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林 錢長炎 鄭滿琴
摘 要: 本文根據(jù)教科書插圖有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對我國現(xiàn)行初中物理代表性教科書中“浮力”一節(jié)的插圖進行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深入探討其在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更為有效地發(fā)揮插圖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 “浮力”;插圖的分類;插圖的教育功能;教學建議
教科書中的插圖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插圖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根據(jù)教科書插圖有關理論和研究成果,擬對我國現(xiàn)行初中物理代表性教科書中“浮力”的插圖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插圖在“浮力”一節(jié)教學中的應用作較為深入的探討,旨在促進初中物理教科書插圖設計,在教學中更為有效地發(fā)揮插圖的教育功能.
1 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教育功能及選編原則
插圖是闡述科學知識、呈現(xiàn)科學情境的重要形式,是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教育功能進行分析,并規(guī)范其選編原則.
1.1 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教育功能
每一幅插圖都承載著不同的教育功能,根據(jù)已有插圖相關理論及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可以將插圖分為六種類型,并對其教育功能進行梳理(見表1).
1.2 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選編原則
根據(jù)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教育功能,以及《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求等,再結合插圖本身特點,可歸納出義務教育階段插圖選擇和編制的基本原則.
首先,科學性原則.應根據(jù)插圖的教育功能、各章節(jié)具體教學目標科學地選擇相應插圖類別,并且,利用插圖表征具體知識時應該準確、全面.
其次,階段性原則.插圖應貼合初中生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特點,適量增加生產生活圖、實驗探究圖數(shù)量,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 并且精致逼真、簡潔明了,編排具有邏輯性,促進思維可視化.
最后,圖文互補性原則.圖文占比得當,內容相互關聯(lián),避免大段枯燥的文字敘述.并且圖文位置盡量接近[1],并結合教學實際給重難點圖以閱讀提示[2],從而把有限的認知資源用于雙重編碼.
2 初中物理代表性教科書中“浮力”一節(jié)插圖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以上對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插圖的教育功能及選編原則的分析,我們對人民教育出版社[3]、上??茖W技術出版社[4]、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5]、教育科學出版社[6]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7](下文分別用“人教版”“滬科版”“蘇科版”“教科版”和“北師大版”表示)五個版本教科書中“浮力”一節(jié)插圖進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浮力”一節(jié)是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之一,五個版本教科書在本節(jié)共編排了生產生活圖、實驗探究圖、原理模擬圖、裝飾圖四類插圖,下面對各類插圖做具體分析.
2.1 “浮力”一節(jié)生產生活圖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生產生活圖把浮力與日常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貼合初中生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特點.除北師大版外,各版本教科書均配有生產生活圖,并結合引導性文本,如“熱氣球為何能夠騰空?”使圖文關聯(lián)共同構成動態(tài)畫面.
但是,此類插圖選編仍存在以下問題.只有滬科版和蘇科版插圖同時關注了液體和氣體中都存在浮力的現(xiàn)象,保持了知識的完整性;只有教科版在學生學習 “浮力產生的原因”“浮力的測量”之后分別配置輪船和鯨魚圖(如圖1所示)、小魚的辯論圖(如圖2所示),使物理概念及時“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且各版本教科書均缺少對物體上下表面不存在壓力差情況的闡述;部分插圖不夠精致逼真,如圖3所示人教版“漂浮的冰山”不能激起初中生足夠的興趣.
2.2 “浮力”一節(jié)實驗探究圖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五個版本教科書中均配置實驗探究圖,且占比較高,既利于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又呼應《課標》“通過實驗,認識浮力”的要求[8].其中一種實驗探究圖用于對浮力的大小進行測量,采用白色背景、簡化器材減輕學生認知負荷,促進了文本閱讀[9].并且除蘇科版外,均畫出彈簧秤操作示范,滬科版和北師大版還增加手掌托起石塊的動作進行對比,使知識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另外,教科版還配置如圖4所示實驗探究圖引導學生感受浮力、觀察浮力的方向,滬科版配置如圖5所示實驗探究圖對空氣中是否存在浮力進行探究,北師大版和教科版分別配置實驗探究圖呈現(xiàn)浮力產生的原因,既完善了知識內容又為探究活動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機會和條件.
此類插圖設計仍有不足.如圖6所示,北師大版所配實驗探究圖過于粗糙,黑白色不夠鮮明,不能更好地滿足初中生視覺需求;如圖7所示,蘇科版生產生活圖和實驗探究圖混合在一組編排,邏輯混亂,給師生用圖造成障礙. 并且,滬科版在利用實驗探究圖對浮力大小進行測量時,出現(xiàn)了圖文分頁呈現(xiàn)的情況.
2.3 “浮力”一節(jié)原理模擬圖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原理模擬圖用于對浮力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初步培養(yǎng)初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為高中階段打基礎.人教版、滬科版、教科版均配有原理模擬圖,但是圖文互補性差,文本表述不具有嚴密邏輯性;且未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利用字母公式對圖中重點進行概括,導致文字堆疊[10].
2.4 “浮力”一節(jié)裝飾圖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裝飾圖不能表征知識內容,單純用來增加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選擇、組織和加工過程沒有幫助.教科版、蘇科版、北師大版裝飾圖均數(shù)量過多,尤其是教科版裝飾圖多達23幅,占用了教科書版面,分散了學生對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不具有科學性.
3 初中物理“浮力”一節(jié)插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版本教科書插圖設計各有長短.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單純以某一版本教科書為依據(jù),要結合不同版本教科書和相關資源組織教學設計,才能保證發(fā)揮插圖應有的作用,使初中物理學習更加輕松、有趣.
3.1 利用生產生活圖引入“浮力”概念
在教學中可利用常見生產生活現(xiàn)象,幫助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建立“浮力”概念[11].讓學生觀看輪船在水中航行、氫氣球浮在空氣中等生產生活圖,再自己列舉身邊的浮力現(xiàn)象,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再通過對比“死海不死”和孩童溺水插圖設趣激疑,使物理知識變得鮮活,從而激起學習欲望.
3.2 多圖并用促進“浮力”一節(jié)新課教學
“浮力”一節(jié)的內容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測量”和“浮力產生的原因”,在新課教學中可綜合利用實驗探究圖、數(shù)據(jù)圖表圖和原理模擬圖幫助學生建立并完善“浮力”概念.
首先,借助實驗探究圖講解“什么是浮力”.如圖4所示教科版實驗探究圖,讓學生嘗試重現(xiàn)插圖現(xiàn)象,實際體驗浮力的存在、觀看浮力的方向,貼合其具有強烈操作興趣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其次,利用實驗探究圖和數(shù)據(jù)圖表圖幫助測量浮力.帶領學生觀察教科書有關浮力大小測量的實驗探究圖,并仔細閱讀文字說明、回答文中問題,鼓勵學生嘗試改進插圖所給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增加用手托起物塊,觀察彈簧秤示數(shù)變化的插圖?物塊選用何種材質比較好?把物塊浸入鹽水或酒精等其他液體中也能測出浮力嗎?通過一系列引導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讀圖能力,徹底用活插圖,為進一步實驗探究打基礎. 另外,可補充數(shù)據(jù)圖表圖,幫助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親自分析得出浮力大小,在提高能力的同時獲得源源不斷的成就感.
最后,利用原理模擬圖、實驗探究圖對浮力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實現(xiàn)“浮力”新概念的內部轉換[12].可利用如圖8原理模擬圖幫助學生分析正方體六個面所受液體壓強與壓力,從而總結出浮力是由于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并要求學生用公式F浮=F上-F下=P上S-P下S進行總結,由淺入深進行思維能力訓練.同時,補充講解如圖9所示實驗探究圖,幫助學習能力低的學生建立感性經驗[13].
3.3 利用生產生活圖鞏固加深“浮力”概念
在學習完浮力概念之后需要及時補充生產生活圖,使知識扎根于現(xiàn)實世界中,即“從物理走向社會”.可利用如圖1所示教科版“輪船和鯨魚受到的浮力”圖,帶領學生分析浮力概念的應用,鞏固所學內容.并且,補充如圖10所示“水中木樁”圖,引導學生分析液體對物體上下表明不存在壓力差的情況,加深對“浮力”概念的理解.
通過對初中代表性教科書“浮力”一節(jié)插圖的分析及在教學中如何發(fā)揮插圖教育功能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插圖既是教科書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又能在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初中物理教科書設計中精心選編插圖、在教學中合理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插圖應有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E·邁耶.多媒體學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肖瑩瑩.教科書可讀性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組.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全一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
[5]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3版)[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6]吳祖仁.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7]閆金鐸.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8]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張建鵬.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在文本閱讀中的插圖效應[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3.
[10]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謝昱圣.旨向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浮力"教學[J].物理教學探討,2017,35(11):11-12.
[12]George J. Posner, Kenneth A. Strike, Peter W. Hewson, and William A. Gertzog.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J]. Science Education, 1982,66(2):212-227.
[13]謝影,錢長炎.“浮力”一節(jié)的內容分析及探究性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17,3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