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wèi)華
(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對行Ⅰ類切口手術期間使用抗菌藥物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綜合藥學干預的效果
范衛(wèi)華
(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探討對行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進行綜合藥學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377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進行手術的18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進行手術的18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基礎藥學干預,對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藥學干預。然后觀察兩組患者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結果:觀察組患者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率、選擇抗菌藥物種類的合理率、抗菌藥物使用時機合理率、抗菌藥物使用劑量的合理率及抗菌藥物使用療程合理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行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進行綜合藥學干預可提高其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骨科;Ⅰ類切口;抗菌藥物;合理性
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咕幬镏饕ǜ鞣N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咪唑類藥物、硝基咪唑類藥物及喹諾酮類藥物等化學合成藥物[1]。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感染(包括降低圍手術期感染發(fā)生率)及治療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若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不僅達不到預防和治療感染的效果,還可能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引發(fā)不良反應,從而降低醫(yī)療服務的質量[2]。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抗菌藥物的管理,規(guī)范地使用抗菌藥物。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自2015年1月開始對在該院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藥學干預,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377例骨科疾病患者。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1)均具有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2)手術切口符合臨床上關于Ⅰ類切口的相關判定標準。3)未合并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4)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進行手術的18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進行手術的18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87例;其年齡為21~74歲,平均年齡為(48.3±7.6)歲;其中有146例患者進行一般骨科手術,有43例患者進行人工骨植入手術。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83例;其年齡為20~76歲,平均年齡為(48.5±8.1)歲;其中有148例患者進行一般骨科手術,有40例患者進行人工骨植入手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基礎藥學干預。具體的方法是:為科室內工作人員發(fā)放《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告知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抗菌藥物的使用標準用藥。定期開辦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提高科室內工作人員使用抗菌藥物的規(guī)范性。
對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藥學干預。具體的方法是:1)定期組織科室內的工作人員參加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和學習,使其明確各類抗菌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用法、用量、溶媒及配伍方法等,提高其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重視程度及對抗菌藥物的認知水平。定期開辦專家講座,要求本科室所有工作人員學習講座內容。講座內容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為主。2)讓藥師參與制定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用藥方案。讓藥師通過查房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并協(xié)助醫(yī)師及時調整抗菌藥物的使用方案。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質控小組。該小組成員負責定期收集、整理科室內使用抗菌藥物的信息,并將上述信息進行公示。一旦發(fā)現患者使用抗菌藥物不合理,及時將不合理用藥情況上報給科室領導,并協(xié)助涉事工作人員調整抗菌藥物使用方案,將調整后的用藥方案及時反饋給科室領導。將護理人員絕對遵醫(yī)囑執(zhí)行護理操作的傳統(tǒng)工作模式改為評判性遵醫(yī)囑執(zhí)行護理操作。即,護理人員在為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時,帶著質疑的態(tài)度觀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是否合理。若護理人員認為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不妥,及時將疑問反饋給醫(yī)生,經醫(yī)生確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無誤后,再執(zhí)行醫(yī)囑。3)建立獎懲機制,提高本科室全體工作人員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采用定期全員考試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考察本科室工作人員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知識的掌握情況。將考試成績和抽查結果納入績效考核標準。對考試成績和抽查結果較好且日常工作無疏漏的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考試成績或抽查結果不理想的工作人員加強培訓。對工作中出現疏漏的工作人員予以警告,對情節(jié)嚴重者進行處分。
觀察兩組患者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選擇的抗菌藥物種類、抗菌藥物的使用時機、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的合理性及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率、選擇抗菌藥物種類的合理率、抗菌藥物使用時機的合理率、抗菌藥物使用劑量的合理率及抗菌藥物使用療程的合理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n(%)]
臨床上根據受到微生物污染的情況將外科手術切口分為Ⅰ~Ⅳ類切口。據統(tǒng)計,Ⅰ類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為1%,Ⅱ類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為7%,Ⅲ類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為20%,Ⅳ類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為40%[4]。其中,Ⅰ類切口又被稱為清潔切口,是指未涉及人體呼吸系統(tǒng)及泌尿生殖系統(tǒng)等高危感染組織、器官的手術切口[5]。Ⅰ類切口是四類切口中感染率最低的手術切口。我國衛(wèi)生部規(guī)定,對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應盡量采取消毒滅菌措施和堅持無菌操作來預防感染。若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存在手術范圍大、操作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植入異物、存在免疫缺陷、年齡大及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等可增加感染風險或感染后果嚴重的情況,則應為其選擇性使用抗菌藥物[6]。若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不僅達不到預防和治療感染的效果,還可能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引發(fā)不良反應[7]。為促進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自2015年1月開始對在該院進行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藥學干預,通過定期對骨科工作人員進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培訓、優(yōu)化工作模式、建立監(jiān)督機制和獎懲制度,提高了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總之,對行Ⅰ類切口手術的骨科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進行綜合藥學干預可提高其使用抗菌藥物的合理性。
[1] 卓霞,闞燕,閩鵬,等.骨科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38(10):799-800,后插1-后插2.
[2] 王玉,薛蘇冬,張茜,等.干預前后骨科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2):178-181.
[3] 田鵬,秦小容.骨科Ⅰ類切口患者圍手術期間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效果監(jiān)測[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4,34(10):855-857.
[4] 王芳,包蕾,曹亞麗,等.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1):4867-4869.
[5] 陳集志,李剛,徐小燕,等.雙向干預對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影響[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2,9(2):108-111.
[6] 孫雷.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抗菌藥物實施藥學干預的效果初步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5):144-145.
[7] 劉雋,田卓平,張少明,等.多項舉措改善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6):422-425.
R969.3
B
2095-7629-(2017)20-0148-02
范衛(wèi)華,男,1970年5月出生,漢族,江蘇昆山人,學歷為本科,主管藥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