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史蒂芬·霍金
作文君:2017年11月5日,“2017騰訊WE大會”在京舉辦,劍橋大學物理學教授、著名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做視頻演講。在演講中,霍金描畫了人類未來太空移民的生活圖景,并向中國朋友分享了“突破攝星”計劃,該計劃是探索太空移民的第一步。
我今天的演講,是關于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我先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么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盡可能完美?其次,我們?yōu)槭裁匆紤]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shù)級的。目前這一數(shù)值約為1.9%。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摩肩接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堅信,哥倫布的探險注定是徒勞無功。然而,新世界的發(fā)現(xiàn),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人類向太空的拓展,將會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于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于眼下。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鹦堑男l(wèi)星非常小,并不比火星本身更優(yōu)。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wèi)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wèi)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tài)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么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后鉆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yè)家尤里·米爾納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fā)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xiàn)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fā)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光動力推進和鎖相激光器。“星芯片”是尺寸被縮小到僅幾厘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于“光帆”上。“光帆”由超材料制成,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星芯片”和“光帆”組成的納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在地面上,激光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shù)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希望我已經(jīng)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jīng)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于約一萬年前,其發(fā)展一直在穩(wěn)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xù)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