經營體制下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功能有所弱化,公司治理結構不夠規(guī)范,面臨多頭管理以及無人負責并行等問題。同時,大學出版社在做大做強的過程中存在著企業(yè)組織結構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數字化建設相對滯后以及資本運營觀念不足等問題。在“全民閱讀”和“書香中國”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履行出版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也是大學出版社亟需解決的問題。當前,大學出版社面臨著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我們牢記大學出版的使命,不忘大學出版的初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緊緊圍繞著出版為高校教學和科研服務這一中心任務,充分發(fā)揮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大學出版社在履行其文化責任、建設出版強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1.大學出版社的規(guī)模數量與出版數量變化
大學出版社的數量規(guī)模經歷了快速發(fā)展到逐步穩(wěn)定的發(fā)展歷程。1979年大學出版社只有4家,到1986年快速增長到73家,1996年達到100家,到2011年增長到110家左右,此后大學出版社的數量規(guī)模保持穩(wěn)定(見表1、圖1)。大學出版社與大學發(fā)展息息相關,大學的兼并與重組對大學出版社的數量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合并為武漢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合并為復旦大學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杭州大學出版社合并為浙江大學出版社。新世紀以來先后成立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黑龍江大學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以及燕山大學出版社等大學出版社。
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品種數量和出版能力隨著大學出版社數量的增加而不斷增長,從某種程度上其出版能力的增長速度高于其數量的增長速度。因此,大學出版社的出版品種在整個出版業(yè)中的比例要略大于大學出版社數量占整體出版社數量的比例。1980年大學出版社總的出版品種只有88種,以4.69%的出版社數量比例占全國出書品種的比例只有區(qū)區(qū)0.41%,在整個出版界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到了1993年大學出版社的總出書規(guī)模達到17 793種,在出版總品種中占比達到18.39%,當年大學出版社的數量比例為17.34%,大學出版社出書數量比例首次超過出版社數量占比,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見表2、圖2)。此后,大學出版社的出書規(guī)模比例除個別年份外一直高于出版社數量比例,進入新世紀后,大學出版社更是以占總數18%-19%的出版社數量比重,出版了超過25%以上的圖書,表明大學出版社的出版能力要高于出版界的平均出版能力,顯示出更高的勞動效率。
表1 大學出版社的體量與出版量在全國出版業(yè)中的比例
續(xù)表
圖1 大學出版社數量以及所占比例(1980—2015)
圖2 大學出版社出版品種數量以及所占比例(1980—2015)
反映大學出版經濟效益或經濟狀況的指標主要應該包括銷售收入、利潤等,但由于目前很多原始數據缺失,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出版統(tǒng)計落后,在各種資料中,不僅缺少大學出版社的相關經濟效益指標的數據,也沒有整個出版業(yè)的相關經營性數據。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僅從可以收集到的部分年份數據,尤其是出版碼洋的數據對大學出版社出版定價規(guī)模及其在整個出版業(yè)的份額進行分析,從一個側面來了解整個大學出版社的經濟效益發(fā)展狀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大學出版社在其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出版能力獲得了快速發(fā)展,其碼洋數量和定價總金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例如2001年大學出版社的生產碼洋為861 975.13萬元,到了2010年上升到1 767 116.74萬元,十年翻了一番多;而稅前純利潤則由86 003.76萬元上升到135 455.28萬元,增長了57.5%(見圖3)。1996年大學出版社定價總金額為27.5078億元,占全國圖書出版定價總金額346.13億元的7.95%;而2008年大學出版社定價總金額為158.6627億元,占全國圖書定價總金額791.43億元的20.04%(見圖4),所占比例大幅增加12.09%,大學出版社定價總金額占出版業(yè)的比例超過了大學出版社數量所占的比例,顯示出大學出版社較快增長率和較快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定價總金額的增長速度要遠遠高于整個出版業(yè)的平均增長速度,大學出版社在整個出版業(yè)中所占的定價總金額的比例不斷提高、份額不斷上升。
表2 大學出版2001—2010年間的各類碼洋與收益情況
圖3 大學出版社各類碼洋與收益狀況(2001—2010)
表3 大學出版社圖書定價總金額以及所占比例
續(xù)表
圖4 大學出版社圖書定價總金額以及所占比例
重印書比例是反映出版業(y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提高重印書比例一直是出版業(yè)極其重視的。以2001—2010年為例,2001年大學出版社圖書的重版重印數為25 646種,占全國重版重印書總數63 110的40.64%;2010年重版重印數為47 950,占全國總數139 092的34.47%,重印書占比有所下降,即便如此,以大學出版社數量不足20%、出書數量大體在25%-27%左右的占比,重印書占比基本上保持在35%以上,很多年份超過40%,可見大學出版社的圖書重印率要遠遠高于整個出版業(yè)的平均值(見圖5)。
表4 大學出版社重版重印書數量以及所占比例
續(xù)表
圖5 大學出版社數量、出版品種以及重版重印數量在全國出版業(yè)中的比例(2001-2010)
大學出版社的定位是服務于高校的教學和科研,主要任務是出版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因此,大學出版社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關于對出版社會效益的評價,目前還沒有比較公認的指標體系。這里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出版社的社會效益進行評價分析。
隨著大學出版社數量的變化,大學出版社的精品意識不斷增強。策劃、出版一些對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的大型項目,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或者納入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就成為判斷出版社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參數,因為這些項目或者納入規(guī)劃是經過相關領域專家認真而嚴謹的論證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代表了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大學出版社出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詳見表5)和五年計劃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中的比例不斷增加。
從2008年到2017年,大學出版社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的入選數量總計有547項,占所有入選項目2675項的20.45%。其中2017年大學出版社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114項,占當年總入選項目的21.35%。而一些在業(yè)界享有較高聲譽的大學出版社基本上每年都有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項目。入選在10項以上的大學出版社有9家,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項)、北京大學出版社(17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3項)、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3項)、復旦大學出版社(12項)、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1項)、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11項)、重慶大學出版社(10項)、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0項)。
大學出版社在國家五年計劃中的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斷增長,近些年來承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比例同樣超過了大學出版社所占出版社數量的比例。例如,1991—1995年的“八五”規(guī)劃項目中有106項入選,占全國總數1029項的10.30%;1996—2000年的“九五”出版規(guī)劃中入選204項,占全國1200項的17.00%;2006—2010年的“十一五”出版規(guī)劃中入選333項,占全國1379項的24.15%;在2011—2015年的“十二五”出版規(guī)劃中入選417項,占全國1730項的24.10%;在2016—2010年的“十三五”出版規(guī)劃中入選365項目,占全國1871項的19.51%(詳見表6)。
表5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的大學出版社數量
表6 大學出版社在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中的數量及比例
自從中國加入WTO后,出版產業(yè)與其他經濟產業(yè)一樣開始積極進行“引進來”與“走出去”,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出版業(yè)的版權貿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詳見表7、圖6、圖7)。以2001—2010年為例,這10年間大學出版社共引進圖書版權25 039種次,占全國圖書版權引進數的21.66%,輸出圖書版權4 654種次,占全國圖書版權輸出數的23.76%。大學出版社在全國圖書版權輸出百分比高于版權引進百分比,從側面說明了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優(yōu)質內容出版物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就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學出版社在整個中國出版業(yè)版權貿易中的影響而言,大學出版社的表現較為突出。比如2004年全國版權輸出和引進交易總量前50名的出版社中共12家是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位列第一、第二名,在全國版權貿易量排名中分別位居第二、第三。2006年則有11家大學出版社位列全國圖書版權貿易總量前50名,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為前三,在全國排名中分別位于第一、第二和第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則在很多年份位列版權輸出單體出版社前兩名。
表7 大學出版社在全國圖書版權貿易情況中的比例
圖6 大學出版社版權引進數量以及所占比例
圖7 大學出版社版權輸出數量及所占比例
大學出版社轉制改企后,在文化出口方面,尤其是在出版業(yè)領域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商務部辦公廳、中宣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共同組織舉辦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評選中,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連續(xù)多年被評選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此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多家地方出版企業(yè)也曾獲此殊榮。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舉辦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CBI)中,其出版社成員共37家,大學出版社占了7家,占總量的18.9%??紤]到很多單位是以集團整體加入,大學出版社基本都是單體出版單位,大學出版社更顯得突出。
(1)中國圖書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
“中國圖書獎”評選時間為1986—2004年,共舉行了十四屆,后更名為“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在1986—2004年間獲獎的大學出版社共66家,其中獲獎在4項以上的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0項)、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0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7項)、清華大學出版社(7項)、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6項)、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5項)、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5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5項)。在整體數量方面,大學出版社在十四屆評獎中共有182個項目獲獎,全行業(yè)整體獲獎項目為1 293項,占獲獎項目總數的14.08%(詳見表8、圖8)。而在“中國圖書獎”前期評獎中,大學出版社獲獎數量較少,反映了當時大學出版社影響力還不夠大、精品不夠多。2006年以后,中國圖書獎更名為“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2006—2016年間,大學出版社共獲獎173項,占總數950項的18.21%,和大學出版社總數量大體持平。其中入圍較多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各8項),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各6項),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各5項)。
例5 根據侯氏制堿原理制備少量NaHCO3的實驗,經過制取氨氣、制取NaHCO3、分離 NaHCO3、干燥 NaHCO3 四個步驟,下列圖示裝置和原理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表8 中國圖書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中大學出版社的比例
圖8 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圖書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中的數量以及所占比例
(2)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
“國家圖書獎”評選時間為1993—2003年,2007年更名為“中國出版政府獎”。大學出版社在“國家圖書獎”中共有36家獲獎,總獲獎數目為77項,占總獲獎數806的9.55%。其中,獲獎在3項以上的分別是北京大學出版社(7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5項)、復旦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各4項)。更名為“中國出版政府獎”后,大學出版社在其“圖書獎”與“圖書提名獎”中共獲獎111項,占總獲獎數703項的15.79%,雖然獲獎比例與大學出版社所占比例相比偏低,但相對于國家圖書獎獲獎比例而言有大幅度提升?!爸袊霭嬲劇惫采婕按髮W出版社49家,其中獲獎項目數大于3項的分別是北京大學出版社(12項),浙江大學出版社(6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各5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各4項)(詳見表9、圖9)。從表9、圖9可以看出,大學出版社獲獎比例總體上處于上升態(tài)勢。
表9 大學出版社在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的比例
續(xù)表
圖9 大學出版社在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的比例
(3) 優(yōu)秀出版單位與優(yōu)秀出版人才
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入選“先進單位獎”共有15次,占出版社獲獎總數106家(四次評獎共200家,包括發(fā)行、期刊等其他獲獎單位)的14.15%,其中前三屆共9家獲獎,占獲獎出版社的11.39%,第四屆有6家入選,占獲獎出版社總數(27家出版社)的22.22%。這些優(yōu)秀出版單位共涉及12家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各入選過2次),浙江大學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各入選1次)(見表10)。
表10 大學出版社在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中的比例
在中國政府獎中,優(yōu)秀出版人物獎第一屆(2007年)中有4家大學出版社的出版人入選,占總入選數50人次的8.00%;第二屆有7家入選,占總入選數44人次的15.91%;第三屆有4家入選,占總入選數45人次的8.89%;第四屆有3人入選,占總入選數45人次的6.67%。此外,大學出版社在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方面,2008年第一批領軍人才中有12人次入選,第二批領軍人才中有13人次入選,第三批領軍人才中有15人次入選,第四批領軍人才中有10人次入選,2016年度的領軍人才則有19人次入選。此外在“韜奮出版獎”獲獎者中,大學出版社的獲獎人數總體偏少,從1987到2014年間的“韜奮出版獎”評選中,前八屆大學出版社無一人入選。第九屆有3人,第十屆有3人,第十一屆有1人,第十二屆有4人。入選的出版人涉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9家,獲此殊榮的出版人共11人,占總獲獎人數170人的6.47%(見表11)。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各有2人入選。
表11 大學出版社在“韜奮出版獎”中的比例
續(xù)表
(4)其他獎項
中宣部1991年要求全面抓好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同時,重點抓好圖書、理論文章、戲劇、電影、電視劇的拳頭產品,因此產生了“五個一工程”獎。由于“五個一工程”獎中的圖書部分主要偏重于文藝圖書類別,因此大學出版社入選的數量相對較少。共獲獎13次,占總獲獎數289次的4.50%。其中,1991年、1994年、1995年各1項,1997年3項,1999年1項,2001年4項,2003年2項(見表12)。尤其是從2006年以來,大學出版社就沒有圖書入選該獎項。而在入選的出版社中,僅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國防大學出版社、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這13家大學出版社14本圖書入選。
表12 大學出版社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的比例
續(xù)表
“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于2006年啟動,該獎項主要包括:文藝少兒類、科學技術類、人文社科類三個類別。大學出版社在四屆中共入選209項,占總數1106項的18.90%。第一屆入選48項,占總數254項的18.90%;第二屆入選53項,占總數293項的18.09%;第三屆入選52項,占總數298項的17.45%;第四屆入選56項,占總數261項的21.46%(見表13)。其中入選在5項以上的出版社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3項)、浙江大學出版社(11項)、北京大學出版社(9項)、復旦大學出版社(9項)、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8項)、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7項)、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7項)、武漢大學出版社(7項)、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6項)。
表13 大學出版社在“三個一百”獎中的比例
(1)大學出版社的出版物結構有待優(yōu)化
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大學社以學術精品為核心的出版理念需要強化。由于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出版經濟規(guī)模主要是中小學教材、教輔,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大學出版社教材、教輔品種的比例超過70%,經濟規(guī)模甚至超過90%,形成了對教材教輔的過度依賴,一旦教材教輔市場出現波動,大學出版社的規(guī)模也隨之波動。目前大學出版社的學術著作比例偏低,而像教輔、兒童讀物、大眾讀物等非大學社優(yōu)勢出版物反而占了很大比例。例如在2010年大學出版社新版圖書構成比例中,高等教育為38%,一般性圖書為21%,學術著作為17%,基礎教育為13%,職業(yè)成人教育為6%,社會教育為5%。在這一出版結構比例中,學術出版僅有17%,而一般性圖書反而超過20%,由此可見,學術出版在大學出版社中的比例還有待提高。大眾圖書成為很多大學出版社的所謂新“增長點”,這一趨勢與大學出版社轉變?yōu)槭袌銎髽I(yè)主體后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緊密相關。這已經成為制約大學出版社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大學出版社職業(yè)出版人機制有待建立
出版是知識密集型事業(yè),知識服務必然對人力資源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而專業(yè)化的出版人才短缺、職業(yè)化的高級管理隊伍建設滯后是制約大學出版社發(fā)展的最大短板。高校沒有按照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要求來配備高校出版社領導班子,大學出版社負責人更換頻繁,行政式的管理模式與負責人的任命在大學出版社中仍有著明顯痕跡。大學出版社的領導經常從其他領域“空降”,他們對出版業(yè)務并不熟悉,加之其任期的不確定性,使得他們無法集中精力考慮大學出版社的長期規(guī)劃與長遠發(fā)展。大學出版社領導層中職業(yè)出版人隊伍機制的不健全,可以從大學出版社獲得韜奮獎人數比例偏低這一事實中得到集中體現,大學出版社領導頻繁更換,難以在業(yè)界產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出版家隊伍,而其他類別的出版社尤其是出版國家隊以及各地出版集團下屬的出版社負責人都是職業(yè)出版人,這就使得大學出版社在與其他出版社的人才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例如,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的評選標準之一是要求候選人具備10年以上從業(yè)經驗,而絕大多數大學出版社到了10年就要輪崗到與出版無關的崗位,從而導致大學出版社在各種個人獎項以及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評選中入選的人次很少,與大學出版社的地位極不相稱。
(3)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
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各種數據分析中都可以發(fā)現,目前大學出版社中的“馬太效應”正在逐步凸顯,并呈現加強趨勢。像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若干家有影響的大學出版社幾乎在各個指標中都名列前茅,成為全國出版界的佼佼者,完全可以與一些出版國家隊一較高低。而其他大多數大學出版社則普遍規(guī)模偏小,與各種獎項無緣,承擔的重點出版項目也很少。大學出版社的整體發(fā)展需要正確處理好內部的“木桶效應”,僅靠其中的幾家明星大學出版社的高歌猛進并不能完全擔負起大學出版社的發(fā)展使命。地方大學出版社因其資源與中央級大學出版社有著巨大差異,也有著各自的限制。這就需要地方大學出版社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立足自身既有資源,進行增量改革。
從能夠代表出版精品特別是學術精品的政府出版獎以及“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工程獎來看,大學出版社的獲獎或入圍比例相對偏低,說明大學出版社在引領專業(yè)出版和學術出版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遠遠沒有將高校出版的學術優(yōu)勢和智庫優(yōu)勢發(fā)揮到位。大學出版社應該回歸本位,牢記大學出版社的辦社宗旨,回歸到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這一本位,尤其要加大學術精品的出版力度。大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學術圖書的出版,大學出版社在整個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承擔著我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傳播使命,在我國的科學創(chuàng)新與人文啟蒙發(fā)展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大學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學術著作以及專業(yè)化圖書的出版不僅有效地實現了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功能,還有助于形塑民族的理性思維能力。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對于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并且會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熱愛學術、熱愛出版事業(yè)的職業(yè)化出版隊伍,大學出版社特別需要穩(wěn)定的職業(yè)化高層管理者,持之以恒地把精品戰(zhàn)略進行到底。因此,大學出版社應該擺脫盲目追求品種數量、盲目追求規(guī)模擴張的傳統(tǒng)發(fā)展路徑,從規(guī)模數量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fā)展,更加堅定地走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更加注重學術出版,更加重視出版具有文化傳承性的精品力作,做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積極推動者和引領者。
注釋:
① 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編).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55—1991)[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105.
② 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編).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92—1996)[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7.
③ 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編).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1997—2005)[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2-73.
④ 中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編).中國大學出版社概覽(2006—201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6-111.
⑤ 蔡翔,李葚.公司治理結構:當前大學出版社面臨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 現代出版,2011(4):16-22.
⑥ 胡雅芬.我國高校出版產業(yè)市場績效研究—基于SCP范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64.
⑦ 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中國圖書產業(yè)報告(2003-2004)[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42-143.
⑧ 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中國圖書產業(yè)報告(2003-2004)[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77-178.
⑨ 張其友,李桂福(編).轉企改制后大學出版企業(yè)發(fā)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⑩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編).中國高校出版社發(fā)展報告2005-2010[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
(周蔚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楊石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