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胤+++劉濤+++劉輝
導讀:馬鈴薯亦菜亦糧,養(yǎng)育了秦巴山區(qū)的竹山縣數以萬計的子民,人們對馬鈴薯種植情感深厚,但馬鈴薯晚疫病卻讓農民望而生畏。介紹了馬鈴薯晚疫病病害癥狀、病原物,以及竹山縣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規(guī)律、防治適期、防治方法,希望能給廣大的馬鈴薯種植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
竹山縣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區(qū)腹地,森林覆蓋面積達60%,降雨量充沛,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廣闊的山區(qū)緩坡地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非常適合馬鈴薯種植。當地居民有喜食和種植馬鈴薯的傳統(tǒng)習慣,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萬hm2,90%的品種為費烏瑞它,該品種致命的弱點就是易感晚疫病。近年來馬鈴薯晚疫病成為阻礙馬鈴薯發(fā)展的“攔路虎”。筆者長期在生產一線指導馬鈴薯生產,積累了一些防治經驗?,F將竹山縣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希望能為馬鈴薯種植戶提供參考。
1 病害癥狀
最初在葉尖或葉緣出現水浸狀小斑點,病斑擴大后成為圓形或半圓形大病斑,暗綠色至污綠色,周邊有淺綠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呈褐色,病斑外緣產生一圈白霉,病葉背面白霉更加明顯。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質脆易裂不見白霉,且擴展速度減慢。莖部或葉柄感病呈褐色條斑,病斑在莖部和葉柄擴大后葉片萎蔫下垂,最后整個植株濕腐,變成黑色。全田一片枯焦,散發(fā)出腐敗氣味。
2 病原物
病原物為致病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3 發(fā)生規(guī)律
竹山縣海拔800 m以下馬鈴薯種植區(qū)域4月中旬開始發(fā)病,最早在4月12日,5月下旬發(fā)病結束,一般發(fā)病期為40天,5月中旬植株開花期是發(fā)病高峰期。海拔800 m以上發(fā)病期推遲10~15天,主要是因為高海拔地區(qū)溫度低,不適合病菌致病。
4 防治方法
4.1 品種選擇
選用費烏瑞它脫毒種薯,增加其抗病能力。
4.2 栽培防治
①起播種溝播種 打窩播種的缺點是窩的深淺不好控制,因此導致播種深淺不一,影響出苗的整齊度,出現大小苗爭肥爭水爭光的現象,加劇弱苗的產生,增加弱苗的感病性。經過試驗,把打窩播種改成起播種溝播種,容易控制播種深淺,因此出苗整齊,不易產生弱苗。
②使用白地膜覆蓋 膜下噴乙草胺封閉除草。覆膜時一定要保證土壤足墑,如果播種時土壤無墑,一定要等到下雨或雪后土壤有墑才能覆膜,否則馬鈴薯因缺水而出苗困難,出苗期推遲,即使有部分苗按時出土,也為弱苗。覆膜及封閉除草可改善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使馬鈴薯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同時也能降低馬鈴薯生長小環(huán)境濕度,隔離土壤病菌,減少病菌浸染幾率。
③采用玉米和馬鈴薯套種模式 玉米和馬鈴薯套種可延緩病情發(fā)展,給防治帶來更多機會。
4.3 化學防治
①種薯藥物殺菌 播種前選擇晴好天氣,用58%甲霜·錳鋅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以常規(guī)噴霧2倍濃度配制好藥液,存入大桶中。然后將種薯放在筐里連同筐一起放進藥液里浸種,種薯浸濕即可,時間不可太長,否則種薯吸水太多易引起爛種。浸種后瀝干藥水,放在曬場中曬干種薯上的藥液即可。如果播種前沒有晴好天氣,可采用藥劑拌種,用58%甲霜·錳鋅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按種薯質量的0.3%的比例拌種,但成本遠高于浸種。
②化學防治適期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速度快,為害嚴重,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提前預防。依據本縣馬鈴薯發(fā)病規(guī)律,應在4月上旬進行化學防治。對于集中連片的地塊必須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
③化學防治方法 在4月上旬可用甲霜·錳鋅+吡唑醚菌酯,霜脲·錳鋅+烯酰嗎啉,雙炔酰菌胺+噁霜·錳鋅,氟菌·霜霉威等噴霧。葉片正反面都要噴到,不留死角。每種藥最多使用2次,每隔7~10天一次,依據竹山縣馬鈴薯發(fā)病規(guī)律共防治4~5次。
參考文獻
[1] 費顯偉,黃宏英.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呂佩珂,李明遠,吳鉅文.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J].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6.
[3] 商鴻生,王鳳葵,蔬菜植保員手冊[J].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