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家訓是中華文化史上的獨特景觀,是涵養(yǎng)家風、養(yǎng)護心靈的精神食糧。家訓,訓乎?很多人認為,家訓應(yīng)該是嚴厲的。非也!他們澤被后世,傳誦至今,靠的絕不是高高在上的訓味,而是暖暖的愛意,滿滿的情味,深深的哲思。事實上,家訓原本沒有訓味。
家訓很多是撰寫者人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飽經(jīng)滄桑的生活體味,傳之后人,則是發(fā)自肺腑、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劉邦在《手敕太子》中寫道:“吾遭亂世,為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薄叭昕汕趭^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劉邦貴為天子,教育兒子絲毫沒有以皇帝自稱,而是承認自己對讀書的錯誤認識,以此引導兒子多讀書、勤學習,千萬不要讓人代筆。此則良言,真心實意,可謂良苦用心、感人至深。
望子成人成才,乃天下父母之心。達此心愿,不靠獎勵,也不靠打罵,而是靠引導,引導子女明大理、立大志、成大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命子遷》中寫道:“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薄白垣@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彼抉R談從自家作為史官的家史講起,從孝順的角度引發(fā),從使命的意義引導,為司馬遷樹立了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向。最終,司馬遷以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回報了父親的教誨。
我們常講,放低身段,贏得身價。家訓同樣如此。只有把姿態(tài)放低,才能把道理講到子女心里。羊祜的《誡子書》寫道:“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如此家訓,不裝腔作勢,有的只是殷切期盼,從而引人思考之、踐行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寫家訓者,行得端、做得正,子女念茲在茲、堅守篤行,既助家族興旺,也有益于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