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
摘要:漢樂府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是一出令人唏噓的家庭悲劇,這出悲劇是從劉蘭芝的遣歸開始的,劉蘭芝遣歸的原因也就演變成為悲劇發(fā)生的原因。一般研究者認為是作為封建制度和禮教化身的家長焦母逼遣了劉蘭芝,焦母也不斷地受到讀者的批判與鞭撻。但如果客觀理性地審視這首長詩,認真分析其中的人物的情理關系,重新考察劉蘭芝與焦仲卿悲劇命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是劉蘭芝的自遣主導了這出悲劇。
關鍵詞:婆媳不和;夫妻分離;自休
《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詩中優(yōu)秀的敘事長詩,詩歌主題一直被確定為揭露和控訴封建社會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并且作為封建制度和禮教化身的家長焦母,不斷受到讀者的批判與鞭撻,究其原因,是認為焦母逼遣了劉蘭芝才引發(fā)了這出悲劇,長詩里敘述的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一、劉蘭芝與焦家母子的關系
漢代獨尊儒家思想之后,儒家“孝”的倫理道德觀念,成為漢代治理天下的原則和準繩,《孝經》成為治國安民的法典?!耙孕⒅翁煜隆背蔀闈h代的治國方針和口號。孝治天下,不僅深刻影響到漢代的政治生活,給漢代的封建政權和官僚制度留下烙印,如“舉孝廉”制度的確立就是其表現(xiàn),而且深刻地影響著漢代的社會生活,對不孝行為的懲罰十分嚴厲,甚至可以“斬首梟之”。孝的觀念和社會秩序結合在一起,是家庭血親關系擴大到社會,對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所以漢代對婦女的孝道也有著極為具體的要求,《禮記·內則》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衣紳,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線、纊,施縏袠,大觿,木燧,衿纓綦屨,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梁、秫唯所欲,棗、栗、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嘗之而后退?!雹佟胺矉D不命適私室,不敢退。婦將有事,大小必請于舅姑.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雹跐h代社會孝治天下,對作為兒媳婦的女性要求“婦事舅姑,如事父母”,有那么多林林總總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在這里我們不是討論這些要求合理與否,只是用來說明焦母與劉蘭芝的婆媳關系。
在長詩中沒有焦母與劉蘭芝正面沖突的描寫,都是從劉蘭芝、焦母與焦仲卿的對話中反映出來的。劉蘭芝向焦仲卿抱怨“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碑斀怪偾渎犨^劉蘭芝一席話責問母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時,焦母指責劉蘭芝“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說明婆媳關系非常不和睦。我們沒有辦法說明不和睦的原因,但就事件的發(fā)展順序來說,是身為兒媳的劉蘭芝先向兒子焦仲卿告婆婆的狀,引發(fā)了后來的事情。劉蘭芝對婆婆沒有“降低身份”,沒有晚輩對長輩的謙卑,從詩首劉蘭芝對焦仲卿的陳辭中,隱隱透露出個性的剛強與倔強,焦母說她“無禮節(jié),舉動自由專”也應該不是莫須有的罪名,劉蘭芝自求遣歸的舉動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在歸家辭別婆婆焦母時,劉蘭芝“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边@本身就是一種示威的姿態(tài),而“上堂謝阿母”時說的“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幣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甭犉饋硌赞o極為得體,卻寒意逼人,與她對焦仲卿的言辭相對照,實在讓人覺得虛偽。
劉蘭芝與焦仲卿夫妻關系非常和睦,我們也可以從詩句中隱隱的感受到焦仲卿對妻子的寵愛,當他聽了妻子的抱怨之后,馬上來責問甚至是以“不復娶”威脅母親,引得焦母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導致了遣歸的最后發(fā)生。
如果說婆媳不和是遣歸的根本原因,那么焦仲卿對母親的陳詞則是悲劇發(fā)生的導火索。不管劉蘭芝還是焦仲卿他們的行為在當時社會本身就是不孝的行為。
二、劉蘭芝的自休
中國古代社會,不僅重視男性的教育,也重視女性教育。女性教育大都集中在《禮記·郊特牲》和《禮記·內則》、《昏義》等篇中,如《禮記·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天也,天也者,以知帥人者也。”③《禮記·昏義》云:“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頻藻,所以成婦順也?!雹苓@也就是后來所謂的“三從四德”。漢朝是我國封建禮教形成的重要時期,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先聲。假借天意把封建倫理絕對化和神圣化,提出了“三綱五?!钡姆饨▊惱碛^念。西漢經學家劉向除經學著作外還撰寫了《列女傳》,用以宣傳婦德,施以婦教。東漢時著名的女著作家班昭撰《女誡》七篇,題為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和叔妹第七,大力宣揚婦德,也就是說,漢朝時期有關婦女德行的理論系統(tǒng)就已經完備了,并且規(guī)定,女子在出嫁前三月,必須接受為婦的教育,如果祖廟未毀,教于公宮(家廟),祖廟已毀,必須受教于宗室,即同族的長者。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四德”。
儒家思想成為漢朝統(tǒng)治思想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漢代人的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社會風尚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儒家向來重視家庭,而家庭是基于婚姻之上,故婚姻乃是全部社會生活之始,所以在重視婚姻的社會意義的同時,也特別強調婚姻的家庭意義。漢朝婚姻的家庭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擴大家庭,傳宗接代?!抖Y記·昏義》云:“婚姻者,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⑤就是說,所謂婚姻是在兩個不同的家庭之間建立夫妻的親密關系,以此來擴大家族、祭祀祖先、傳宗接代?;橐龅牧硪粋€家庭意義就是“求內助”?!抖Y記·統(tǒng)祭》云:“既內自盡,又外求助,婚禮是也?!雹拚f明“求內助”是婚姻的一個主要目的。對于貴族來說,“內助”的作用是協(xié)助丈夫管理家務,而對勞動人民來說,大多以婚姻來尋求勞動助手。考古出土的漢代畫磚上多有婦女田間勞動的場面,劉邦發(fā)跡前也是“呂后與兩子田中耨”。說明在漢代,婦女的勞動是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焦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劉蘭芝要與所有同時代的勞動婦女一樣,為家庭的生計而辛勞,這不是虐待而是必須。至于“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是不是焦母的有意刁難哪?臺灣中正大學雷家驥先生曾對劉蘭芝織布是多是少,是否是因為織布而被剝奪了休息權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考證。雷先生最后的結論是劉蘭芝所說的工作量是漢朝大部分婦女都能完成的,如果劉蘭芝真的是“夜夜不得息”的話,恰恰是因為她織布速度慢,所以才有“大人故嫌遲”句。“故”字在詩中的意義非同一般,王運熙先生也注意到這一點,他在《樂府詩述論論孔雀東南飛的產生時代、思想、藝術及其問題》中說:“這個‘故字值得注意,它說明不是劉蘭芝生產成績不好,而是焦母因為嫌她‘無禮節(jié),故意以此為借口來打擊她?!边@一點劉蘭芝自己也很明白,所以她說:“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從這兩句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劉蘭芝對自己的“織作遲”是有所認識的,并且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婆婆焦母難為她是另有原因的。但這正是千百年來人們不能原諒焦母的根本原因,甚至成了譴責批判焦母的最有力的證據(jù)。
婆媳不和只是遣歸原因之一,人們大都忽略了導致悲劇發(fā)生的另一個因素?!笆邽榫龐D,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這四句詩似乎在告訴我們,劉蘭芝初嫁時焦仲卿可能還不是府吏,是在婚后的三年中,焦仲卿得到的這份差事,丈夫的事務太繁忙,和丈夫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劉蘭芝經常是自己獨守空房,這一點從詩歌后面的描述中也可以得到印證。有著良好家庭教養(yǎng)的劉蘭芝,婆媳關系不和、每天辛苦勞作,還要經常獨守空房,讓劉蘭芝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要焦仲卿“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p>
劉蘭芝自己主動提出“遣歸”的要求。說白了,就是劉蘭芝對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很失望,也不想在這種失望中繼續(xù)生活下去,她想改變自己人生命運,而恰逢《孔雀東南飛》產生的時代,禮教對于男女婚姻生活的影響是有限的。且不說東漢末年因儒教衰微而導致的禮崩樂壞,即使就獨尊儒術的整個漢朝而言,儒家對于人性“發(fā)乎情,止乎禮儀”的寬容也是于史可征的,漢代婦女自請離去改嫁也是極為平常的事情。
儒家婚姻禮制對形成漢代婚俗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起了顯著的作用,但儒家并沒有限制離婚自由,漢人的婚姻觀念也比較開放。男子可以休妻,女子婚后對丈夫不滿,也可以自請離去改嫁。朱買臣之妻因丈夫貧窮而自請離去,朱買臣也只好聽之任之。(《漢書朱買臣傳》)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因丈夫有病而離婚,后嫁給衛(wèi)青。劉蘭芝自己要求被遣歸的行為,在當時也是司空見慣的。
注釋:
①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上冊,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363頁。
②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上冊,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373頁。
③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上冊,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354頁。
④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下冊,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917頁。
⑤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下冊,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913頁。
⑥王文錦釋解:《禮記釋解》,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一版,第707頁。
參考文獻:
[1]王文錦.禮記釋解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1:513.
[2]班固著顏師古校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商務印書館,2015.
[5]王運熙.樂府詩述論論孔雀東南飛的產生時代、思想、藝術及其問題[J].語文教學,1956(12).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