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涵
摘 要:本文主要從幾個方面分析觀音形象的演變過程,主要包括:“氣韻生動”的繪畫觀念對觀音像傳播過程中的影響;當時中國開放、包容的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唐代宮廷仕女畫的風靡等。
關鍵詞:唐代造像;觀音畫像;女性化;藝術造型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120-01
一、前言
佛教一開始是在三國期間,由僧人支謙和康僧會傳入,觀音這一佛教形象也隨之成為繪畫的題材。在《悲華經(jīng)·受記品》中曾這樣描述觀音形象:“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由此可知,觀音在傳入中國的時候,還是以男性形象進行傳播的。在我國如今的西藏地區(qū)以及魏、唐以前的觀音像也是一位半身袒露手持蓮花,頭戴冠冕,體格剛健的男神。在早期,佛教文化是以文獻和口口相傳的形式為人們所接受。而觀音形象在一開始,也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傳播和發(fā)展,隨之也有不少印度佛畫流入中國。早期的佛教畫像是嚴格的按照佛教經(jīng)書中的形象進行繪制,畫技上得到了后世的贊賞,但較少有畫家個人意識,也不會添加過多的情節(jié)和演繹。這時候西域的佛教繪畫對中國的繪畫藝術有著輸出性的影響,而中國藝術也在這一時期與之相融合并,相互作用。進入隋唐之后,觀音形象有了明顯的女性特征:身姿婀娜、圓潤的臉頰、女性的衣服和頭飾。這些形象上的改變與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氣韻生動”對觀音女性化現(xiàn)象的影響
“重氣韻”這一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是唐代觀音像女性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前提和根本條件。由于早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就已經(jīng)潛移默化。著名的道釋人物畫家衛(wèi)協(xié)就吸取了“道”的精髓,對中國繪畫重氣韻畫風的形成頗有影響。東晉著名的畫家、繪畫理論家顧愷之更是認為:“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即繪畫造型的美丑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在于人物的眼神。所以在繪制觀音像時,好作品的標準,也不在于形象上與佛教經(jīng)書中的符合程度,轉而傾向于對于觀音形象“傳神”的追求。唐以前這樣的繪畫追求和評判標準,加上觀音是一個救苦救難的神祗形象,人們的關注點在其觀音形象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上,而不是著重強調(diào)其性別以及其男性特征。
三、開放自由的美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對觀音女性化現(xiàn)象的影響
唐代美術繁榮興盛和開放包容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是唐代觀音像女性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
唐代的統(tǒng)一,結束了了前代三百多年的分裂混亂,人口增多,生產(chǎn)力發(fā)展手工業(yè)發(fā)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國繪畫也是在這樣一個階段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人物畫,取得了巨大進步。隨著藝術領域的繁榮,佛教的傳播方式也逐漸豐富,畫像、雕塑等也成為了傳播佛教的重要方式之一。美術的繁榮和開放,給觀音形象的繪制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唐代的宗教美術明顯地走向世俗化,大批經(jīng)變故事畫和菩薩、羅漢的塑造中,都流露出明顯的人間味,更多的為大眾所接受。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觀音的形象,也不再僅僅是局限于書中或前人的口述。畫家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根據(jù)當時的審美來創(chuàng)造觀音形象。根據(jù)在《寺塔記》卷上《道政坊寶應寺》中的記載,寶應寺中釋梵天女就是是齊公魏元忠伎小小的寫真。
盛唐之時,歐洲正處于最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教統(tǒng)治著整個歐洲大陸,這對那時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繪畫作品也深受基督教影響。繪畫作品在當時,不僅僅用于傳播宗教,更多的是充當著上帝與教會代言人的身份。屬于宗教高于人的時期。強烈的禁欲意識,使作者們幾乎沒有可發(fā)揮的余地,幾百年的時間里,也很少有畫家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此時中國的唐代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之前中國并沒有被特定的某一宗教長期統(tǒng)治,在中國各教各派一直是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宗教僅僅只是為皇權服務的工具。佛教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反而,宗教為了能迎合更多人的信仰而不斷發(fā)展變化,屬于人高于宗教的時期。對于觀音像并不會著重考究是否符合佛教中原本的形象,而是更注重繪畫本身。這樣的評判標準無形加強了作者個人對于觀音形象的把控,給作者的創(chuàng)作留下了很大的發(fā)揮空間。在這樣一個具有強大文化包容性的大環(huán)境下,在在畫觀音像時借鑒人物、山水畫的寫生方式,以個人的審美去造像也就可以理解了。
四、唐代宗教由“俗講”到“俗畫”對觀音女性化現(xiàn)象的影響
“俗畫”擴大了女性化觀音的的受眾面。在唐代的寺廟中流行一種通俗講唱。這些講唱多改編自佛經(jīng)故事,僧人們用說唱形式讓佛教中的經(jīng)義變得通俗易懂,這種講經(jīng)方式成為“俗講”。這種“俗講”引申到繪畫領域變成為了一種“俗畫”。即將佛教經(jīng)典中的神祗形象進行通俗、更加外化的表現(xiàn),讓其更為大眾喜愛接受,便于傳播。所以佛像畫像雖然受到了教義的限制,但匠師們卻有意識得從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塑造出具有內(nèi)心活動的觀音形象,從而在一定方面表現(xiàn)生活。
這一時期的觀音形象特別喜歡表現(xiàn)女性的沉思和溫柔,不僅僅局限于臉部的神情,甚至整個菩薩的造型和動態(tài)、細節(jié)描寫都有所表現(xiàn)。這種“俗畫”的流行,進一步解放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將目光看向更廣擴的日常生活,以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為模特,創(chuàng)作觀音形象。從而由寺院散布到民間,在民間不斷發(fā)展演變,最終又進入宮廷,世俗化之后的觀音像由此遍布社會的各個階層,如此一來觀音像世俗化的傳播和“俗畫”密不可分。
五、仕女畫對觀音女性化現(xiàn)象的影響
唐代仕女畫的繁榮加快了觀音女性化的速度,是觀音女性化現(xiàn)象的催化劑。唐以前,仕女畫就一直作為重要的中國繪畫題材,而在唐帶之后,仕女畫便受到了重視,這使得仕女畫作畫水平相對較高,且形成了專門的派別。那么唐代畫家在進行觀音像的創(chuàng)作時,必定會借鑒和參考優(yōu)秀仕女畫作品。同時唐代仕女畫已漸漸由魏晉時期的教化功能,轉向審美功能。于是,畫家們紛紛以歌妓為模特畫像,畫出的菩薩像也體態(tài)豐腴、端莊清麗,有著唐代婦女的妝容樣貌。正如《釋氏要覽》中對于唐代觀音畫像的形容 “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宮娃如菩薩也”。endprint
除了造型上的模仿,在動態(tài)上,觀音像也吸取和參考了仕女畫。在唐代以前的觀音像多為正身站立,或盤坐,動態(tài)變化不多。而到了盛唐時期,觀音像的動態(tài)才變得多樣化起來,觀音像開始有了側身、一只腳盤坐等較為生活化的動態(tài)。而仕女畫早在魏晉時期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步輦圖》中就出現(xiàn)了側身、彎腰等富有生活化的人物動態(tài)??梢娫诜鸾趟囆g對中國人物畫產(chǎn)生影響之后,唐代仕女畫又對觀音像產(chǎn)生了反作用。
周昉是最能代表唐代觀音形象女性化的畫家,他是唐代著名的仕女畫畫家,也擅畫宗教畫,他所創(chuàng)“周家樣”成為后世爭相效仿的典范。張彥遠在繪畫通史著作《歷代名畫記》中這樣形容他所畫的形象:“衣裳勁簡,色彩柔麗。菩薩端嚴,妙創(chuàng)水月之體”。他對于女性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僅僅局限于女性的外表、神情。他對于女性平時生活中的心理狀態(tài)格外的重視。其代表作《揮扇仕女圖》就很好的揭示了女性任務的心里活動,以一株梧桐渲染深秋的寂寥之感,畫中人滿臉倦容,表現(xiàn)出公眾嬪妃被拋棄的哀怨和憂愁。使賞畫者深深的陷入他所創(chuàng)的哀傷情境中,無法自拔。
唐代的“周家樣”不僅對中國本土有著深遠影響,這股勢力甚至蔓延到了新羅。并且漂洋過海傳至東瀛,影響了日本奈良時代的佛像畫樣式。隨著“周家樣”不斷的擴張和權威化,觀音畫像在唐代真正意義上完成了男性到女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徐世民.觀音女性化新論[J].佛學研究,2015(04).
[2]史忠平.莫高窟唐代女性觀音畫像與仕女畫之關系[J].藝術研究,2014(12).
[3]王蓮.宋代“觀音圖”的美學流變及其在日本的傳播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4]韓剛.唐代集賢畫院與畫直考(上)[J].藝術論壇,2005(03).
[5]王光照.唐代長安佛教寺院壁畫[J].敦煌學輯刊,1993(23).
[6]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增訂本)[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7]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研究室編.中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8]史葦湘.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