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鳳鳴
饞人的蘇幫菜地名
◎ 鄭鳳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最近我在從事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蘇州不但環(huán)境優(yōu)美,連地名都是美食,隨便羅列一些蘇州地名,就是一桌很好的蘇幫菜。有葷、有素、有菜、有湯、有點心。蘇幫菜具有“精、細(xì)、雅、潔”的特點,蘇州地名靜謐、安逸、文氣、潔凈。
在蘇州,買菜有買菜的地名,而且真能買到配備蘇幫菜的菜市場。
南出壩上巷,北至潘儒巷的徐菜園弄、有徐家大菜園。白塔東路北側(cè)的張菜園弄,有張家大菜園。
南出石路,北出上塘街有條小菜場路,此地原來就是蘇州最大的馬路菜場。民國二十一年(1932),形成的上塘街馬路菜場,到20世紀(jì)80年代,從渡僧橋到普安橋段的上塘街,形成了規(guī)模很大的蔬菜、肉類、水產(chǎn)、禽蛋、豆制品等農(nóng)貿(mào)集市,非常熱鬧。同時,在民國年間,上塘街還陸續(xù)開出吳馨記茶莊、恒泰興南號醬園、晉豐潤米店、天昌油坊、寶泰衣莊等,買菜帶點油鹽醬醋、買點米面糧食,或者做身衣裳,一早在這里喝個早茶都很方便。
烹飪蘇幫菜少不了用油,蘇州人最喜歡的是菜籽油。菜籽油色澤金黃、香氣十足,味甘性溫。南接友誼村,北接葑門朝天橋的菜籽場,原來是個大廣場,就是因為農(nóng)民在這里晾曬菜籽得名。
豬行河頭
牛車弄位于干將西路南側(cè),南起大石頭巷,北至干將西路。牛車當(dāng)為油車之誤。油車是榨油的器具,說明這里有油坊。牛車弄長130米,寬1.5—2.5米,彈石路面,現(xiàn)為長方形磚狀水泥道板路面。
萬宴食材源,百味鹽為先,鹽被稱為百味之王。蘇州有條鹽倉巷,位于十梓街西端北側(cè),長約100米,寬不到5米,1984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考《平江圖》,宋時有鹽倉在此。鹽船巷位于長洲路,明盧熊《蘇州府志》有載,雖然現(xiàn)已不存,但也因為這里是鹽船停泊的地方,所以曾名鹽船巷。
醬油是蘇幫菜的調(diào)味品,色澤紅褐、滋味鮮美,有獨特的醬香。東通東升里,西接肖家巷有條醬油弄,醬油弄是因為弄內(nèi)原有很多醬油作坊。以醬油命名的還有南起婁門路,折西至糖坊灣的醬油里,可見蘇州人燒蘇幫菜是不缺醬油的。
蘇幫菜的特點是甜、嫩、糯、脆、鮮,這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蘇幫菜少不了糖。婁門橋東堍北側(cè),南起婁門橋,北至官瀆,有個地名叫做糖坊灣。因為有糖坊,故名。
蘇幫菜中有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糖醋粒肉、糖醋素排、糖醋鱖魚等等。北宋時蘇州就筑有醋庫,并且留下了地名醋庫巷。醋庫巷東出鳳凰街,西出平橋直街,舊時為官宦紳衿聚居區(qū)。《吳郡志》卷六:“狀元坊,醋庫巷,黃魁所居?!秉S魁乃明朝建文年間禮部侍郎。醋庫巷至今猶在,長500米,寬4米,20世紀(jì)80年代改彈石路面為彩色菱形水泥道板路面。
俗話說“無肉不成宴”,豬肉是蘇幫菜的主角。蘇州閶門外的豬行河頭,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是蘇州生豬批發(fā)貿(mào)易集散地。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就能聽到山塘河邊豬啰啰的叫聲、搖船的槳聲,一片鬧猛。豬行河頭那時的路面大都是石板,石板路被豬糞、豬血弄臟了,用山塘河里的水吊上來一沖,干干凈凈。
豬行河頭歷史上共有大小豬行30多家。如萬昌、聯(lián)益、三友、源茂、森大、儀泰、大公、正大、徐廣盛等豬行。其中的三友豬行規(guī)模最大。五十年代初,整個豬行河頭的門面,還有一半以上是豬行。運到這里的生豬主要來自蘇北泰興、鹽城一帶。還有是來自蘇南及原吳縣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豬。蘇南的豬比蘇北豬小,特別是太湖黑毛豬,皮白肉細(xì)口感好。
豬行河頭最熱鬧的時間段是早上,豬運到豬行河頭后,要先上岸入欄。一百多斤的活豬,活蹦亂跳,要上岸不容易,一般由岸上的人抓豬耳朵,并且用繩索套牢豬頭拉,船上人推豬屁股,才能制服。
腌篤鮮是蘇幫菜中的時令名菜,除了采用新鮮豬肉、春筍外,還需要咸肉搭配。山塘橋南堍有個腌豬河頭,沿河折北通北浩弄,解放前這里是咸肉的集散地,咸肉行多,價格便宜,很受人歡迎,所以春天蘇州人跑腌豬河頭是比較多的。
除了豬肉,蘇幫菜也會用上一些牛肉、羊肉,只是不多罷了。西至東角墻,東至河沿街有條小弄名牛衙場。牛衙場是耕牛交易的牙行,也是管理耕牛的官府衙門,檢驗耕牛是否可以宰殺,成為牛肉的貨源。潘儒巷東段的牛衙弄,在清代也有耕牛交易的牙行和管理耕牛的官府衙門,現(xiàn)在已經(jīng)合并到了潘儒巷。
蘇州東山藏書羊肉皮薄、肉細(xì)、味美、香濃,酥而不爛,鮮而不膩,不但是蘇幫菜的上品,而且是冬令進(jìn)補的佳品。蘇州養(yǎng)育巷在明代王鏊的《姑蘇志》、同治《蘇州府志》、民國《吳縣志》中都注為“俗名羊肉巷”,原因是巷內(nèi)曾經(jīng)是羊肉店的集中地。
蘇幫菜少不了魚。蘇州水鄉(xiāng)一年四季的魚源源不斷,塘鯉魚、鱖魚、鰣魚、白魚、鳊魚、鯽魚、花鰱、白鰱、青魚、草魚、銀魚……大魚池頭在清塘新村北面,原本就是養(yǎng)魚的地方。小魚池頭東接后倪家場、西接思古弄,原來也是養(yǎng)魚的地方。
鲇(鯰)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鲇(鯰)魚又稱胡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此魚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肉質(zhì)細(xì)嫩、美味濃郁、刺少、開胃、易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鲇魚墩文化公園 鄭鳳鳴/攝
地處閶門吊橋西堍的石路文化公園,原名“鲇魚墩”。鲇魚墩地處閶門城外的護(hù)城河邊,河水滔滔,鲇(鯰)魚多多,仲春和仲夏之間尤甚。鲇魚墩文化公園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園內(nèi)除綠化外,還有石路百年史壁畫磚碑文化墻、盛宣懷銅像、塔鐘,刻有曹雪芹“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fēng)流之地”名句山石等。
乘魚橋位于錦帆路北端,跨第二橫河。唐《吳地記》稱:“古者賢士丁法海、琴高,于此地見大鯉魚,長可丈余,有角,有足,鼓兩翼而舞。琴高見其異,遂乘魚騰飛,宛轉(zhuǎn)駕空上升,因立橋名。”
漁民被稱為網(wǎng)師或者漁郎。稱網(wǎng)師的地名有網(wǎng)師園,位于闊家頭巷11號,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園名“漁隱”。至清乾隆年間(約1770年),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wǎng)師園”,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
稱漁郎的地名有漁郎巷。漁郎巷在七家村西側(cè),舊稱漁埂上,今已不存。稱漁郎的地名還有漁郎橋浜,位于齊門路中段東側(cè),古有吳郎在此垂釣,蘇州話“吳”“漁”同音,因此漁郎巷也稱吳郎橋。
黃鱔又名鱔魚?,F(xiàn)在的黃鱔大多是養(yǎng)殖的,但是以前要獲得黃鱔,主要靠像釣魚一樣釣黃鱔。清潔路西側(cè)的小弄邊有個河浜,河里多黃鱔,市民常在此垂釣,每每有獲,這里就稱之為吊鱔弄。
整雞、整鴨、整鵝是蘇幫菜的三個大菜。蘇州有據(jù)可查帶“雞”的地名有20多個。如天平山西南有雞籠山,天池山有雞窠嶺、昆山市花橋鎮(zhèn)有雞鳴塘、吳江區(qū)有烏雞蕩、張家港曾有金雞港等。
“雞”地最有名的莫過于金雞湖了。金雞湖傳說由于金雞落在船上而得名,很久以前,一艘裝滿稻谷的小船在金雞湖上行駛。忽然,一只全身閃光的金雞從天而降。搖櫓的漁夫從未見過如此碩大而耀眼的金雞,頓時驚恐萬狀。金雞跳到稻谷堆上啄食。漁夫不趕不轟,任由金雞食用。良久,金雞展翅飛去。金雞飛離時,煽動翅膀,撒下漫天的白色種子。瞬間,金雞湖邊的泥塘中長出了蘇州特有的雞頭米,可食用、可滋補,人們爭相種植,成為“水八仙”之一。金雞飛臨之湖也就稱之為金雞湖。
鴨蛋橋 鄭鳳鳴/攝
東西跨向的鴨蛋橋,東堍是飯店弄,西堍是鴨蛋橋浜。橋長4米,橋?qū)?.8米,高3.3米。有趣的是它與其它橋梁不同,不是兩面有坡,而是東面橋身與所接壤的飯店弄的路面齊平,只西面有斜坡。原來,鴨蛋橋始建時也是兩面有坡,由于東堍路基幾經(jīng)填高,才出現(xiàn)了這種蘇州古橋風(fēng)貌上的奇觀,成了只有上橋(有斜坡),沒有下橋(無斜坡)的橋梁。這在蘇州眾多小橋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鴨蛋橋建于本世紀(jì)初,單孔方形隧洞橋,隧壁石塊砌就。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啟動了蘇州石路的開發(fā)。鴨蛋橋兩岸開設(shè)了許多茶館、書場、浴室、商店、飯店、旅館,為了方便交通往來,建造了鴨蛋橋。橋下,天天有小船把鴨蛋輸送進(jìn)來,賣給飯店或者小販,做成蘇幫菜肴,或者五香茶葉蛋餉客。于是,橋名鴨蛋橋、橋下的小河名為鴨蛋橋浜。山塘街的鴨蛋頭原稱鴨腳浜,在思古弄以西,傳為高僧生公放生處。
鵝頸灣位于干將東路與鳳凰街相交處的西南角。原巷曲如鵝頸,故名。民國《吳縣志》說這里“俗呼鵝頸灣?!薄短K州城廂圖》《吳縣圖》《蘇州圖》也都標(biāo)作鵝頸灣。鵝頸灣長230米,寬10米,1990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1994年拓寬并改瀝青路面。
蘇幫菜的蔬菜,講究的是新鮮、吃出的是健康。雨夜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韭菜炒百葉、韭菜炒肉絲、韭菜炒蜆肉、韭菜雞蛋都是很好的家常蘇幫菜。
桃花塢單家橋西北的韮菜弄,東起河西巷,西至西大營門,長128.9米,其中東巷口一段約20米的弄堂狹僅0.7米,像極了又狹又長的韭菜,舊時這一帶曾是韮菜地。
豆芽村在火車站北,居民以孵豆芽為業(yè),以前蘇幫菜的豆芽菜品,甚至蘇幫菜的名品豆芽塞肉的豆芽,大多來自這個豆芽村。
居家過日子,或者請客吃飯,不能沒有米。買米可去朱家莊大街的米店弄,米店弄內(nèi)多米店。上飯店吃飯,有飯店弄。小菜場路中段西側(cè),西至鴨蛋橋浜有一條飯店弄;皮市街與火弄之間也有飯店弄。兩條飯店弄都有多家飯店,任意選擇。
米不僅可燒飯,還可以爆成炒米零食。蘇福橋南堍西側(cè)有個炒米浜,東出蘇福公路、南到解放新村、西連韓家沿、北通蘇福橋南堍。聚居者相率在這里以制賣炒米為業(yè),制作的炒米球、炒米糕香甜爽脆,名滿蘇州城。1958年還成立了炒米合作社,1960年解散。
開席前的冷菜是蘇幫菜的序幕,其中的棗子、蓮子、紅菱、鮮藕,幾乎是每席蘇幫菜所必備。棗子做成棗泥糕、蓮子做成蓮子羹、鮮藕做成藕粉圓子、桂花糖藕,都是好吃的小點心。
棗市街是蘇州市區(qū)西南部的一條街巷,在胥江北岸,東起胥門外泰讓橋,西至雙橋。明清時,棗市街有棗子集市,故稱棗市上、棗棧上。街長1531米,寬3米,1987年改造東段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西段仍為彈石路面?,F(xiàn)東段(歸涇橋以東)為瀝青路面,西段(歸涇橋以西)為異形道板路面。
蓮子巷在祥符寺巷北面,是蘇州城區(qū)中部的一條街巷,東起由巷,西至宮巷。蓮目巷位于顏家巷西段南面,東起由巷,西至宮巷,與調(diào)豐巷相直。民國《吳縣志》注:“俗名蓮蓬巷”,現(xiàn)狀長94米,寬3.1米,1988年改建為瀝青路面。蓮花巷是蘇州城區(qū)南部的舊巷名,位于書院巷北側(cè),現(xiàn)已廢。
舊時蘇州府治前(府前街南)一帶,巷名多涉“蓮”字,如東采蓮巷,西采蓮巷,南采蓮巷,北采蓮巷,蓮花池巷(舊時金獅河沿,亦曾名金絲荷堰),因原三多巷一帶,有大型蓮花池。
另有蓮花坊在豬行河頭北面。蓮花池巷在司前街南端東側(cè),其地原有蓮花池,即今之三多巷處。相傳這里有個大蓮花池,為吳王賞蓮花的地方。每逢盛夏,蓮花開放,蓮蓬結(jié)籽,蓮心上市,蘇州人一飽口福。
采蓮涇是條河道,西聯(lián)馬路橋港,東通運河。有橋六座。另有殘橋二座。相傳蘇州建城初,此處均為蓮花池,每逢夏季,吳王宮女來此采蓮,采蓮巷以此得名。
蘇州著名的水八仙,包括茭白、蓮藕、水芹、雞頭米、茨菰、荸薺、莼菜、菱八種水生植物的可食部分,大多在秋天上市。其中的紅菱,以前主要出產(chǎn)于葑門和城內(nèi)的菱塘浜。菱在談家巷西面,因為浜內(nèi)種植紅菱得名。
養(yǎng)育巷
棗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