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王丹++王冠
摘要 利用遷安市氣象觀測站1957—2015年氣溫和降水資料,對遷安市近59年氣候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遷安市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上升速率約0.3 ℃/10年。氣溫變化過程分為2個階段,1978年之前氣溫緩慢下降,之后快速上升,尤其是1992年后?;瑒覶檢驗表明1987年左右氣溫發(fā)生一次由暖轉(zhuǎn)冷的突變。遷安市降水則以5.30 mm/年的速率逐年下降并以“升—降—升”的特征平穩(wěn)波動。降水滑動T檢驗表明,近59年降水發(fā)生3次突變,突變時間分別為1960年、1979年和1983年。
關(guān)鍵詞 氣溫;降水;變化特征;河北遷安;1957—2015年
中圖分類號 P467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7-0201-02
Abstract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data from 1957 to 2015 in Qian′an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about 0.3 ℃ per decade.The air temperature dropped slowly before 1978 and then increased rapidly,especially after 1992.MTT indicated that there had a sudden change in 1987.Unlike air temperature,rainfall declined at a rate of about 5.30 mm per year.MTT indicated that there had three sudden changes in 1960、1979 and 1983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ir temperature;rainfall;change features;Qian′an Hebei;1957-2015
隨著工業(yè)與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氣候變化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姜永見等[1]認為青藏高原內(nèi)部氣溫總體升高,1998年以來增溫最為明顯;柴達木盆地增濕明顯,除藏東等地外,其他地區(qū)氣候條件均由暖干突變?yōu)榕瘽?。閆冠華等[2]研究了北方農(nóng)牧帶氣候變化特征,指出20世紀(jì)90年代農(nóng)牧帶氣溫變化平穩(wěn),1987年之后持續(xù)偏暖;結(jié)合SRES A2模式預(yù)測未來30年農(nóng)牧帶氣溫增幅達0.3 ℃。李 琰等[3]結(jié)合BP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對榆林市氣候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氣溫在波動中上升,除個別點外,各地氣溫增溫明顯;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預(yù)測法誤差較小,可用于氣候預(yù)測。何云玲等[4]研究了昆明市氣溫變化,得到昆明氣溫上升率為0.24 ℃/10年,降水量下降率為3.89 mm/10年;旱季增溫強,雨季降水下降明顯;氣溫和降水均存在10~15年的變化周期。杜華明等[5]認為近52年四川全省暖干化趨勢加強,川西南和川東地區(qū)氣候暖干化直接導(dǎo)致了旱災(zāi)頻率增加,干旱化趨勢明顯。蘭玉坤[6]指出近50年內(nèi)蒙古氣溫上升了2~3 ℃,冬季增溫最為明顯;東部降水逐年減少,中西部逐年增加,區(qū)域差異性明顯。顧潤源等[7]分析了額爾古納河流域氣候變化特征,研究指出該流域蒸發(fā)量逐年減少,春夏兩季最為明顯;上游蒸發(fā)多于下游;氣溫和降水變化局地性明顯。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所用資料來源于河北省氣象信息共享平臺,資料時間范圍為1957—2015年。氣候數(shù)據(jù)包含氣溫和降水資料。研究方法為趨勢分析法和滑動T檢驗法(MTT)。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降水趨勢分析與突變檢驗
從降水距平來看,遷安市年降水波動變化明顯。年降水量平均值為653.24 mm,其中雨量偏多年數(shù)份有30年,偏少年份有29年。偏多年與偏少年基本持平。近59年年降水量總體下降,氣候傾斜率約-5.30 mm/年。由降水變化過程可知,自20世紀(jì)50年代中期年降水量逐年下降,至70年代初期達到波谷,波谷點年降水量約419.5 mm,此后逐漸回升,至1981年達到峰點,而后再次下降,于90年代末期到達波谷,進入20世紀(jì)后降水緩慢上升。總體而言,年降水量先大幅度下降,再以“升—降—升”的特點波動變化(圖1)。
MTT是一種突變檢驗法,此法首先設(shè)置基準(zhǔn)點,將時間序列分為2個子序列并把2個子序列視為獨立的樣本。檢驗時不斷變化基準(zhǔn)點對序列進行檢驗,超過臨界值的點變化是顯著的,該點也就是突變點。本文滑動步長取5年。由圖2可知,近59年降水量經(jīng)歷3次突變,超過臨界值的點分別為1960年、1979年和1983年,1960年和1979年降水量由偏少突變至偏多,1983年由偏多突變至偏少。
2.2 氣溫趨勢分析與突變檢驗
近59年遷安市平均氣溫呈逐年升高趨勢,回升速率約0.3 ℃/10年。從氣溫距平來看,距平負值年數(shù)為31,距平正值年數(shù)為28,氣溫偏低與偏高年數(shù)基本一致。從多項式擬合曲線可知平均氣溫有著明顯的階段性。自1957年起,氣溫逐年下降,大約在1978年氣溫下降停止,而后轉(zhuǎn)為逐年增加。大致以1978年為界,前20年氣溫是下降的,下降速率約0.2 ℃/10年。之后的30余年氣溫明顯上升,上升速率在0.6 ℃/10年左右。20世紀(jì)90年代初至今,氣溫上升最為明顯。從氣溫轉(zhuǎn)換來看,1987年前以氣溫負距平為主,之后則以正距平為主(圖3)。
結(jié)合MTT對平均氣溫進行檢驗,分析遷安市近50年平均氣溫是否發(fā)生突變。MTT曲線顯示在滑動步長取5年的約束條件下,僅1987年一處超越臨界線,表明平均氣溫確實發(fā)生一次由暖轉(zhuǎn)冷的突變且變化是顯著的(圖4)。
3 結(jié)論
以遷安市氣象觀測站1957—2015年氣溫和降水資料為基礎(chǔ),對遷安市近59年氣候變化特征進行分析,所得結(jié)論如下:
(1)遷安市降水以5.30 mm/年的速率下降,降水變化過程性較為顯著。降水首先大幅下降,而后以“升—降—升”的特征平穩(wěn)波動。
(2)降水滑動T檢驗表明,遷安市降水發(fā)生3次突變。降水首先由偏少突變至偏多,分別發(fā)生在1960年、1979年。之后由偏多突變至偏少,突變發(fā)生在1983年。
(3)與降水變化不同,氣溫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氣候傾斜率約為0.3 ℃/10年。1978年前氣溫呈下降趨勢,之后呈上升趨勢。20世紀(jì)90年代后氣溫顯著上升。
(4)氣溫滑動T檢驗表明,在1987年左右氣溫發(fā)生一次由暖轉(zhuǎn)冷的突變。
4 參考文獻
[1] 姜永見,李世杰,沈德福,等.青藏高原近40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及湖泊環(huán)境響應(yīng)[J].地理科學(xué),2012(12):1503-1512.
[2] 閆冠華,李巧萍,呂冬紅.中國北方農(nóng)牧交錯帶氣候變化特征及未來趨勢[J].南京氣象學(xué)院學(xué)報,2008(5):671-678.
[3] 李琰,劉曉瓊,趙昕奕.陜西省榆林市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1):157-161.
[4] 何云玲,魯枝海.近60年昆明市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學(xué),2012(9):1119-1124.
[5] 杜華明,延軍平.四川省氣候變化特征與旱澇區(qū)域響應(yīng)[J].資源科學(xué),2013(12):2491-2500.
[6] 蘭玉坤.內(nèi)蒙古地區(qū)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研究[D].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2007.
[7] 顧潤源,趙慧穎,李翀,等.1960—2008年額爾古納河流域氣候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11(6):13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