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山意象:生命意志的象征

    2018-01-06 09:10:00覃茳坤
    北方文學(xué)·上旬 2017年35期
    關(guān)鍵詞:象征審美

    覃茳坤

    摘要: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有之,在古人眼中山川都是活的,山自有生命和性情。人在觀山時窺見自身,在審美關(guān)照下,山成為生命意志的化身。古人觀山常因心而論,古人生命意志上升,見大山而豪氣頓發(fā),在俯仰之間,已窺生命的真諦,悲壯崇高且慷慨任氣,山意象蘊含了人的崇高和超越體驗,山意象更成為生命意志上升勃發(fā)的象征;生命意志平流、靜淌,見南山而悠然,思隱逸,飄然而去,山意象所象征了人之淡然和閑適;生命意志漸趨而下,見青山也蕭索無味,此創(chuàng)傷性的綿延哀愁充塞心間;在人世的艱難變遷中山意象所象征的生命意志之悲涼滄桑,而此時的山意象更是極苦的外化;生命意志向內(nèi)而轉(zhuǎn),見千山、空山,瞬間接通古今千載,悟那萬古的空,在此體驗中,山意象溝通了人之純凈心靈宇宙,并與之渾化冥合,達(dá)到空納萬物之審美境界。

    關(guān)鍵詞:山意象;生命意志;象征;審美

    生命意志是基于人的生物性之上的擴(kuò)張和延續(xù),是人在其社會性上對生物本能的超越和發(fā)展,是對世事滄桑、輪回變遷的一種妙悟,是存在者對存在與造化的體悟,或是對存在者本身的感悟。此處的生命意志不是存在于人心靈的“感性”與“知性”層面,而是存在于人心靈的“志性”層面。[1]生命意志可以說是一種宇宙自由意志,具有超驗性與內(nèi)指性的特征,生命意志作為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意志是隨物而賦行、應(yīng)心而變化的,在生命意志的參與下,人必須超越,超越生命本身的束縛,達(dá)成那萬有自在的心靈宇宙。而此心靈宇宙正類似波普爾的“第二世界”,[2]即精神世界。

    生命意志在叔本華那里則體現(xiàn)為生存的欲求,生命意志是盲目的、不自覺的沖動,歡悅是暫時的,無止境的欲求與痛苦是永恒的,而他有關(guān)生命意志的理論存有明顯的不足,即通過棄絕肉體以徹底擺脫求生意志的困擾,或是通過哲學(xué)、宗教和藝術(shù)以暫時擺脫求生意志的困擾,通過肯定藝術(shù)進(jìn)而否定生命,領(lǐng)會到生命是不幸的。叔本華沒有黑格爾那樣的晦澀和尖深,也沒有他那涵蓋所有的思想體系,在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里,世界成了我的表象,世界成了我的意志。生命意志對于黑德格爾就是其存在之思,他強調(diào)向死而生,但他通過領(lǐng)會進(jìn)而悟得了存在之真理,并詩意的棲居于大地之上,肯定而不是否定生命,其“存在”在時間維度上更傾向于未來。此處的生命意志當(dāng)然也不同于尼采酒神式的背棄傳統(tǒng)而回歸本然性的原始之本能生存欲求。此處的生命意志是一種以悟為體驗方式的,超越性的存在體驗,類似于康德的“andern Natur”[3],也就是心靈的“另一個自然”[4]。

    《山海經(jīng)》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各種神山,那填海的精衛(wèi)就居住在發(fā)鳩之山上。而在中國古代詩歌作品中很早就出現(xiàn)山水風(fēng)景之描寫,在《詩經(jīng)》中僅僅把山水作為上古先民之日常生活背景;在《楚辭》也將其作為從屬和點綴,并沒有將山水獨立出來;到了魏晉南北朝則有了以二謝為首的山水玄言詩;直到唐代孟浩然和王維的出現(xiàn)才使山與水成為主要的吟詠對象?!爸袊纳剿姷搅颂拼耪橛谕昝?、成熟?!盵5]自此,山水詩開始大盛。受傳統(tǒng)的影響,學(xué)界研究山就一定離不開水,并把他們放在一起研究。而山水的特質(zhì)是不一樣的:山為陽,水為陰,山剛水柔,山仁水智,山為質(zhì)、水為文,而文質(zhì)彬彬,山厚重、水靈動,一為靜,一為動。各有各的特質(zhì),有不同的象征意味,伸向不同的生命情懷。莊子認(rèn)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6],一死生,齊彭殤。從生到死這一過程是生命本身的體現(xiàn)。生而為人,死而為物,萬物也是生命的體現(xiàn),是大道的化運。明代董斯張在《廣博物志》中條引《五運歷年紀(jì)》云:“‘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fēng)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jié)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fā)為草木。”[7]山川河流都是盤古的化孕。在古人眼中山本就有生命。山有情,水有意,聞歌起舞,臨水動情。人觀山常因心而論。

    學(xué)界對山的研究多從山岳文化,如:張互助的《中國古代山水綠色文化》,何立平的《嵩山理念與中國文化》等;或整理出版古籍,如:清朝桂敬順纂修的《恒山志》;亦或編選山水詩集,比較著名的有袁行霈的《中國山水詩選》;從審美學(xué)的角度研究山水詩目前很少,亟待學(xué)人們關(guān)注和探討。

    一、生命意志上升:生氣勃發(fā)

    當(dāng)古代詩人觀望奇絕的山峰和山脈時,生命意志上升,頓時豪氣勃發(fā),這是一種崇高的且超越的體驗,它表現(xiàn)為一種霸者的氣魄,或者表現(xiàn)為人生絕頂境界下的豪情。人在山的刺激下經(jīng)歷和感受到一種巔峰的激情,此絕頂?shù)暮狼橥ㄟ^觀山或登山之后崢嶸上升,而此時的山也被人賦予了生命的豪情。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和袁氏兄弟大勝而回,在今河北一帶登上碣石山,豪氣頓生而作《觀滄?!罚?/p>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8]

    碣石山不管是浪打風(fēng)催,千萬年依舊巋然不動。至堅至韌,至雄至剛的碣石山雄偉挺拔,它正是孟德生命意志的象征。言語是心靈的回響,這樣一種并吞八荒的吞吐籠蓋之氣,在詩人的生命中頻頻流溢而出,在孟德眼里,天下英雄正是自己杯中的美酒。

    盛唐詩人王昌齡被稱為“七絕圣手”,曾經(jīng)遠(yuǎn)赴過西北邊地,寫下《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9]

    詩中更是有一種蒼茫雄渾、豪氣磅礴的氣勁。此詩從千年以前的秦下筆,寫出江山萬里之外人世征途。陰山千萬年橫亙在北部保護(hù)我們的家園,此處的陰山剛毅靜默,與將軍一起共御外敵,雖靜默無言,但襯托了將軍的霸氣,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而將軍無疑就是霸者。此處將軍為動,殺敵于千里之外,陰山為靜,阻敵于國門之外,一靜一動中體現(xiàn)了詩人安邦定塞的豪情與愿望。而此山更應(yīng)該成為霸者的象征。

    山不僅僅是霸者之偉岸挺拔和盛世下的繁榮昌盛的象征,當(dāng)詩人登上絕頂?shù)纳椒鍟r其豪情必被演繹到極致,其生命意志瞬間籠蓋天下。杜少陵正當(dāng)年少輕狂之時望東岳泰山而寫下千古流傳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0]

    岱宗即是泰山,當(dāng)年孔子曾經(jīng)“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樂府民歌中就有《泰山梁甫行》?!啊焊Γ┥脚砸恍∩?。梁甫、泰山具為傳說中人死后鬼混歸往之地?!盵11]詩中的陰陽有可能另有指涉。也就是說,“陰陽割昏曉”一句除了指涉山的南北外,還應(yīng)該有更深一層的境界。造化,陰陽和死生同歸于泰山之巔,作者此時似乎把握住大化的運行,世間的一切都在自己擴(kuò)大的心胸之中,成就了開闊明朗,情調(diào)激昂的詩境。

    這種蓬勃的朝氣是上升的,生命情懷是歡躍跳動的,少陵的情懷心境因登泰山而呈萬丈卓拔之態(tài)。因泰山作者不僅體驗了造化陰陽,而且豪氣激發(fā),從“高山仰止”轉(zhuǎn)為“一覽眾山小”,此時的泰山成為了詩人生氣勃發(fā)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二、生命意志平流:悠然自適

    山有陽剛、氣勢雄渾的一面,也可以如珠玉般溫潤柔和。此時的山在人之生命意志的靜淌平流中化身為碧簾屏障,青山古渡可成為隱逸閑適之生命情懷的容器,古人則渾化于古岳山川中,不分彼此且悠然自適。

    李太白以俊逸出塵聞名天下,其詩《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12]

    “碧山”為太白提供了理想的出塵居所,詩人在“碧山”中不汲汲富貴,更不寂寂于流逝,沖斥著寧靜,天然之大美?!氨躺健闭\然是李白自由閑適心境的象征,高蹈出塵且俊逸不凡,在這生命意志的舒緩悠揚中輕輕而過。

    古人常常游訪隱跡于名山大川中,或者是要遠(yuǎn)離蕪雜的塵世,此時生命意志如清水般澄凈,如南山般淡然;有的則期望得道成仙,通過羽化歸去對生命意志進(jìn)行超越。

    說到隱逸必談“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他年輕的時候曾作過幾次地方小官,而后四十一歲作了彭澤縣令,僅僅八十日左右就辭官歸去,隱跡于田園之間,其《歸園田居》,其三云: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13]

    詩中的“南山”是那么的自然淳樸而又親切,先生的理想很淡然,就是要遠(yuǎn)離世俗的陳雜,歸隱躬耕的愿望已然達(dá)成?!澳仙健钡撵o默無言正是他生命意志的象征,先生在躬耕之余無心一望,這種無痕的超然世外之情結(jié)頓時與眼中的“南山”渾化,“南山”的不爭與無為正是作者達(dá)到“無我”之境的體現(xiàn)。

    《周易·象傳·大過》曰:“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14]。君子的心本身自在超脫且絕世獨立,隱遁在山林里自然心胸?zé)o任何郁悶。君子也應(yīng)該以這種獨立拔塵的境界超脫于俗流之外。不再留念人間的風(fēng)物,在奇秀的山韻中感受生命本身的意蘊,這種山的韻味清新舒暢且綿延悠長,這種仙蹤俠情余音裊裊更令詩人向往。

    三、生命意志漸趨直下:悲涼滄桑

    生命意志如傾斜的流水般蜿蜒而下,其綿延的愁緒在世事的變遷中散漫開去。山成為不可斷絕之點點哀愁的外化,或成為生命之極苦的象征,此苦沉重且無法承載。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盵15]我們看此詞時,特別要注意其中的“青山”意象,青山是重重疊疊的,綿延的憂思也是重重疊疊的,以往人們總是以逝去的流水喻愁,這愁是青山所擋不住的,殊不知這里的青山自身也可作為生命意志之愁苦與悲戚的象征,正是青山望斷河。

    山河之破敗更添人世之悲涼,生命意志的消沉更增山之頹廢。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從表層上看寫了變遷的歷史,無常的世事,對國家興衰的難測之感,其實流露出對藩鎮(zhèn)割據(jù)下唐王朝的擔(dān)憂。詩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16]一句撫今吊古,感傷往事。表達(dá)了山川依舊而人事卻早已不同的情感。畢竟世事無常,朝代的更替是自然而然的,人們也只能對著舊時的山空自感慨,好像只有在“山形依舊”中才能反映出世間的變化,而此山正是詩人生命意志沉淀之后的滄桑。

    四、生命意志向內(nèi)而轉(zhuǎn):萬有自在

    古人的生命意志可以在山與心靈的自然冥合中達(dá)到萬有自在,其心靈的純潔與廣闊可容納天地萬物。修心是內(nèi)在的,是自性的。王陽明覺得“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17]。他承認(rèn)具體現(xiàn)實人生的重要性,而不贊成在心外去求那壓抑人性的理 。在老子那里“有”與“無”是整個世界,我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這個“有”的世界,也就陽明所謂的具體的人生,這樣一種萬有的世界。白云禪師評論惠能禪師時說“世法的一切現(xiàn)象和觀念……不外心生心滅;心增心減;如果徹悟自性,識自本心,則真如頓現(xiàn)?!盵18]這也說明的自身心靈的重要。當(dāng)生命意志心靈化后,人們有了一種神秘體驗,或者說歸依體驗。此體驗是出于日常感官經(jīng)驗的,但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它,當(dāng)生命意志向內(nèi)而轉(zhuǎn)達(dá)到萬有自在之狀態(tài)時,人們在這種情感性和生命性體驗中獲得了生命意義的安適感和充實感。

    莊周曾經(jīng)夢見自己身化蝴蝶,與其說是身化蝶,不如說是心化為蝶。這正是一種天地一體、宇宙同家的境界。偉大的物理學(xué)家希格斯的希格斯玻色子也證明了世界萬物因這種“上帝粒子”獲得了質(zhì)量,萬物本源一體確實有道理,古人是有先見之明的。人觀山就是心靈與山的契合無際。

    劉長卿的《送靈澈》: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yuǎn)。[19]

    詩的首二句詩人望向那蒼蒼的竹林中,這寺當(dāng)為靈澈的歸宿。此時,黃昏時晚鐘暮鼓渺遠(yuǎn)的傳來。后兩句,上人戴上斗笠,披著晚霞余暉獨個向那青山處越走越遠(yuǎn),最后歸寂于那青翠之間,不分彼此。上人消冥于青山之中,正是個人心緒與山水冥合,渾化無跡的表現(xiàn)。靈澈清寂的風(fēng)度淡化于渺遠(yuǎn)的青翠之間,似于青山合二為一,上人身融青山的景象是遙遠(yuǎn)飄渺的,此時青山里有我,且我中有青山,彼此不分,恰合無間。山與心靈之自然冥合的象征。

    只因心靈的纖塵難染,所以空明,所以純粹,才能涵蓋萬物,這是一種“千山鳥飛絕”之后的無邊空寂,是一種心無所住而達(dá)萬有的境界,柳宗元正是在此種跡遇下寫下了《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20]

    《江雪》之客觀詩境顯得相當(dāng)幽僻,作者之主體心境則表現(xiàn)得很寂寞?!扒健焙汀皾O翁”獨自一個人的強烈對比形成極大的張力,人之渺小正顯示出千山的博大,大到可以包容天地萬物,千萬群山之空正體現(xiàn)詩人心性之純粹潔凈,且容不下絲毫的雜質(zhì),千山所示之空表現(xiàn)著此時作者的心境,其生命意志高度心靈化而達(dá)萬有自在。

    心的無所住才能讓人達(dá)于萬有,不正是古人的不抑制于外物嗎!此時明月清風(fēng),山河風(fēng)光皆是人們所共有而賞玩的對象,心不被形體的生滅所役使。正是“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則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21](蘇軾《赤壁賦》)。要闡釋空納萬物之境還必須參看“詩佛”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22]

    這首詩的“空山”之中有人、有花、有月、有鳥,花落無聲,月出無痕,夜的靜,鳥的叫,這一切的“有”都含納于“空山”中。此“空”并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萬有的空,是心靈的豐富與無窮,此時的詩人是極為閑淡純潔,毫無雜念,且透徹澄明的,摩潔的心靈之空可以憑此洞徹世間萬物,由山中的“色” ——花、月、鳥等,直指那自由空寂的本體,不是山空而是心空,正所謂山空水靈??侦`就是“動靜不二,直探那生命的本源”[23]。這是一種以當(dāng)下剎那的“有”見之于永恒的妙悟;這是一種“終極境域 ”[24]的審美勢態(tài);當(dāng)然,也是高度境遇化的審美人生,灑脫不羈。這也是一種終極的“在場”面對亙古的空山,以無邊的景色,及花月之閑來瞬間頓悟。

    “山色有無中”[25](蘇軾《水調(diào)歌頭》)這句話有豐富的審美意蘊。古代文人之潑墨山水畫是講求留白的,以空白的宣紙來表現(xiàn)那含蓄雋永之景致,讓人回味無窮,浮想不斷。此句所涵蓋的景色并不是言語可以說得盡的,山之色在可有可無之間,山色是可以變化的,山的色調(diào)可以從林木青蔥到秋葉泛黃,山色是萬有的表象世界,從這種表象世界里可以悟出那超越有限和無限的本體世界。山之空和山色的有無,體現(xiàn)了人生的智慧。當(dāng)生命意志向內(nèi)而斂,溝通心靈自然之后,才能體會“萬古長空”的明月清風(fēng)和山光水色,“空山”正體現(xiàn)人心平靜之后的萬有自在感,這空山之禪意也暗合“游無窮”之道。

    五、結(jié)語

    山是心靈化后之山,人心也在觀盡山岳風(fēng)光時從受制于外物的狀態(tài)達(dá)到了那自在明空的境界。昔日的豪氣、過往的頹唐、或者是曾經(jīng)的淡然都將隨著生命意志的變化而改變,這生命意志由勃發(fā)到下沉,再趨于平淡,最后沉靜下來,從激越到沉寂是因人之體驗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山體現(xiàn)了人的崇高感、超越感、孤獨感,人的豐富性體驗、缺失性體驗、歸依體驗在生命意志與山意象的渾化趨同中深深印刻于人的心靈中,最后在達(dá)到萬有自在時,在“空山”中了悟,溝通了真正的心靈宇宙,古人達(dá)到了那神圣的境界。在倫理層面有“比德”一說,外物象征人的美好品質(zhì),但作為生命意志象征的審美形象,其應(yīng)有更深廣的內(nèi)涵與外延。在山中有我,我中有山的狀態(tài)下,彼此不分,恰合無間;或者在空山中,其生命意志高度心靈化而達(dá)萬有自在;或在山色有無中悟出那超越有限和無限的本體世界。

    參考文獻(xiàn):

    [1]胡家祥.審美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85.

    [2]波普爾.客觀知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65.

    [3]《康德著作集》第五卷[M].柏林科學(xué)院,1968:314.

    [4]劉為欽.“另一個自然”——康德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J].哲學(xué)研究,1998(3):37.

    [5]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421.

    [6]張少康.中國文學(xué)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30.

    [7]李文優(yōu).中希創(chuàng)世神話比較研究——文化思維原型[J].紅河學(xué)院學(xué)報,2008,6(6):61.

    [8]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3.

    [9]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注·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4.

    [10]顧青.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12.

    [11]北京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史教研室.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全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9:89.

    [12]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4.

    [13]王紅,周嘯天.中國文學(xué)(修訂版)·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41.

    [14]四書五經(jīng)校注本(全四冊)[M].湖南:岳麓書社,2008:882.

    [15]秋實.唐詩·宋詞·元曲大全集[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241.

    [16]傅德岷 盧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2008:390-391.

    [17]秦家懿.王陽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社,2012:56-57.

    [18]白云禪師.法偈的禪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75.

    [19]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中華書局,2012:117.

    [20]顧青.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411.

    [21]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注·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20.

    [22](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全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99.

    [23]葉朗.美學(xué)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389.

    [24]張翔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修訂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出版社,2011:267-285.

    [25]唐圭璋.全宋詞(全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8:279.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

    猜你喜歡
    象征審美
    滿城漢墓空間構(gòu)造及其象征意義
    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樂觀者的女兒》中的象征意義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0:50:19
    電視廣告中象征的運用
    古代游牧民族繪畫對中國畫的貢獻(xiàn)
    《黃色墻紙》的女性主義解讀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fēng)格特征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敦煌藝術(shù)考察所感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0:16
    中國手風(fēng)琴作品創(chuàng)作探源與審美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發(fā)揚藝術(shù)之光,讓美術(shù)滌蕩靈魂
    遂宁市| 平顶山市| 河北区| 临西县| 广水市| 舒城县| 兴安盟| 洛宁县| 商洛市| 高邑县| 汪清县| 徐州市| 奈曼旗| 天门市| 郧西县| 阜阳市| 辽阳县| 平和县| 牡丹江市| 晋江市| 江阴市| 五原县| 河间市| 玛多县| 白银市| 比如县| 绵竹市| 巴马| 伊金霍洛旗| 临城县| 定州市| 青岛市| 比如县| 织金县| 广灵县| 河北区| 科技| 乳源| 保山市| 青浦区|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