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柳燕,楊 霞,付 莉,付 品,鄧倫秀
(1.貴州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550005;2.貴州省核桃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
不同濃度印度梨形孢對虎舌紅生長的影響
吳柳燕1,2,楊 霞1,2,付 莉1,2,付 品1,2,鄧倫秀1*
(1.貴州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550005;2.貴州省核桃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
以虎舌紅為試驗試材,探索不同濃度的印度梨形孢對虎舌紅株高、地徑、葉長、葉寬等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表明印度梨形孢對虎舌紅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稀釋10倍的印度梨形孢的促生作用較為明顯。
印度梨形孢;虎舌紅;促生作用
虎舌紅(Ardisiamamillata Hance)又名紅毛氈、寶鼎紅、天仙紅衣、毛涼傘、金絲紅珠等。為紫金???,紫金牛屬多年生矮小灌木,主要分布于我國福建、廣西、廣東、云南、四川、貴州、江西等地[1],其株形緊湊,果、葉色澤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⑸嗉t還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干燥全草為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全草有清熱、活血、生肌等功效,用于外傷出血、肝炎、膽囊炎等癥;葉外敷可拔刺拔針、去瘡毒等[2]。印度梨形孢是從印度沙漠中分離的一種植物內(nèi)生真菌,研究表明它可以定殖于多種作物如白菜、水稻、萵苣等根部,促進植物生長[3-4]。本研究通過不同濃度印度梨形孢對虎舌紅進行處理,觀察其處理對虎舌紅株高、地徑、葉片長寬等生理指標的影響,旨在探索促進虎舌紅生長的新途徑,為虎舌紅的高質(zhì)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于2017年7~8月在貴州省林科院實驗樓后苗圃試驗基地內(nèi)進行。
印度梨形孢原液(西南大學楊應(yīng)斌教授贈送)、印度梨形孢稀釋10倍液、印度梨形孢稀釋50倍液、游標卡尺、卷尺。
選擇2016年3月的虎舌紅播種苗為供試苗木,其外形特征基本相同。
1.4.1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共設(shè)置4個處理,每個處理選取30株幼苗,掛牌編號1-30。每盆施藥50mL,每個處理共需1500mL。試驗共設(shè)4個濃度,分別為0、1、10、50倍。處理①:對照處理,噴施清水;處理②:噴施印度梨形孢原液;處理③:噴施印度梨形孢稀釋10倍液;處理④:噴施印度梨形孢稀釋50倍液。
1.4.2 藥劑配置 印度梨形孢稀釋10倍液(試劑:水=1∶9,配置1500mL液體需150mL原液和1350mL水)、印度梨形孢稀釋50倍液(試劑:水=1∶49,配置1500mL液體需30mL原液和1470mL水)。
1.4.3 數(shù)據(jù)測量 噴藥后1個月內(nèi)對虎舌紅幼苗的葉片數(shù)、最長葉片寬度、最長葉片長度、株高和地徑進行測量。1周測量1次,共4次。
1.4.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結(jié)果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Duncan法。
由表1和表2看出,用印度梨形孢處理過的虎舌紅幼苗在葉片數(shù)上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在最長葉片寬上,10倍液的最長葉片寬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其余組的最長葉片寬與對照組相比不顯著;在最長葉片長上,50倍液的最長葉片長與對照組差異顯著,10倍液、原液的最長葉片長與對照組在后2周差異顯著。
表1 印度梨形孢不同濃度對虎舌紅葉片數(shù)的影響
表2 印度梨形孢不同濃度對虎舌紅最長葉片寬和長的影響
由表3看出,用印度梨形孢處理過的虎舌紅幼苗在株高和地徑上與對照組相比有差異,其中10倍液在株高和地徑上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都最為顯著,50倍液和原液在株高上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逐漸顯著。經(jīng)過印度梨形孢處理后的虎舌紅株高及地徑的生長量明顯大于對照組。
表3 印度梨形孢不同濃度對虎舌紅株高、地徑的影響
印度梨形孢作為一種植物內(nèi)生真菌,最顯著的作用就是促進植物生長、增加產(chǎn)量,它能夠在多種植物上表現(xiàn)出促生作用,如在玉米、水稻、煙草、小麥、大麥、油菜、萵苣等植物上的促生作用就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其促生能力還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環(huán)境下促生作用也會不同[5]。印度梨形孢除了具有促生作用以外,還可以提高誘導作物產(chǎn)生抗性。印度梨形孢的促生作用雖然已經(jīng)在多種植物上得到證實,但該菌還未用于花卉栽培研究,能否對紫金牛的植物具有促生作用,目前還鮮見報道。本試驗中,與對照相比,施加印度梨形孢菌肥對虎舌紅的葉片長、寬、株高及地徑均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經(jīng)過處理后的虎舌紅的株高和地徑增長量明顯大于對照組,印度梨形孢稀釋10倍液促生作用最強,因此,在虎舌紅的栽培中建議使用稀釋10倍的印度梨形孢。該研究雖對虎舌紅的栽培提出了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僅僅記錄了虎舌紅1個月的生長量,對菌劑的最佳使用時期、施用次數(shù)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1]趙亞,劉合剛.紫金牛屬植物研究近況[J].中草藥,1999(03):228-231.
[2]陳介.中國植物志[M].第5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84.
[3]吳金丹,陳乾,劉曉曦,等.印度梨形孢對水稻的促生作用及其機理的初探[J].中國水稻科學,2015,29(02):200-207.
[4]楊亞珍,陳玉子,董社琴,等.印度梨形孢對萵苣增產(chǎn)提質(zhì)效果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5,(01):164-167.
[5]Franken P. The plant strengthening root endophyte Piriformospora indica: potential application and the biology behind[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 2012, 96(6): 1455-1464.
2017-09-27
貴州省科研機構(gòu)服務(wù)企業(yè)行動計劃“貴州鄉(xiāng)土珍稀花卉研發(fā)團隊服務(wù)企業(yè)行動計劃”(黔科合平臺人才[2016]5711);貴州省林科院院長基金“虎舌紅等紫金牛屬珍稀花卉的主要病害鑒定及防治技術(shù)研究”(黔科合平臺人才[2016]5711-YZJJYangX)。
吳柳燕(1990-),女,貴州遵義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研究。E-mail:806445740@qq.com。*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