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華
摘要:南宋詩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成為桂林山水名聲的定評。這句詩的典據(jù)源流,素有不同說法。把桂林山水譽為天下第一的評論,早在北宋詩人孫覿的詩中就直接溯源于柳宗元??v觀桂林山水詩的文化,“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極有可能是以柳宗元的詩為依據(jù)。
關(guān)鍵詞: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柳宗元;典據(jù)
自唐宋以來,桂林山水詩的大量涌現(xiàn)促成了桂林山水名聲的崛起與日盛。清代石刻家葉昌熾的《語石》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嶺南來,題名賦詩,摩崖殆遍。”[1]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得以真正確立并廣為世人接受。在汗漫的桂林山水詩中,南宋詩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詩句遍傳天下,成為桂林山水的定評。然而在這句詩誕生及流傳的八百余年中,其典據(jù)源流卻鮮有人關(guān)注。事實上,“桂林山水甲天下”詩句不僅在創(chuàng)意上源于前人之詩,詩藝上更蘊含深刻的文學(xué)背景。
一、王正功《勸駕詩》二首的創(chuàng)作意蘊
南宋嘉泰元年(1201),廣西學(xué)子鄉(xiāng)試者共得舉人11人。時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quán)府事的王正功(1133-1203)以地方官的身份,依慣例設(shè)鹿鳴宴,在府中宴請中舉學(xué)子。席間王正功賦七律二首以寄懷,勉勵舉子來年赴京師參加會試,考取功名。原詩如下:
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禮,提點刑獄權(quán)府事四明王正功作是詩,勸為之駕。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峨冠共應(yīng)賢能詔,策足誰非道藝流。經(jīng)濟才?期遠器,縱橫禮樂對前旒。三君八俊俱鄉(xiāng)秀,穩(wěn)步天津最上頭。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zhàn)場酣。九關(guān)虎豹看勍敵,萬里鯤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
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真賞桂林山水為天下之最的同時,蘊含了自然風(fēng)景與人文狀況,尤其是作者為官感觸的特定對照?!坝捎谌濉⒌纼杉谊U釋的不同側(cè)重和互為補充,使后代在對客觀山水的美的獨立性愈形重視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帶著特有的文化理解?!鹆稚剿滋煜乱簿筒粌H是一個經(jīng)行天下者的判斷,還應(yīng)從作者的為人、為官看到在對山水自然美的贊嘆時,背后還有著‘知者和‘仁者的巨大身影?!盵2]正因為如此,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才有了獨特的意蘊和深度。
二、“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柳宗元典據(jù)說
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詩句雖廣傳天下,但關(guān)于這句詩的典據(jù)考證,明清之際便有了不同的說法。最典型的就是南宋范成大說。主要鑒于南宋詩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聞?wù)咭嗖荒苎浴涔帜慷嗳绱?,誠為天下第一。[3]”明人董傳策的《游桂林諸巖洞記》也有印證,“余閱宋范穆公成大《桂海虞衡志》,見其‘評桂林之奇……當(dāng)為天下第一。私竊意其為過言,乃今來游桂林,睹諸峰……其奇怪,奪目驚心,殆不可具狀。昔人所以論列,猶為不及?!比欢?,至明人王士性的《桂海志續(xù)》序,則云“昔宋范成大帥粵,愛其土之山川,及移蜀猶不忘,憶而作《桂海虞衡志》,稱‘其勝甲于天下?!奔扒迦酥鞓涞碌摹豆鹆职司邦}記》則語評:“石湖常評‘桂林山水甲天下,又非諸勝所能盡述也?!盵4]
很明顯,王士性將范成大的“宜為天下第一”寫為“其勝甲于天下”,朱樹德沿用的應(yīng)該是王士性的說法,而非范成大的原文。并且,范成大的原句表述只側(cè)重于評價桂林的山,而非桂林山水,其“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的說法也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意存在差異。
此外,北宋詩人孫覿(1081-1169)曾作《桂林十詠》,其序文提到:
桂林山水奇麗,妙絕天下,柳子厚《記訾家洲亭》粗見其略。余以六月六日度桂嶺,更仆詣象,……名之曰《桂林十詠》。
從文意上看,孫覿的“桂林山水奇麗,妙絕天下”之評,比范成大的“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更為接近“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表述。并且,這段引文還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雛形直接溯源到柳宗元。事實上,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綜合評價了當(dāng)時不為人廣知的桂林山水總印象,其“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的評論更是先于范成大“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之說。
然而,為何范成大說成為明清之際最重要的主張呢?除了王士性引誤為“其勝甲于天下”并得以傳頌的原因之外,日本學(xué)者戶崎哲彥認為可以考慮的原因有:范成大在明清時期有頗高的知名度;范成大的著作極多,且著作的影響力很大,其《桂海虞衡志》一書在桂林史料專著中占有重要地位,多為后人摹仿及做續(xù)、做補[5]。鄧喬彬先生認為,這種地因人顯的現(xiàn)象,在我國山水文化史上是較為常見的。[6]當(dāng)然,原因固然不止這些,但不可否認的是,范成大的文學(xué)聲望和政治功績令后世多有擁躉者,其“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之語在后世桂林山水詩中亦有不小的影響。
既然“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以及將桂林山水視為天下第一的評價不一定根據(jù)范成大的說法創(chuàng)作,那么“桂林山水甲天下”乃至桂林山水冠天下的說法又源于何處呢?學(xué)界的又一說法求證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柳宗元。結(jié)合“桂林山水甲天下”對桂林山水特點的評價,以及宋人喜好援引唐人,特別是擅將韓愈、柳宗元的作品作為典故運用的文學(xué)現(xiàn)象,“桂林山水甲天下”源于柳宗元一說似乎更有依據(jù)。
第一,如前述,北宋詩人孫覿《桂林十詠》的序中曾云:“桂林山水奇麗,妙絕天下,柳子厚記《訾家洲亭》粗見其略”,與“桂林山水甲天下”詩句非常接近,桂林山水“絕天下”與“甲天下”均指桂林山水是天下山水之最。并且,如孫覿所言,柳宗元于元和十二年被貶柳州,過桂林時感知桂林山水之美而寫就的《訾家洲亭》[7]一文,其對桂林山水的絕美表達已“粗見其略”:
太凡以觀游名于代者,不過視于一方,其或傍達左右,則以為特異。……夸奇競秀,咸不相讓,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靈山,發(fā)地峭豎,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嶠南之山川,達于海上,于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裁^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讓以推高是亭者乎?!w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瑰觀?!枪b,不能以獨得。
文中將桂林山水的奇麗妙絕之態(tài)做了詳細評價,并總結(jié)為“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這其實已蘊含桂林山水冠及天下之意了。此外,柳宗元還在《上裴行立中丞作撰訾家洲亭記啟》中云:“伏以境之殊尤者,必待才之絕妙以極其詞。今是亭之勝甲天下,而猥顧鄙陋,使為之記”,直接將桂林山水與“甲天下”相勾連。
第二,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玉碧羅青意可參”無疑從唐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的名句“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模仿而來。事實上,宋人援引韓愈詩作為詩文典故的屢見不鮮。除王正功外,李彥弼的《湘南樓記》里有“慎昌黎之高篇兮,江山羅帶而玉簪”、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桂林集句》中的“青羅帶、碧玉簪,……莫問驂鸞事”、范成大《懷桂林所思亭》有云“簪山奇絕送歸時,曾榜新亭號所思”等等,均能見到韓詩的痕跡。
既然“玉碧羅青意可參”援引韓詩,那么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極有可能也援自唐人詩句,其中柳宗元的可能性較大。宋人將唐人的詩文名句用作詩文典故很常見,特別是北宋中期以后,隨著世人對韓柳的評價越來越高,韓柳的詩文也常被后人當(dāng)作典故來仿效。特別是柳宗元,他的《永州八記》受到的評價極高,成為后世摹寫山水的絕佳典范。范成大的《桂海巖洞志》就引用了韓柳二人的詩句,其云“桂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其怪且多如此,誠當(dāng)為天下第一。韓退之詩云,‘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訾家洲記》云‘桂州多靈山,發(fā)地峭豎,林立四野;黃魯直詩云‘桂嶺環(huán)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峩。觀三子語意,則桂山之竒固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贅?!睒氰€《頃游龍井得一聯(lián)》云“水真綠凈不可唾,魚若空行無所依”,前句模仿韓愈《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的“紅亭枕湘紅,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后句則引用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詩句。李綱《送李泰發(fā)吏部赴官陽朔》詩云“山作劍鋩攢峻拔,水如羅帶巧回還”,前句援引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的“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詩句,后句則引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的“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關(guān)于柳宗元唐代以后在嶺南的影響,今柳州的柳侯祠石刻中有不少反映。自柳公來嶺南后,嶺南文人學(xué)士莫不受其沾溉熏陶[8]。韓愈《柳之厚墓志銘》中有云:“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薄杜f唐書·柳宗元傳》記載:“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shù)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jīng)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于時,時號柳州云?!盵9]因此,可以說從柳宗元的名望、柳宗元在嶺南的事跡及文學(xué)時風(fēng)、名士流風(fēng)的影響上看,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詩句也完全可能是以唐代名人的詩作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特別是從柳宗元的詩句中獲得啟示從而仿效而成。
參考文獻:
[1]葉昌熾,柯昌泗.語石.卷2[M].北京:中華書局,2005:《廣西》條.
[2]鄧喬彬.論“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意蘊[J].社會科學(xué)家,2002(6).
[3]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4]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桂林石刻.上冊[M].桂林:內(nèi)部刊印,1977:61.
[5][日]戶崎哲彥.唐代嶺南文學(xué)與石刻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4:64-65.
[6]鄧喬彬.論“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意蘊[J].社會科學(xué)家,2002(6).
[7]杜海軍.廣西石刻的歷史成就與整理之不足[J].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1(4).
[8]杜海軍.廣西石刻的歷史成就與整理之不足[J].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1(4).
[9]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一六〇.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