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胡安·古婁斯·比拉,路易斯·布拉博·法雷
ETSAB與ETSAV
——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雙子建筑學院的空間演變及特質淺析
王勤,胡安·古婁斯·比拉,路易斯·布拉博·法雷
本文概要闡述了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開辦巴塞羅那建筑學院ETSAB和巴耶斯建筑學院ETSAV雙子建筑學院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成因,并重點分析了兩座建筑學院持續(xù)演變的空間環(huán)境承上啟下,輔助教學體系進步,引導國際建筑教學走向,以及深刻影響學生內在成長軌跡的特質,籍以啟發(fā)我國在規(guī)劃、設計建筑教育空間環(huán)境方面的變革。
實踐性建筑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力環(huán)境心理學原理、自由式教學空間、試驗性研究空間
歐陸之外,人們對于西班牙現(xiàn)代建筑的認識大多局限于安東尼奧·高迪(Antoni Gaudí, 1852-1926)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作品上。而只有當?shù)赜蛐越ㄖ嵺`在各種政治、經濟、能源、社會文化危機此起彼伏的當代社會中凸顯其表里如一的社會責任感和堅毅而旺盛的生命力的時候,西班牙城市與建筑現(xiàn)代化的方式與成就才重新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同時,締造這些成就的西班牙現(xiàn)、當代建筑師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中一些杰出的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建筑師,如恩里克·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s)1),RCR2)等,更是常常因其作品的獨特性而被譽為建筑天才。而事實上,他們建筑造詣的增長、成熟都離不開求學、執(zhí)教于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巴塞羅那建筑學院ETSAB3)和巴耶斯建筑學院ETSAV4)——這兩座兄弟建筑學院所獲得的經歷與體驗。
一座大學設有兩個建筑學院的情況并不多見,因而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歷史成因和意想不到的成果。其中,ETSAB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875年成立的巴塞羅那建筑學校,是當時全西班牙繼馬德里建筑學校之后的第二座建筑職業(yè)學校。1970年代,即在西班牙長達30多年的佛朗哥獨裁政治末期(1939-1976),巴塞羅那發(fā)起了最重大的一次大學院校重組。ETSAB于1971年正式并入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ETSAV則是1973年從ETSAB分離出來的新校。借此機會,包括“R小組”5)成員在內的一批激進加泰羅尼亞建筑師徹底取代了一批長期占據(jù)教職的因循守舊的民族黨學究,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西班牙現(xiàn)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自此,培養(yǎng)獨立的、具有批判性的建筑思想和扎實的建筑技術功底也在ETSAB和ETSAV中成為同等重要的教學目的。
這一極為重要的歷史性的人事變革也深刻地影響到了兩組學院建筑空間的拓展與塑造。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兩座建筑學院并沒有因為同源而同質,而是承上啟下地去發(fā)展各自的特色與優(yōu)勢。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風格樣貌迥異的兩座建筑學院,更能從它們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和功能組合中發(fā)現(xiàn)其對不同建筑教學與實踐方式的探索、革新。這其中亦包涵著很多針對如何處理建筑普適性與地域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高效率地整合建筑的社會性、技術性與藝術性這一系列國際性建筑議題的大膽試驗。
首先,和英、美及中國大學普遍的封閉式校園模式不同,歐洲的現(xiàn)代化大學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層面上都是沒有圍墻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所有市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共享資源的知識園區(qū)。歷來處于教育與藝術前沿的巴塞羅那更是將這一理念發(fā)展為不同大學的學院之間也都可以混合穿插于開放街區(qū)中的格局。1961年,巴塞羅那建筑學院為了滿足擴招需要首批遷入了位于對角線大街西端的的大學區(qū)新址,毗鄰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和巴塞羅那大學藝術學院。加之受到周邊道路的界定,1970年代末,當學院需要再次擴建的時候已經沒有可向周邊延展的用地,這也是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當時決定分流學生,創(chuàng)立ETSAV的原因之一。不過,ETSAV直到1991年才遷入具有更多發(fā)展空間的、位于巴塞羅那北郊圣古加特·德·巴耶斯(Sant Cugat de Vallés)小鎮(zhèn)上的園區(qū)。
兩座建筑學院從初建到如今都已經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改擴建,這既是一個對教學規(guī)模擴大和教學方式改革的適應過程,也是師生可以緊扣各個時代政治、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變化和現(xiàn)實需要,直接參與和觀察建筑實踐的有效途徑。因而如今,當我們置身其中時,就猶如正在閱讀一部活的西班牙現(xiàn)代建筑編年史。
1 塞格拉樓沿街外觀(圖片來源:Joan Curós)
2 高德克與圖書館擴建部分鳥瞰(圖片來源:Joan Curós)
3 圖書館外觀(圖片來源: http://etsab.upc.edu)
ETSAB園區(qū)主要由3組不同時期的、視覺差異清晰、而在空間上又彼此流動融合的建筑組成。其中,最早建成的塞格拉樓(1957-1962)由何塞·瑪利亞·塞格拉(Josep Maria Segarra,1894-1961)、尤塞比·博納(Eusebi Bona,1890-1972)和柏拉俞·馬丁內茲(Pelayo Martínez,1898-1978)3位老一輩加泰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聯(lián)合設計,至今仍作為主要的辦公和專業(yè)教學區(qū)(圖1)。第二期由何塞安東尼奧·高戴克(José Antonio Coderch,1913-1984)主持設計的改擴建部分(1978-1985)為建筑學院增加了6000m2的公共功能空間,包括與主門廳相連的多功能活動展廳、理論教室、大會堂、餐廳、聯(lián)合自習空間、以及模型室、3D打印室、復印室等輔助服務空間,并且將全部屋頂開辟為室外活動露臺(圖2)。第三期則是由前任院長詹姆·圣馬丁(Jaume Santmartí,1941-)主持設計的圖書館(2009-2010,圖3)。
從對角線大街望去,塞格拉樓十分醒目,包括1968年學生反對佛朗哥獨裁運動中從頂樓潑下的一道紅色漆痕被刻意保留了下來,成為獨特的歷史見證(圖1)。主樓9層,裙樓兩層,由一個雙跑樓梯和3部電梯構成豎向交通,可以滿足300名師生同時上下,這反映了當時城市現(xiàn)代建筑正在向縱向發(fā)展的苗頭。建筑采用了典型的現(xiàn)代主義結構與形式構成方法,不僅爭取到了最充足的自然采光和最高的空間使用效率,其空間分隔的靈活性也使之后的功能調整相對容易。不過,最有趣的嘗試還是塞格拉將各系學生的專業(yè)教室和教師的辦公室平行布置在了走廊的兩側,于有形與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師生活動的交集(圖6)。
4 ESTAB地下一層平面
5 ESTAB首層平面
高戴克的橫向發(fā)展概念突出了室內空間的開放性和多功能性(圖4、5)。而流暢銜接不同標高的樓層、屋面、內院、以及城市地面之間的,四通八達的步行交通流線既便利,又不失在或停留或游弋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的空間趣味(圖7-9)。而這種感受自由的、沒有壓力的空間對于激發(fā)建筑學院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以及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尤為重要。屋頂活動露臺的設計有效彌補了由于用地局促而帶來的室外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在細節(jié)中,高戴克的設計從視線、移動、停留各種角度梳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為了給教室引入漫射光而彎曲的墻面,以及特意選用的本地傳統(tǒng)陶磚貼片的溫潤色彩和豎向排布的構造方式上,都在與塞格拉樓發(fā)生著立場清晰而又相當友好的對話,從而獲得了一種國際現(xiàn)代主義與加泰羅尼亞傳統(tǒng)在同一建筑上和解的隱喻效果(圖10、11)。
高戴克的建筑改擴建方式在哲學層面上與東方的中庸之道極為相似,手法上卻是嶄新的,完全不同于其他牽強附會的后現(xiàn)代主義取材與構建手法。透過這一項目,一向行事低調的高戴克在加泰羅尼亞、甚至整個西班牙建筑教育界樹立起了現(xiàn)代建筑功能主義與田園詩般的意向相結合的風向標,贏得了無論是激進還是溫和派建筑師同行的認同,對之后新生代建筑師們的成長更是影響深遠。
6 ESTAB二層平面(4-6 圖片來源:http://etsab.upc.edu)
7 內部交通流線空間(圖片來源:Joan Curós)
8 共享學生工作室(圖片來源:Joan Curós)
9 擴大門廳空間功能轉換:密斯建筑獎參賽作品展(圖片來源:http://miesbcn.com)
10 外部景觀及活動空間(圖片來源:Felipe Ugalde,http://www.arxiusarquitectura.cat)
11 外部景觀及活動空間(圖片來源:Felipe Ugalde,http://www.arxiusarquitectura.cat)
12 ETSAV園區(qū)建筑全景(圖片來源:Joan Curós)
13 ETSAV地面層及主教學樓平面(圖片來源:ETSAV檔案,王勤改繪)
14 納達爾主教學樓鳥瞰(圖片來源:http://etsav.upc.edu)
15 雙向主入口空間(圖片來源:Joan Curós )
16 雙向主入口空間(圖片來源:Joan Curós )
17 主要公共設施空間:圖書館、24小時開放模型室、餐廳咖啡廳(圖片來源:Joan Curós )
圣馬丁設計的圖書館至今在師生中仍充滿爭議。盡管建筑本身不乏周詳?shù)目紤],比如圖書館南向的可以直接看到建筑構造搭建試驗場的落地玻璃窗,首層樓面退后而形成的、為地下層提供自然采光、通風的吹拔,以及與高德克露臺相通的屋頂平臺等等。但是對于此時已走在國際建筑發(fā)展前沿的ETSAB師生來說,一個純粹而孤立于場地關系之外的方盒子絕非最佳方案。
相比ETSAB,ETSAV園區(qū)用地更大,周邊開闊,有著輕松宜人的自然環(huán)境,因而進入ETSAV園區(qū)時的感覺猶如身在自然鄉(xiāng)野間的營地,亦或永不停轉的建筑試驗場(圖12)。從1980年代末至今20多年的建設期中,ETSAV園區(qū)經過了4期建設,就已經形成了更完整的服務于師生教學、研討、實踐、生活、娛樂、休閑、社交等功能需求的空間序列(圖13)。
園區(qū)建設首期是由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加泰建筑師路易斯·納達爾(Lluís Nadal,1929-)主持設計的主教學樓(1991,圖14)。納達爾同樣果斷選擇了橫向發(fā)展方向,而且將諸如開放式教學空間,以及室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與自由流動等一系列建筑概念表現(xiàn)的更為簡潔、徹底。他也并沒有簡單粗暴地將有坡度的用地鏟平,而是借勢劃分出了相互平行錯層的二層開放式教學區(qū)和三層辦公區(qū),中間以雙向主入口門廳(圖15、16),以及中庭、無障礙坡道連接。
學院的和圖書館、會堂、餐吧、模型室、復印室等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設置在地面層,同時也是學院內部與外界發(fā)生各種交互活動的媒介空間(圖17-19)。ETSAV的必修專業(yè)設計課并不以年級或班級劃分,而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報名,上課的形式也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宣講,而是鼓勵師生間的討論,因而大部分的教室都是相互穿通的車間形態(tài),不設固定的講臺位置;沒有課程安排的時候也作為學生的自習室或手工作業(yè)室(圖20)。而師生頻繁穿行的交通空間同時也作為展覽空間(圖21)。
園區(qū)的第二期的CRITT研究與技術轉讓中心(2006)已經是在西班牙公共項目必須通過公開競賽擇優(yōu)委托的大背景下,由阿利坎特建筑師哈維爾·加西亞(Javier García Solera,1958-)勝出并完成設計的。這里集中著從事不同建筑專題研究的工作室,是學院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產品與實踐的實體平臺。而這座仿佛懸浮在地面上的簡約建筑強化了尊重自然地貌的信息和共享工作空間的自由平面概念,同時毗鄰學院餐吧的露臺,本身實墻面一側還設置了攀巖健身娛樂設施,與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需要十分契合(圖22)。
第三期是2010-2011年由課題組負責人達尼·卡拉塔尤 (Dani Calatayud) 與高科·克拉萊特(Coque Claret)指導設計的PAuS可持續(xù)建筑研究中心(圖23、24)和托斯滕·馬賽克(Torsten Massech)主持的低成本自給能源預制裝配式住宅實驗室Low 36)(圖25-27),二者都是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們自行搭建而成的。除了用于研究中心所自身承擔的長期現(xiàn)場試驗、監(jiān)測和教學任務之外,學院中任何課內或自發(fā)的有關可持續(xù)建筑課題研究的小組都可以申請這兩處的培訓和工作空間。
第四期學生公寓(2012)由H Arquitectes與Data AE通過聯(lián)合競賽中標并完成設計,含57套公寓,單人間或雙人間可根據(jù)需要隨時變換家具配置。項目采用了工業(yè)化預制裝配式建造體系,造價低廉,且通過豎向綠化遮陽、墻體隔熱、自然通風等技術措施使能耗低于國家節(jié)能標準70%。簡潔的兩層內院式布局不僅營造出了一個更加安靜、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更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了輕松、愉悅的社交間(圖28-31)。
從這4期園區(qū)建筑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ETSAV加強科研與實踐性訓練的教學方向十分清晰,而且更注重以實物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可持續(xù)建筑發(fā)展原則,即:(a)盡量不改變現(xiàn)有的自然地平地貌,最大限度地減少土方工程量;(b)盡量采用可現(xiàn)場快速搭建的工業(yè)化預制裝配體系;(c)盡量采用低成本、循環(huán)再生的環(huán)保建筑材料;(d)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被動式節(jié)能措施和低能耗機電系統(tǒng)等綜合手段來實現(xiàn)舒適的物理環(huán)境;(e)最大限度地共享配套設施與資源。這些原則在當下雖然聽起來已并不新鮮,但是一旦同時做到,園區(qū)建筑空間擴展的意義便已經不僅在于以更經濟、更環(huán)保的方式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而是能讓學生們通過參與或觀察這些有挑戰(zhàn)性和前瞻性的科研與實踐過程來切實理解和掌握其間包涵的設計原則和適用手段,培養(yǎng)學生們在因地制宜、物盡其用的基礎上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的動手、動腦能力。
顯然,ETSAB和ETSAV這兩座學院建筑的設計初衷與演變都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完美而永恒的建筑典范,也不是某一位建筑師的紀念碑,而是作為檢測時代脈搏的計量器和師生解決城市與建筑問題的試驗場。這使它們成為可以通過感官與身體體驗來參透,并且仍在不斷被充實、更新的教科書。而這樣的立體教科書并不會武斷地就某一個問題給出定式,而是在潛移默化地啟發(fā)和培養(yǎng)著自由而又具有包容性的建筑思維習慣,這也便是我們在那些西班牙新生代建筑師的作品中能夠普遍感受到的創(chuàng)造性與異質性的由來。
一座具有生命力、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建筑學院應該是什么樣子?無論ETSAB還是ETSAV當然都不是唯一的答案。但是在他們的建設實踐的啟示下,我們至少可以相信建筑空間有著可以映射城市與建筑發(fā)展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可以引導和塑造新一代建筑師的巨大潛力,而我們絕不應浪費每一次釋放這種潛力的機會。□
18 主要公共設施空間:圖書館、24小時開放模型室、餐廳咖啡廳(圖片來源:Joan Curós )
19 主要公共設施空間:圖書館、24小時開放模型室、餐廳咖啡廳(圖片來源:Joan Curós )
20 開放式教學空間(圖片來源:https://marq.etsav.masters.upc.edu/ca/blog)
21 室內交通流線兼展覽空間(圖片來源:http://carlesenrich.com)
22 CRITT研究與技術轉讓中心建筑外觀及開放式工作空間(圖片來源:王勤)
23 PAuS可持續(xù)建筑研究中心外觀及室內外空間利用(圖片來源:Joan Curós)
24 PAuS可持續(xù)建筑研究中心外觀及室內外空間利用(圖片來源:Joan Curós)
注釋/Notes
1)恩里克·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 1955-2000),加泰羅尼亞結構主義先鋒建筑師,畢業(yè)并執(zhí)教于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ETSAB建筑學院。
2)2017年普利策建筑獎得主,3位主創(chuàng)建筑師是拉斐爾·阿蘭達(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 Pigem),拉蒙·比拉爾塔(Ramon Vilalta),均畢業(yè)于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ETSAV建筑學院。
3)ETSAB,全稱L'Escola Tècnica Superior d'Arquitectura de Barcelona,即巴塞羅那高等建筑技術學校。
4)ETSAV, 全程Escola Tècnica Superior d'Arquitectura del Vallès,即巴耶斯高等建筑技術學校。
5)Grup R(1951-1961),主要成員包括Josep Maria Sostres, Joaquim Gili, Manuel Valls, Oriol Bohigas, Josep Martorell, Manuel Ribas等。他們是當時直接應對以巴塞羅那為中心的工業(yè)化大生產所帶來的城市移民潮的建筑實踐主力軍,致力于以現(xiàn)代建筑的功能性、經濟性和技術性來解決外來工人家庭的實際居住和公共服務、衛(wèi)生問題,從而在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徹底終結了西班牙佛朗哥政府所推崇的好大喜功的新古典紀念性建筑時代。
6)Living Lab-Low 3是ETSAV獲得2010年度國際大學生太陽能住宅大賽(巴黎站)一等獎的參賽作品復建,是用于長期低能耗住宅的檢測與試驗的研究空間,主要指導教師為托爾斯滕·馬塞奇(Torsten Massech),先后有100多名學生、50多名學院員工參與設計與搭建。
25 低能耗住宅實驗室Low 3外觀及室內空間利用(圖片來源:http://www.low3.upc.edu)
26 低能耗住宅實驗室Low 3外觀及室內空間利用(圖片來源:http://www.low3.upc.edu)
27 低能耗住宅實驗室Low 3外觀及室內空間利用(圖片來源:http://www.low3.upc.edu)
28 居住單位室內空間
29 工業(yè)化預制裝配技術應用
30 建筑外觀及室外活動空間
31 鋼網豎向綠化遮陽及安保層(28-31圖片來源:Adrià Goula,H Arquitectes)
/References
[1] Exposició commemorativa del centenari de l'Escola d'Arquitectura de Barcelona 1875-76/1975-76.Barcelona: ETSAB, 1977.
[2] Pati Nu?ez, Recordando a Coderch: incluye proyecto inédito La Herencia. Barcelona: Librooks, 2016.
[3] ETSAB與ETSAV, UPC實體及網絡平臺校園建設檔案.
ETSAB and ETSAV, Brief Analysis on Spatia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ther Architectural Schools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WANG Qin, Joan Curós Vilà, Lluís Bravo Farré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ausa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TSAB and ETSAV, the brother architecture schools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Spain), and analyzes the distinctiv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nstantly evolving campuses, which have evidently support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ir teaching systems, led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endency, and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students' intrinsic growth trajectory, hence to inspire the innovations in aspect of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experienti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model, relaxation & creativity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ree-style teaching and study spac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pace
王勤,情感建筑研究與設計工作室胡安·古婁斯·比拉,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ETSAV建筑學院路易斯·布拉博·法雷,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ETSAV建筑學院
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