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龍在宇
領導下去搞調研,這樣跳出“包圍圈”
文_本刊記者龍在宇
最近,《半月談》一篇《一年接待500多批領導調研,主題雷同還需錯峰!形式主義調研讓基層累慘了!》的文章引起熱議,也引發(fā)了對領導如何搞好調研的關注。
數(shù)年前,記者曾跟隨一名正廳級官員去基層調研。在村委會前的院壩上,當?shù)馗刹空诮榻B村務公開情況。正廳級官員上前一步,摁了一下張貼欄里的布告,結果卻有漿糊溢出。該官員搖頭道:“你們造假也不用點心?漿糊都沒干?!爆F(xiàn)場的人面面相覷,一時頗為尷尬。
調研的另一個村,是遠近聞名的先進典型,首創(chuàng)的村民議事論壇被多家媒體報道過。官員翻閱會議記錄時,臉色又沉下來:“你們倒用了些心,筆跡是不同人寫的,墨水也是不同顏色。但仔細看,還是破綻百出。”
該官員接著說:“論壇不是半個月舉行一次嗎?怎么這些筆跡、墨水不同的會議記錄,信箋紙頁碼全是連著的?”隔了一會兒,當?shù)馗刹拷忉屨f:“之前的會議記錄筆跡太潦草,擔心領導看不清楚,所以讓人謄抄了一遍。”聽到這個解釋,官員未置可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痛批有的調研走過場,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于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凡此種種,嚴重影響決策的科學性,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也損害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形象。
近日,新華社刊發(fā)報道,稱當前各級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更勤了,調研現(xiàn)場張貼懸掛標語橫幅、鋪設紅地毯等現(xiàn)象已很少見。但在個別地方,一些調研出現(xiàn)形式主義苗頭,且日益成為基層新負擔。最極端的例子是中部省份某個鄉(xiāng)鎮(zhèn),成為全省出名的“被調研明星鄉(xiāng)”。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一年有500多批次領導干部前來調研。“這意味著鄉(xiāng)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撥領導前來調研?!?/p>
一名曾擔任過縣委書記的退休官員告訴記者,對領導調研活動提前打個招呼,規(guī)劃一下路線,本意是節(jié)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久而久之,變成了形式主義甚至是弄虛作假?,F(xiàn)實中,只要提前打了招呼,按規(guī)定路線進行調研,所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精心準備的東西。
“調研中還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就是認為行程安排得越緊密,調研的點越多,就越是沉得下去?!边@名退休官員坦言,有些領導調研活動,一天安排好幾個點,每到一個點還要求對方控制時間,匯報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走一天,看的點不少,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卻很少?!罢{研要沉下心,與其走馬觀花看幾個點,不如在一個點上扎扎實實了解情況?!?/p>
陳云曾說過,領導者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花在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上,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作決策、制定政策。因此,在調研上花時間與精力是絕對值得的。
記者了解到,一名西部地區(qū)某市的市委書記,上任后不久就去山村蹲點調研半個月。事后他對人說,開始的兩天,縣里領導陪著,還有媒體記者拍照,場面很熱鬧,卻很難聽到真話。后來他把所有人都請走了,連秘書也不留。自己白天與農民一起勞動,晚上走家串戶聊家常,漸漸聽到了許多真實情況。
四川省委常委、紀委書記王雁飛曾舉了他在河北工作時的例子:“當時我們要了解一個縣派出所的工作情況。先‘暗訪’,去的途中隨機問老百姓,‘派出所怎么樣’。這個派出所自身有問題,老百姓沒有一個不罵的。”
第二天,他們一行人到了該縣后,由鎮(zhèn)黨委出面,召集村干部、黨員、政協(xié)委員、村民代表開座談會。會上,大家卻異口同聲對派出所大加稱贊,露了餡。
這樣的情形現(xiàn)實中時有發(fā)生。以至于有人形容調研工作說,十次“正規(guī)戰(zhàn)”,不如一次“突襲戰(zhàn)”。
有媒體指出,領導下基層調研,往往進入別人早就安排好的“包圍圈”。聽匯報,看展板,甚至與某些特定的群眾代表座談,不過是在“包圍圈”里打轉轉。想要跳出“包圍圈”,最好是采取不打招呼地調研甚至是突擊暗訪。
據(jù)報道,一名已卸任的省委書記有早晚散步的習慣,每次散步身邊只跟著秘書一人,而且一定得走到院子外。他把散步當成調研的一種方式,邊走邊看,發(fā)現(xiàn)問題就讓秘書記下來。曾經有一次,路上發(fā)現(xiàn)的問題太多,他實在忍不住,破例打電話請市委書記過來現(xiàn)場處理。
調研不僅要走到群眾中去,更要和群眾打成一片。一名官員向記者講述了調研過程中的故事——他下鄉(xiāng)蹲點時,按規(guī)定交了生活費,也自帶了鋪蓋,但那床鋪蓋卻從沒用過?!按迕裰揽腿艘∷?,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鋪蓋也換了新的。我倒下床就睡了?!?/p>
這名官員表示,調研過程中領導希望聽到真話,一些群眾其實也在觀察領導,能夠接地氣的領導才更能聽到真話?!拔以阒幻I導蹲在院子里和村民圍成一圈聊天。村民們當時正在抽旱煙,而且是一桿煙輪著抽,一人抿幾口。傳到領導那里,他也拿起來抿了一口。”
調研,顧名思義是調查與研究。但某些時候,有人只顧著調查卻忽視了研究。通過不打招呼的突襲或是微服私訪,或許能聽到真話,但是,真話有時也未必是全面情況。
記者曾跟隨某市領導去調研經濟工作,第一站是一家煤炭企業(yè)。該企業(yè)負責人反映了許多實際困難,領導當時便答應給予相應扶持。第二站是去發(fā)電企業(yè),這家企業(yè)也是大吐苦水,并抱怨說利潤讓煤炭企業(yè)拿走了,虧損全由發(fā)電廠承擔,領導便陷入尷尬。
事后,一名官員告訴記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煤企與電企說的都是真話。這時作為領導者,就需要統(tǒng)籌全局,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決策。假若草率表態(tài),后面的事就難辦了。
一名退休干部表示,調查與研究不可偏廢,調查行程再緊湊,晚上也要抽時間獨自靜下來,把搜集到的情況認真梳理,研究比較,“要把許多人的真話湊到一起,才會得出真實情況。”另外,領導既然下來調研,就說明你對某些情況掌握得不夠全面。這時需要謙虛求教,而不是在調研過程中急著發(fā)布指示,把調研變成了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