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曉流
散文詩是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xiàn)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在本質上它屬于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象;在內容上它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
散文詩在我國古已有之。至少在一千八百年前,象張衡的《歸田賦》那樣的抒情小賦,就已經(jīng)具備了散文詩的特征。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桃花源記》已是成熟的散文詩。唐宋許多著名的詩人把詩帶進散文領域,形成了古典散文詩的高峰期。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秋聲賦》, 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都是極精美的散文詩。
“五四”時期,隨著新文學的興起,詩歌突破格律的束縛而出現(xiàn)自由體;與此同時,由于詩對“散文美”的追求,新的散文詩體脫穎而出。這個時期最早寫作散文詩的是沈尹默和劉半農,而以魯迅的《野革》標志著新體散文詩的成熟。此外,朱自清的《匆匆》,徐志摩的《泰山日出》,瞿秋白的《那個城》,郭沫若的《路畔的薔薇》、《山茶花》等,堪稱散文詩的杰作。五四時期的散文詩受了屠格涅夫、王爾德、泰戈爾、波特萊爾等外國散文詩人的影響,但也繼承發(fā)揚了我國古典散文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短小精煉、口語化、音韻美,以及傳統(tǒng)形式、技法的運用,使之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五四”以后,尤其到了三十年代,散文詩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朝抒情散文的方向發(fā)展,被“散文化”了;雖然仍有麗尼的《黃昏之獻》和冰心的《笑》、《往事》等少量優(yōu)秀之作出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郭風、柯藍出版了《葉笛集》、《早霞短笛》等有影響的散文詩專集。其后在極左思潮的沖擊下,散文詩屢遭厄運,瀕予滅跡。直到“文革”結束后,散文詩創(chuàng)作才又進入興旺發(fā)達的新時期。劉湛秋、王中才、劉再復、那家倫、耿林莽、劉再光等新涌現(xiàn)的中、青年作者,對散文詩的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獲得了可喜的成果。散文詩的研究工作開始得到重視,散文詩的讀者也越來越多。
事實證明:我國的散文詩絕不是什么“泊來品”,它根植于深厚的民族的歷史的土壤,它久經(jīng)曲折磨難卻不失少年銳氣!
我國的散文詩是詩與散文雜交得出來的新品種,因此必然具有詩和散文的某些(不是全部)特點,并且在傳遞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優(yōu)勢。
概括地說,散文詩就是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它的本質是詩,要有詩的意境美,有詩的哲理性,象詩一樣以抒情為本職。而且,它也象詩那樣富于想象、幻想和聯(lián)想;象詩那樣強調跳躍性、留空白、含蓄精煉,追求字外昧、聲外韻、畫外意;象詩那樣常用象征、比喻、通感、擬人、夸張、復沓等表現(xiàn)技法。而語言則象散文,不分行,不押韻;句子長短相間,有時可以破奇為偶;句式力求多變化,文辭自由流暢、瀟灑飄逸,充分表現(xiàn)出散文美。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散文詩幾乎繼承了詩的一切優(yōu)點,并汲取了散文的一些長處。它的外形象散文,內核仍然是詩。
散文詩當然還繼承了詩和散文所共有的繪畫美、建筑美和音樂美。繪畫美即形象、色彩美。建筑美包括精巧的層次結構,以及段落長短變化而協(xié)調的外形美。音樂美是指掙脫詩的格律鐐銬之后,依然保存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即運用長短句和音節(jié)的整齊與參差的統(tǒng)一,以及音節(jié)中重點字調的平仄變化,來表現(xiàn)內在的感情旋律,造成悠然動聽的音韻美。
此外,散文詩在散文與詩之間,兩極引力使它發(fā)生了既不完全象詩也不完全象散文的某些微妙變化。這就是:比散文集中一點,比詩擴展一點;比散文精煉一點,比詩疏松一點;比散文虛一點,比詩實一點。介乎兩者之間的分寸感,是散文詩顯著的個性特征之一。
散文詩的另一個鮮明的個性特征是短。每篇三、五百字左右,最長不過千字左右,最短可以短到幾十字、一兩句話。散文詩的短,是作家探索用極短篇幅反映極豐富內涵的結果,是文學變革對散文和詩越來越冗長的反叛。高爾基的《海燕》,泰戈爾的《飛鳥集》,魯迅的《野草》,郭風的《葉笛》等優(yōu)秀的散文詩作,都是以短見長的。短是散文詩的優(yōu)勢,只要短得有濃度、有深度、有力度,就會特別惹人喜愛。短,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散文詩再次被抒情散文同化,增強自己與詩和散文的競爭能力。
有人把散文詩比作“短笛”,從精短的意義上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認為散文詩只能象短笛那樣吹奏田園小調,那就未免過于偏頗和片面。須知“小號”也是短的,它音色嘹亮,不但可以吹奏《在希望的田野上》,也能夠吹奏《大刀進行曲》。高爾基的《海燕》只有六百多字,它是“短笛”還是“號角”呢?所以說,散文詩的短,同主題、題材、風格沒有必然聯(lián)系。散文詩可以而且應該多樣化,多樣化才能反映我們時代多層次、多色彩的生活,滿足廣大讀者的審美需要。
散文詩還有不少問題要解決。例如:如何從我國古典詩、詞、賦中吸收養(yǎng)分;如何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經(jīng)驗;如何加強詩的表現(xiàn)手法;如何使語言更加民族化;如何進一步接近時代和生活……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會促進散文詩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