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錚
近來,有幸閱讀了由謝天開老師所著的《唐詩:詩人與文化》一書。此書一經(jīng)問世,就受到業(yè)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追捧、熱議、好評,有人評價其 “將天真之歌與經(jīng)驗之歌渾然交響”①。南京大學博士沈楊則評價其“ 融學術(shù)性、知識性、故事性于一體”,堪稱謝天開老師的“忘年知己”②。讀罷此書,最讓筆者感動的是作者謝天開在天命之年,仍然以一顆充盈的詩心關(guān)照著周遭的世界,其字里行間潑灑著豐沛的詩意,他是唐代那些耀眼星座的現(xiàn)代知音,他的身上映照著一千多年前大唐的余暉。下面,我將分別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閱讀此書的一些淺見。
一、結(jié)構(gòu)巧妙,裁撤恰當
本書結(jié)構(gòu)巧妙,體例新穎,裁撤恰當。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大致以時間為經(jīng)脈,依次從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大唐詩魂中采擷了十八位最閃耀的詩人魂魄,四杰、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李商隱、薛濤……漸次登場;詩圣、詩仙、詩鬼、詩佛、詩豪……在作者筆下一一復活。謝著拋開了普通學術(shù)詩論枯燥考據(jù)的繁復,曉義析理的絮叨,而是以一支妙筆,讓這十八位詩人鮮活起來,也讓讀者讀懂一千多年前的精神符碼。下篇則以唐代的風土人情、政治經(jīng)濟、宗教習俗為緯線,編織出大唐詩魂生長的文化語境。長安宵禁、宮廷詩會、眉色高髻、宮闈寺塔、高臺國色……,漂浮著一縷縷長安街上的煙火氣,浸染著一絲絲市井小巷的人情味,讓上篇那雄盛的詩魂有了出處,也讓那漂泊的詩魄終于有了歸依。所以看似斷離的上下篇,其實在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上是一脈相承的,這不得不歸結(jié)于作者構(gòu)思的精妙。
二、體驗沉潛,深情款款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言之鑿鑿地宣稱:“真能體會中國詩的好,只有中國人”③,這不是故步自封的偏見,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內(nèi)省與自傲。本書作者就是這樣一位詩人原鄉(xiāng)的知己,他用他的文字和一千多年前的詩人們作著精神上的交流;他以一顆詩心,真正地讀懂了這些詩人。我把這種全方位嵌入的方式稱為“體驗式寫作”,需要作者沉潛入詩人的本體生命,極耗心力,但讀者讀來卻大呼過癮,甚為感動。以“陳子昂”一章為例,對這位被木心稱為唐代詩人的“男高音、領唱者”的浪子的追憶,是由一代詩圣杜甫的憑吊徐徐拉開序幕的。而在尾聲處,作者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蕩,鏗然說道:“人須有大情懷,關(guān)注家國時局,關(guān)注社會民生,同情弱勢群體,敢向權(quán)貴講真話。人須有大思想,仰望星空,思索人生終極,掙脫自我束縛,執(zhí)著于現(xiàn)在當下”④,這其實是一千多年后的一個有情懷的知識分子對偉大靈魂的景仰與緬懷。這樣的寫作,這是耗費心力的附體,卻貫穿全書。
三、切入刁鉆,另辟蹊徑
謝老師在寫作此書時不僅用情頗深,而且思路獨特,不落窠臼。那些耳熟能詳?shù)拿?、脫口而出的詩句怎樣才能有去除俗蒂,寫出新意呢?這是一項很考驗作者功力的挑戰(zhàn),謝老師以自身的實力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給出了漂亮的答案。我們從本書的章節(jié)名稱就可窺見到作者的匠心巧思,如初唐四杰“排名的意見”引出了一段文學公案;“靜夜的空靈”則抓住了王維的靜、寂、靈、動的哲思與禪意;以“惡竹的意象”來寫杜甫,更是一反常規(guī)……但是這些偏門冷僻并不是作者故意賣弄、故作玄虛,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我的思考,找到的另類切入點,從偏僻小徑直達核心。比如在寫李白一章時,作者抓住的關(guān)鍵詞是“時間”,他先從循環(huán)和線性兩種時間形態(tài)入手,通過對各種詩歌、文論的分析,總結(jié)了在李白之前,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時間觀是雖有“嘆逝”,卻實為“循環(huán)”,而直到十六世紀之后,文人才被另一種來自西方的線性時間所喚醒。但是,李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聽到“一種浩浩湯湯大河喑啞沉響的聲音,且洋溢著大音希聲的美學意蘊。”⑤他見到的時間形象也是一種大漠孤煙式的線性直觀。為何詩人以一己之力將工商文明的時間觀提前了幾近千年?作者通過對李白生平經(jīng)歷的梳理,得出一個有趣又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李白出身商人世家,他的血液里流淌著先祖浪跡天涯的漂泊基因,所以作者評價李白的生存狀態(tài)是“長久孤寂地痛飲與碎片化喧嘩地漂泊?!雹?/p>
四、思想平等,人性充盈
作為一名女性讀者,本書最讓我感動的不是構(gòu)思之精巧、情感之濃烈,而是謝老師身上充盈的人性,真正地以兩性平等的眼光去打量唐代詩人。薛濤,這位成都女詩人,在被很多人提及時,總是夾雜著八卦緋聞、情事艷史,而她的詩才卻成為了一枚平添風流的小小砝碼,她的苦痛僅僅是可有可無的感嘆唏噓。謝老師偏偏拋棄了能奪人眼球的名妓艷名,而將木芙蓉、海棠花、望江竹、棲鳳桐等這些“花與樹”遍植于薛濤周圍,將其作為薛濤生命的邏輯起點和飄蕩流離的場域,將薛濤還原為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裙襪飄飄、連接著中唐與晚唐的女詩人。每一個字詞都流淌著作者對薛濤的憐惜與贊嘆,那些流言秘辛紛紛褪去,我們發(fā)現(xiàn),這并沒有對薛濤有一絲一毫的增益與折損,反而讓她的才情更加耀眼,籠罩世人。
五、結(jié)語
謝老師此書還有很多優(yōu)點,恕篇幅、能力所限,不能一一具陳,比如作者的廣博嚴謹。雖然是評價唐代詩人,但卻不局限于狹隘的專業(yè)視野,而是調(diào)動所學,鏈接中西文論,古今中外的文獻資料,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筆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只覺酣暢淋漓,恨篇幅太短,希望謝老師筆耕不輟,續(xù)寫下集。
注釋:
①謝天開,《唐詩:詩人與文化·跋》,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17.1,293
②沈楊,唐詩史的另一種寫法——《唐詩:詩人與文化》讀后,《歐華導報》(德國)2017年第6期
③木心,《1989-1994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252
④謝天開,《唐詩:詩人與文化·跋》,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17.1,30
⑤謝天開,《唐詩:詩人與文化·跋》,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17.1,50
⑥謝天開,《唐詩:詩人與文化·跋》,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17.1,55
參考文獻:
[1]謝天開.唐詩:詩人與文化·跋[M].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17(1):293
[2]沈楊.唐詩史的另一種寫法——《唐詩:詩人與文化》讀后[J].歐華導報,2017(6).
[3]木心.1989-1994文學回憶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52.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