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曉芳
超越平庸的途徑
有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還有個說法“文章是自己的好”。意思是:文章寫得如何是各人的事情。特別是后一說法,頗似拒人于千里之外。可見當今詩壇為何評論不足。即使在不多的評論中,也是美有余而刺不足。此現(xiàn)象由來已久,元人范德機就慨嘆“詩之說尚矣。古今論著,類多言病而不處方,是以沉痼少有瘳日,雅道無復彰時?!雹偕鲜鲋T種詩壇平庸病狀,茲試以下改造之途,不敢處方,但遵前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教也。
一、改變錯位身份,轉換思維方式
這里必須先說一下老干體。因“老干體”是當今詩壇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不僅數(shù)量眾多,地盤牢固,且影響著許多人仿效。
首先必須澄清一下概念:“老干體”不等于“老干部詩”。雖然老干體的作者,多數(shù)具有干部或老干部身份,但二者不能劃等號。因為很多老干體作者,并非干部,不少退休工人、職員、老農(nóng)寫出的,也是標準的老干體。這是其一。其二,一些詩詞造詣較高的老干部寫的不僅不是老干體,很多還是詩詞精品。如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他們可是頂級的老干部了,可是他們的詩作與老干體相距何止萬里!再例如古人,屈原、三曹、晏殊、賀知章、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哪位不是“高干”?李杜的官階低點,也是官場人物。然而,他們的詩不僅沒一點老干體的氣息,而且正是這些“干部”,創(chuàng)造了中國詩史的高峰。
為什么這些高干沒寫老干體?因為,他們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時,不是以官員身份發(fā)號召、作指示、寫押韻的文件,而是以一名詩人身份,遵循形象思維的藝術規(guī)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他們的見識、胸襟與抱負,以及人生價值觀,難免在作品中流露,卻也是形象的、詩意的呈現(xiàn),而不是直白的說教。所以,不可能出現(xiàn)押韻的文件。
而我們老干體的作者主體成員絕大多數(shù)為干部,長期的干部生涯,日夜縈懷腦際的是國家形勢、單位工作、目標任務等官場符號,從而形成了官場思維、官場習慣、干部語言的定式。這種長期形成的定式,難免影響到官場以外,不自覺地慣性地延伸到工作之外,延伸到家庭。其口吻就被家人譏諷:“你的官當?shù)郊依飦砹搜?!”延伸到詩詞創(chuàng)作時,就造成了老干體。
所以,要改變老干體,首先要改變作者干部身份,扭轉干部的思維慣性,適應新的角色:一定要以詩人的身份,而不是干部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一定要以詩人而不是干部的習慣進行思維。就像回到家里,應當好一個標準的家庭成員,買菜下廚帶孫子。
二、選擇合適的題材
千篇一律、陳腔濫調(diào)的問題,很多是因題材的束縛所致,那么,要想掙脫這種束縛,就得選擇合適的題材。
我以為在題材選擇上,應優(yōu)先小題材,慎對大題材。因為人們對小題材,對身邊事物,更為熟悉,更易把握,容易寫得更好。而對一些重大題材,或主題宏大者,因不熟悉,駕馭不了,反而不好寫。即使通過間接渠道了解一點,也往往是盲人摸象,勉強去寫,也不易寫好。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大話空話套話,言之無物。
翻開時下詩詞作品,那些言之有物,能感動人的詩作,大多是作者十分熟悉、了解的小題材。聶紺弩詩中,搓繩、鋤草、挑水、推磨等日常生活都入詩,寫得那么真切感人。古典詩詞中,也是一些真情實感、生離死別、國破家亡等有切膚之痛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君問歸期未有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先從身邊的人和事寫起,如親友、同事、同學、老師,社會現(xiàn)象、日常生活,家鄉(xiāng)見聞,社會活動等等。從眼前景物、身邊小事、熟悉情況等小角度切入,然后步步深入,由此及彼,逐漸擴展開來,以小見大,走向深廣。
當然,如果你對某一重大題材有深入了解,且有情感觸發(fā),達到可以駕馭的程度,成竹于胸,你就完全可以寫這個題材。不管題材大小,只要你能駕馭,就可進行創(chuàng)作。
三、有新穎的立意、獨特的視角
出現(xiàn)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現(xiàn)象,或同一題材,或思路相同,表現(xiàn)手法類似。如果題材無法選擇,如節(jié)慶類或某些采風,這時就得從謀篇、立意的角度,考慮如何才能新鮮別致、出奇制勝了。就像劉熙載說的:“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剝?nèi)?shù)層方下筆,庶不墮‘熟字界里?!雹谀敲?,如何“避熟”呢?
筆者一直從事新聞工作,新聞寫作創(chuàng)新有句口頭禪:“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人巧我深?!奔醋非笈c眾不同,追求標新立異、別具一格、獨出心裁。這一點,寫詩詞跟寫新聞有相同之處。
女飛行員余旭壯烈犧牲后,有不少哀悼詩詞,大多犧牲悲壯、永垂不朽的意思。我虛擬余旭以女兒身份向父母寫家書的角度,寫了《虞美人·代余旭家書》詞:“穿云破霧飛銀燕,常伴風雷電。嫦娥何故約紅顏,一朵白云從此駐藍天。 玉田露重凝香燭,遙望爺娘哭。幾聲輕喚莫招魂,兒是瑤臺仙子下凡塵。”上片起首二句平常,三四句則顯奇思妙想。下片,既是瑤臺仙子,當然便可從天上俯視人間,遙望爺娘燒香啼哭,并勸慰爺娘莫招魂。這可能比單純寫其父母的悲痛更具感染力。換個視角,抒情方式大不相同,沒有悲悲切切,而親情畢現(xiàn);沒明說永垂不朽,而永生意義盡在其中。這種視角獨到、別具一格的寫法,藝術效果也許更好。
這里甘冒王婆賣瓜之嫌,以拙作為例,意在說明立意與視角的創(chuàng)新,對作品獨創(chuàng)性的重要性。詩詞作品是個體創(chuàng)作,應具獨一無二的特性。有了好的立意,新穎的角度,即使語言差點,也會在整體的獨創(chuàng)性上取勝。
四、抒發(fā)真實的情感
寫詩一定要有感而發(fā),要有真情實感,要有對事物深切的認知體悟。真正是“詩言志”“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不能勉強寫,更不能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為寫詩而寫詩,那樣的詩不說打動別人,恐怕自己也難打動。只有當自己心中有強烈的沖動,情感的激蕩,急欲抒發(fā),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時,寫出來的詩才是佳作,就像龔自珍所肯定的“略工感慨是名家”了。③
只要是真情實感,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不管大題材、小題材,都可以產(chǎn)生優(yōu)秀作品。甚至有時一些小題材的詩詞,往往寫得更好。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說“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懷今,或傷今思古,或因事說景,或因物寄意……則工字致矣?!雹芗词钦f,詩不能勉強地閉門造車、面壁虛構,一定要等到有了對現(xiàn)實世界(境)的觀察體驗,有了真實的情感之后,才能“因事說景,因物寄意”把詩寫好。
不要簡單追求數(shù)量。當然,剛開始學習寫作時,為盡快熟悉格律,有模仿的過程。這時難免為寫詩而寫詩,有數(shù)量追求過程。但一旦掌握了基本格律常識,就應寫有真情實感的東西。這時就應追求質(zhì)量,而不是追求數(shù)量。在中國詩詞史上,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首詩,數(shù)量應是詩壇上當之無愧的冠軍,然其詩有幾首流傳呢?倒是唐人王之渙,雖今天僅有六首詩存世,其《登鸛雀樓》《涼州詞》,卻千古流傳,真正是一首頂一萬首。
五、有準確達意、流暢生動的語言
詩詞篇幅短小,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表達一個意思,必須語言精練,還要形象生動,音韻和諧。針對前面指出的語言問題,我認為,詩詞語言有兩個層次的要求。
一是基本要求,或曰及格版。即語言一定要準確、達意。準確,即沒偏差,到位、恰當、貼切。達意,即表述清楚明白,概括性強,能讓人看懂。不要寫別人看不懂的東西,哪怕直白一點,也比表面花花綠綠、內(nèi)容含混不清強得多。這是詩詞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及格標準,是詩詞“基礎教育”合格證。如果連語言達意順暢這一步都做不到,就更談不上什么提高、深造了。清代詩論家袁枚說得好:“詩如言也,口齒不清,拉雜萬語,愈多愈厭。口齒清矣,又需言之有味,聽之可愛,方妙?!雹?/p>
這就要求那些還在“基礎教育”班的詩友們,一定要文從字順,語言流暢。盡量少用生僻字,堅決杜絕生造詞,唾棄佶屈聱牙。這方面,應老老實實向白居易學習,寫成了一首詩,讓身邊人讀讀,看他們是否能讀懂。
二是提高要求,或曰升級版。即語言要生動、優(yōu)美。生動就是新鮮、活潑、別致、含蓄,富有靈氣。優(yōu)美就是詞語塑造的意象美、音韻美。生動優(yōu)美是詩詞優(yōu)美的重要因素。優(yōu)美的詩詞能給讀者帶來審美享受,令人百讀不厭,眾口相傳,甚至流傳千古。語言生動優(yōu)美,是對詩人的高標準要求,是詩詞“高級教育”的基本訓練,歷來詩家有關詩詞語言的論述,就是這種訓練的教材。內(nèi)容無比豐富,我們詩詞寫作者,當努力學習,取法乎上,定會大有裨益。
要做到生動優(yōu)美,一是堅決去劣。即去標語口號、去陳詞濫調(diào)、去千篇一律、去空洞無物、去無病呻吟、去裝腔作勢、去粗俗鄙陋、去艱深晦澀、去生造硬湊、去大白話、去順口溜等等??傊?,前面列舉的毛病,如果表現(xiàn)在語言上,一定要努力去掉。
三是努力創(chuàng)新。詩詞創(chuàng)新同任何創(chuàng)新一樣,都沒有現(xiàn)成經(jīng)驗。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個體精神的產(chǎn)物,能否有創(chuàng)新的作品出現(xiàn),誰都無法預料。就像梅堯臣所說的“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⑥一個“若”字,道出了其中的艱難與期待。只能靠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辛勤勞動,不斷努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①何文煥《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740.
②劉熙載《藝概·詩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3.
③《龔自珍詩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90.
④楊載《詩法家數(shù)》,何文煥《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735.
⑤袁枚《隨園詩話·卷三》.
⑥歐陽修《六一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267.
(作者系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高級記者、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