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婧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黃金時期,更是學生價值觀念養(yǎng)成和樹立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擔負著豐富學生認知情感、提升學生道德判斷的重要作用,一定要重視語文的德育價值,構建和諧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yǎng),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接受事物的速度最快,對他們的影響也最為深遠。語文是伴隨學生一生成長的人文性學科,看書、識字、讀文、做人,濃縮千年的中華文明會引導著孩子們從內而外地逐步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語文教學一定要深入淺出,細致入微。
一、時代的發(fā)展呼喚語文教學的立體化
時代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人與人之間親密的交往卻不復存在,金錢易得,真情難再。打架斗毆,暴力新聞頻發(fā);經濟詐騙,情感糾葛,道德信任缺失;青少年缺乏情懷人文意識已是不爭的事實。語文學科在德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蘊含的教育思想種類多,涉及內容廣泛,能使學生從各方面得到良好教育。
語文課堂不是學生分數(shù)高低的較量場,而應該是師生直接情感交流、心靈碰撞的靈魂課堂,語文教學需要更加人性化、立體化,語文教學的完整性呼吁語文教師應該首先從愛國、理性、健康、文明的角度入手,把教學與德育緊密結合,通過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德育內容的豐滿來架構更加渾然一體的語文新課堂。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積極策略
1.深入淺出——德育教學不能過硬
小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比較簡單,很多時候他們喜歡老師以更加簡單明了的方式來教學,而不喜歡跟我們藏貓貓。教學過程我們習慣了根據教參,按部就班,但是關于德育教參上沒有那么多可以參考的,課堂就是我們訓練的主要場地。學習《飲湖上初晴后幽》字詞語句解讀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西湖的山光、水色,學生受到圖片和視頻的影響,自然就會眼神明亮,熱愛美景。而不需要我們最后總結的時候生硬地問他們西湖非常好,同學們喜不喜歡,我們應該熱愛大自然。這樣生硬的銜接,學生接受得效果不好,而且不能給他們強烈的心靈震撼,學生的記憶也不夠深刻。
2.文以載道——語文本身就很美
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語文的關鍵詞并加以放大,讓學生們體味語文本身的美。《美麗的南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能夠用寥寥數(shù)字,在不抒情的基礎上簡單敘述,卻帶給我們無限的喜悅,這就是語文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文字飽滿的情感之后,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展示彩色地圖、斑斕的畫面,讓學生清楚地感知南沙群島的視覺美。接著通過“難以計數(shù)”“極為豐富”“用之不竭”等詞匯帶領學生到南沙這個“迷人的世界”去假想旅游,讓學生身臨其境。
3.以情動人——情感共鳴是最好的交流
語文是最能夠創(chuàng)造畫面的藝術,講故事、聽書、看節(jié)目、寫文章,幾乎所有的文字表達都能夠把對象帶入一個美好的情景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跟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之中感受、領悟、釋放、感恩,加深他們的認知。母愛是與小學生展開交流的第一工具,即使媽媽不夠漂亮,不夠勇敢,不夠完美,但是對媽媽的愛卻不會少一份。教《小烏鴉愛媽媽》這一課時,幾乎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自然就能感悟“懂事”“可愛”等字眼的意義,小烏鴉“飛來飛去找蟲子”的勞累在他們眼里就是真情,讓他們講一講自己跟媽媽的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滔滔不絕。
4.以小見大——小學生們都是小衛(wèi)士
好的文章并不一定包含多少大道理,但是他們絕對可以做到以小見大,讓讀者明白更為深刻的引申意義?!兑黄利惖娜~子》用溫情的文字娓娓道來一片樹葉的故事,可是讀完之后我們明明看到了一個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巨大明星在前方為我們指引美好的生活;《虎門銷煙》為我們講述了那個遙遠的故事,林則徐離我們太過遙遠,但是愛國卻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遠離毒品,拒絕傷害也是每天我們都需要驚醒的案例。不是因為這個故事多么美麗,也不單因為這件事情多么久遠,有些道理我們時刻需要謹記,道德是一點一點的自律,而不是說非得讓我們去經歷之后才能成長,銘記心中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5.多元滲透——德育工作的開展法寶
葉圣陶老師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學好語文,就要學好做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師把德育工作銘記心間,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拓展,根據教學的內容還可以運用圖畫、影像、幻燈片、音樂、語言描述等方法渲染氣氛,使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主觀情感產生反應,主動構建學習環(huán)境德育滲透可以簡單而全面。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再正確、主動地學習、使用語言文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帶給學生一個多彩的世界。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用文字、情感、責任等細微語引導學生感受和品讀,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發(fā)掘其中的德育內涵,深刻語文的思想底蘊,做到寓德育于知識教學之中,使二者融為一體,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鐘登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J].課外語文(下), 2017(3):196.
[2]洪珊珊.以德育人,提高教學實效: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理導航,2017(9):32.
[3]燕瑞霞.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師,2017(3):11.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