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進+陳秋芳+胡立冬+廖明瑋+唐彥+梁瑤+王星
摘要 選用9種生物農藥對湖南省晚稻上的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進行防治。在二化螟的防治試驗中,阿維·蘇云菌、白僵菌、勇冠艾法迪(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生綠(蘇云菌桿菌)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白僵菌效果最好,而阿維·蘇云菌、白僵菌處理前后2次防效穩(wěn)定,具有生產(chǎn)應用價值;對稻縱卷葉螟防治中,阿維·蘇云菌防效最好,藥后7d蟲口減退率高達93.56%,防效亦達到41.40%,藥后14 d的卷葉率僅為0.33%,防效高達95.28%。通過此次試驗可以看出,各處理效果均較好,防效高低主要是體現(xiàn)在針對性用藥上。因此,合理選擇針對性強的生物農藥是害蟲防治的關鍵。
關鍵詞 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生物農藥;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22-0089-02
生物農藥是由天然化合物或遺傳基因修飾劑構成,又稱為天然農藥,具有殺菌農藥和殺蟲農藥的作用[1]。我國目前開始實行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總量的“兩減”政策用以控制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使用生物農藥替代傳統(tǒng)化學農藥,控制環(huán)境污染成為切實可行的手段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物農藥安全性好、通過提高植物免疫能力降低病蟲害作用的認同,加上生物農藥的可持續(xù)防控和提高農作物品質的綜合效益十分顯著,對于生物農藥效果的評價與生物農藥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經(jīng)趨于理性與客觀,為生物農藥的推廣和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社會基礎[2]。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國水稻上危害最嚴重的常發(fā)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近年來發(fā)生數(shù)量呈明顯上升的態(tài)勢。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也是中國水稻產(chǎn)區(qū)的主要害蟲之一,廣泛分布于各稻區(qū)。除為害水稻外,還可取食大麥、小麥、甘蔗、粟等作物及多種雜草,以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縱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僅留白色下表皮。目前,國內防治這2種主要水稻害蟲的化學藥劑很多,但生物農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單一或少數(shù)幾種藥劑的針對性試驗上[3-6],沒有大面積的對比推廣試驗。隨著害蟲對化學農藥的抗性越來越強[7],綠色環(huán)保的生物農藥推廣將逐步擴大。本試驗選取市場上常見的9種生物農藥在湖南省晚稻上進行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以檢驗其防治效果,為湖南省水稻主要蟲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湖南省桃江縣灰山港鎮(zhèn)雪峰山村進行。
供試作物:晚稻,品種為湘優(yōu)616。試驗地為砂質壤土,pH值6.7,肥力水平中等。6月17日播種;大田施用40%西洋牌復合肥375 kg/hm2作基肥;于7月18日插秧(小區(qū)試驗)或拋秧(大區(qū)示范)。7月28日施用40%西洋牌復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追肥。小區(qū)試驗田由于禾苗氮肥不足,10 d后補施尿素75 kg/hm2提苗。試驗田除各小區(qū)藥劑處理不同外,除草、施肥等其他農事操作一致。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2.4%甲維鹽·BT(統(tǒng)攬,武漢楚強生物有限公司);1%甲維鹽(金戈,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Bt 32000粉劑(無敵小子);10%多殺菌素懸浮劑(凈峨,上海農樂生物有限公司);阿維·蘇云菌(廣東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白僵菌、綠僵菌(鹽城市神微生物菌種科技有限公司);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勇冠艾法迪,河南禹州百靈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蘇云菌桿菌(生綠,湖北康欣農用藥業(yè)有限公司);激?。ㄞr藥助劑,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1.3.1 小區(qū)試驗設計。不同的防治對象施用不同的試驗藥劑,并根據(jù)蟲害發(fā)生情況采用不同噴霧施藥時期與次數(shù),具體處理見表1。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30 m2。
1.3.2 大田示范試驗設計。大田示范設7個處理,每個處理面積為330 m2,各處理用藥量分別為白僵菌400 g(A);統(tǒng)攬60 mL(B);金戈40 mL(C);凈峨30 mL(D);無敵小子50 g(E);阿維·蘇云菌30 g(F),以空白作對照(CK)。
1.4 試驗方法
小區(qū)試驗與大區(qū)示范試驗同步進行,于8月7日和9 月4日進行了2次施藥。每次施藥時的天氣條件均較好,對于藥效的正常發(fā)揮無不利影響。施藥方法:白僵菌、綠僵菌等活體生物菌制劑于施藥前3 h用小區(qū)藥液量的1/3水量泡開活化,過濾后用噴霧器噴霧于種子或禾苗上,藥渣則用干細土拌勻后均勻撒施。其他藥劑則先用水稀釋成10倍母液,然后倒入噴霧器藥液桶內,定容至所需水量。兌水量按照450 kg/hm2的標準,折算成小區(qū)用水量,攪拌均勻,用0.7 mm噴頭的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
1.5 調查統(tǒng)計
1.5.1 調查時間與次數(shù)。共調查3次。于大田第1次施藥前調查蟲害發(fā)生基數(shù),于第1、2次施藥后7~15 d調查蟲害的發(fā)生與控制情況。
1.5.2 調查方法。二化螟:在危害穩(wěn)定后,采取平行式跳躍式取樣法,每塊田或每個小區(qū)調查50~100叢稻,用剝查的辦法調查被害株和殘留蟲量。計算公式如下:
防白穗效果(%)=■×100;
殘蟲防效(%)=
■×100。
稻縱卷葉螟: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shù)和卷葉率,藥后7 d查蟲口減退率,藥后14 d查卷葉率。采取平行式跳躍式取樣法,每塊田或每個小區(qū)調查25~50叢稻的上部3張葉,檢查卷葉數(shù)和殘留蟲量,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和卷葉率比較,計算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100;
卷葉率(%)=■×100;
防治效果(%)=
■×100。
2 結果與分析endprint
2.1 安全性調查
通過對水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性調查發(fā)現(xiàn),試驗處理對水稻葉片無藥害現(xiàn)象,不影響結實率,同時未發(fā)現(xiàn)對其他有益和有害生物的影響。
2.2 小區(qū)試驗防效
2.2.1 不同處理對二化螟幼蟲的防治效果。由于第1次施藥時二化螟的發(fā)生數(shù)量較少,所以防效表現(xiàn)較高(表2),其中 種生物農藥的效果在80%以上,而凈峨、阿維·蘇云菌、白僵菌等3種藥劑的防治效果更是達到了90%以上,與其他各藥劑處理之間差異顯著。
從第2次藥后的結果看,各藥劑處理之間的差異顯現(xiàn)(表3),阿維·蘇云菌、勇冠艾法迪、白僵菌、生綠保持了較好效果,防效依然在80%以上,而且與無敵小子、金戈、凈峨、統(tǒng)攬等處理形成了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其中,阿維·蘇云菌、白僵菌處理前后2次防效穩(wěn)定,具有生產(chǎn)應用價值。
2.2.2 不同處理對稻縱卷葉螟幼蟲的防治效果。試驗田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較輕,主要發(fā)生在晚稻苗期,而后期基本上查不到稻縱卷葉螟的危害。由于苗期蟲量小、危害輕,各種生物農藥對稻縱卷葉螟的效果差別較大(表4)。其中,以農民自防田所使用的阿維·蘇云菌30 g防效最好,其防治效果高于統(tǒng)攬、凈峨、無敵小子和白僵菌。
2.3 大區(qū)試驗防效
2.3.1 防治二化螟試驗。在對二化螟的防效調查中,主要考慮了穗期螟蟲造成的白穗率及殘蟲頭數(shù),由于處理A、D對二化螟防治的有效成分均為白僵菌,因而在統(tǒng)計中統(tǒng)一計算。結果表明,各處理白穗率為0.54%~3.67%不等,防效最好的是金戈(處理C),達87.53%,但從殘蟲數(shù)量來看,白僵菌(處理A)效果最好,其殘蟲數(shù)量僅為6 000頭,防效高達85%;而農戶用阿維·蘇云菌防治的田塊防效僅為 20%(表5)。
2.3.2 防治稻縱卷葉螟試驗。在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調查中,主要從藥后7 d的蟲口減退率和藥后14 d的卷葉率比對其防效,由于處理A、D對二化螟防治的有效成分均為白僵菌,因而在統(tǒng)計中統(tǒng)一計算。結果表明(表6),農戶用阿維·蘇云菌(處理F)防治的田塊7 d后蟲口減退率高達93.56%,防效亦達到41.40%,藥后14 d的卷葉率僅為0.33%,防效高達95.28%;而凈峨(處理D)的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在藥后7 d的(下轉第97頁)
(上接第90頁)
調查中均不佳,僅分別為52.94%和19.81%,但其14 d后卷葉率并不高,防效亦達到81.86%。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各處理效果均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本次試驗示范是針對防治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的生物農藥的一次集中展示,基本涉及到了在湖南省水稻上大面積推廣的生物農藥。無論是小區(qū)還是大區(qū)試驗中,白僵菌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均最好,金戈、勇冠艾法迪、生綠等表現(xiàn)也很突出??梢钥闯?,生物農藥在對蟲害的防治中,其防效高低主要體現(xiàn)在針對性用藥上,其廣譜性雖然比化學農藥略差,但防治效果相當。雖然目前對生物農藥的效果評價方式仍習慣性地基于化學農藥的防效高、見效快和易于觀察等方面對照評價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但隨著我國生物農藥產(chǎn)業(yè)品種結構調整、組織方式創(chuàng)新、防治技術進步等措施的不斷改進,生物農藥發(fā)展將迎來難得的發(fā)展空間,逐漸成為我國未來經(jīng)濟中具有發(fā)展?jié)摿Φ男略鲩L點之一[2]。
在此次試驗中,基本收集到了在湖南省水稻上大面積推廣的防治這2種蟲害的生物農藥,但數(shù)量其實并不多,相對于市場上眾多防效好、價格相對低廉的化學農藥,這些生物農藥并未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在將來的工作中,更多地需要依靠行政政策推廣應用,只有讓種地農民切實感受到生物農藥的長處,并主動應用,才能促使生物農藥得到更快的普及。當然,這更需要提高消費者使用安全生物農藥的意識,從而在無形中減緩對合成化學農藥的需求增長,進而開拓生物農藥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同時,我國的生物農藥生產(chǎn)廠家需進一步縮小與西方技術發(fā)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改變當前西方跨國農藥公司在生物農藥領域的競爭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形勢,增加專利年申請量。跨國農藥公司對生物農藥的發(fā)展前景非??春?,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用于生物農藥的研發(fā)[7],國內相關公司、機構更應把握當前大好的發(fā)展局勢,掌握核心技術與專利,為我國生物農藥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國家亦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予以支持,最終達到多贏共贏的局面[8]。
4 參考文獻
[1] 王珂,韓廣泉,侯紅燕,等. 我國生物農藥發(fā)展探討[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44(2):149-150.
[2] 邱德文.生物農藥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5,31(5):679-684.
[3] 施仕勝,余安安,徐繩武,等.生物農藥防治稻瘟病效果比較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3):99-101.
[4] 徐傳銀,劉巧,陳芹,等.不同生物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藥效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43(19):122.
[5] 金幸.6%蘇云·蟲酰肼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效果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6,45(15):113.
[6] 李燕芳,劉光華,肖漢祥,等.3種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46(11):105.
[7] AILI S.Control efficiency of four biological pesticides against Pieris ra-pae Linne and Their Impacts on yield and benefit of Chinese cabbage[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5,6(2):38-41.
[8] 劉熙東,陳鈴詩,徐漢虹.基于專利信息的生物農藥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農藥,2017,56(6):400-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