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顯亮
細數(shù)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 朱顯亮
中國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最早大約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大都寫在竹簡上,而嚴格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大約起始于公元220年。盡管這些篇幅巨大的百科全書要比歐洲地區(qū)的百科全書早很長時間,但這些百科全書對歐洲百科全書很少或基本沒有產(chǎn)生影響,反之亦然。
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應該形成于西周初期,其中的內(nèi)容雖然被后人的作品所引用,但很可惜的是沒有流傳下來。
《呂氏春秋》形成于戰(zhàn)國末年,為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作者自稱包羅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
《爾雅》是公元前3世紀形成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辭書。該書共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本有20篇,現(xiàn)存19篇,按類別分為建筑、音樂、天文學、地理學、山脈、山川、河流、草地、樹木、昆蟲和爬行動物、魚、鳥、野獸、特有動物等。該書的作者說法不一,一說是周朝的一個統(tǒng)治者,因其采邑在周,故稱周公(周公旦)。
《新書》又稱《賈子》,西漢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撰,
為賈之政論文集,今存10卷58篇。因其文風清晰,格式優(yōu)美,而被廣泛贊譽。據(jù)說,本書紙張所呈之黃色被宣布為帝王所用之“皇色”。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鴻烈”意即該書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為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前122)編著,共21卷。全書融道家、陰陽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爐,是漢代學者對漢以前古代文化的一次最大規(guī)模的匯集。
《說文解字》是東漢的一部百科全書式詞典,由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公元58~147)編撰。作者根據(jù)文字的形體,創(chuàng)立了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個部中。全書共15卷。南唐徐鉉在其所撰《說文解字篆韻譜》序里,對該書進行了“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尋示一字,往往終卷”的評說。
《藝文類聚》是現(xiàn)存較早、較完整的大型百科全書,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歐陽詢?nèi)沃骶?。此書?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個,全書約百余萬言,分類按目編次,武德七年(624)成書。與《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
《法苑珠林》又稱作《法苑珠林傳》《法苑珠林集》,唐總章元年(668)道世(?~683)編撰,以類編錄,總100篇,為佛教百科全書。該書引用的典籍多達400余種,除佛典外,兼及儒家和道教典籍,約有140余種。撰成之后,蘭臺郎李儼為它做了序,贊揚此書義豐文約,比得上虞世南的《北堂書鈔》和梁僧祐的《弘明集》。
《通典》由唐杜佑撰,200卷,內(nèi)分9門,子目1500余條,約合190萬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該書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jīng)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等。與《通志》《通考》(全稱《文獻通考》)并稱“三通”。
《通志》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西方學者將其認作政治性百科全書,由南宋鄭樵(1104~1162)編撰。全書200卷,有帝紀18卷、世家3卷、后妃傳2卷、年譜4卷、略52卷、列傳106卷、載記8卷、四夷傳7卷,合計500多萬字。
《文獻通考》是馬端臨(1254~1323)于元延佑四年(1317,又說元延佑六年,1319)刊行的收錄古代漢族典章制度史專著的百科全書。全書348卷,分24門,所收內(nèi)容起自上古,下訖宋朝寧宗時期。
《玉海》是南宋王應麟(1223~1296)私撰的一部綜合百科全書,完成于宋淳祐十二年(1252),首次出版于元至元三年(1337)。全書200卷,約120萬字。分器用部、郊祀部、音樂部、學校部等21部編撰。每部之下,又分為若干類目,以事物或圖書等名稱作為標題。
在宋太宗統(tǒng)治時期,李昉(925~996)領(lǐng)導編撰了《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再加上宋真宗時期完成的《冊府元龜》,后世合稱此四書為“宋朝四大類書”或“宋四大書”。
《太平御覽》相當于西方的通用百科全書,全書1000卷,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等55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該書除收錄事物性的條目外,還收錄整段詩歌或成語故事,如《與虎謀皮》(本作《與狐謀皮》)。
《文苑英華》是一部古代詩文總集,全書1000卷,起自蕭梁,下訖晚唐五代,選錄作家2000余人,作品近2萬篇,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39類。
《太平廣記》是一部收錄鬼、仙、神等故事的全集。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于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說及道經(jīng)、釋藏等為主的雜著,按題材分為92類,又分150余細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報應33卷、神25卷、鬼40卷。基本上是一部按類編撰的古代小說總集。
《冊府元龜》相當于西方收錄政論文選集的百科全書。宋真宗趙恒于景德二年(1005)命王欽若(962~1025)等人編修,歷時8年成書。全書共1000卷,分帝王、閏位等31部,部下再分門,共有1100多門。因其在政治、歷史、文獻、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和價值,為歷代所重視。其規(guī)模居“宋四大書”之首,數(shù)倍于其他各書。
《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由明朝王圻(1530~1615)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全書式圖錄類書。成書于1607年,刊行于1609年,共108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等14門。有萬歷刊本存世。
《永樂大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有名、最標準和最成熟的百科全書。它由3000多名學者始撰于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全書共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合370萬字。這些正本書堆起來所占空間要有40立方米。單本書高50.3厘米,寬30厘米,開本宏大,很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上У氖?,這些保存在皇宮里的正本書毀于清朝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亂。留存下來的只是在6個多世紀中嚴重受損的副本,且今存不到800卷。
《天工開物》由明朝科學家宋應星(1587~約1666)編撰,刊行于崇禎十年(1637),共3卷18篇,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shù)。附插圖123幅,描繪了130多項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該書是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
《古今圖書集成》又稱《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編撰工作開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定稿于雍正四年(1726),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歷時兩朝二十八載。正文10000卷,目錄40卷,分裝成5020冊,合160萬字。全書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開,規(guī)模宏大、分類細密、縱橫交錯、舉凡天文地理、人倫規(guī)范、文史哲學、自然藝術(shù)、經(jīng)濟政治、教育科舉、農(nóng)桑漁牧、醫(yī)藥良方、百家考工等無所不包,圖文并茂,因而成為查找古代資料文獻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書。
(摘自《百科知識》2017年第10期)
《天工開物》描繪的生熟煉鐵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