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賢森是四川成都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師,他的業(yè)余愛好是畫漫畫。何賢森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名字叫何貝塔,7歲了,上小學二年級。
一天晚上,何賢森路過女兒的房間時,看到女兒在抹眼淚哭鼻子。他走進女兒房間,問其緣由,女兒說:“老師給我們全班同學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要求在兩個月內背誦1440個成語,可我怎么努力也背誦不下來?!?/p>
看著女兒痛苦得眼淚汪汪的小模樣,何賢森很是心疼,他決定幫幫女兒。可是怎么幫女兒呢?他突然想到一個電視節(jié)目中的“你做我猜”的游戲,一位嘉賓根據(jù)某個成語做出相應的動作,另一位嘉賓根據(jù)這些動作猜出這些動作所表達的成語。何賢森想:女兒十分喜歡看漫畫,我何不用畫漫畫的方式教女兒學成語呢?
當晚,何賢森拿起黑鋼筆在白紙上創(chuàng)作了“赤縣神州”成語的漫畫——他畫了一個中國地圖,圖上插了一個紅旗。他給女兒解釋說:赤縣神州出自《史記》,是中國的別稱……女兒看過成語漫畫后,覺得又新穎又好玩,一下就記住了這個成語。
自那以后,何賢森下了班就專心致志地為女兒創(chuàng)作“成語漫畫”。比如,在畫“埋頭苦干”成語漫畫時,何賢森畫一個農民“頭埋在土里,手拿著鋤頭,辛苦地干活兒”;在畫“豆蔻年華”成語漫畫時,何賢森畫一個姓“豆”的人用一只大碗扣住了姓“年”和“華”的兩個人……畫面又新穎、又有趣、又好玩,女兒何貝塔被這種學成語模式所吸引,背誦成語的速度突飛猛進,而且記憶深刻,想忘都忘不掉。
何貝塔背誦成語的驚人速度,引起了班主任老師的好奇。在老師的追問之下,何貝塔同學交代了爸爸給她畫“成語漫畫”的事。班主任老師聽后,覺得這個方法很值得推廣,于是她聯(lián)系了何賢森,請他為全班同學畫“成語漫畫”。何賢森欣然答應,他每天根據(jù)班上的學習進度,像備課一樣提前創(chuàng)作好成語漫畫。成語漫畫所帶來的背誦效果是驚人的,學生們只需一個中午的午休時間就能背誦好,而且記得很牢。
簡單、搞笑、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成語漫畫”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何賢森創(chuàng)作的“成語漫畫”宗旨。為了能讓學生們更理解和加深漫畫的印象,他深入到學生們中間詢問意見,然后根據(jù)學生們的意見修改漫畫。比如,成語“班門弄斧”,何賢森原來畫的就是一個門,上面寫了一個班字,意思是魯班的家。但學生們說他們不曉得這個故事,無法理解。何賢森就改了漫畫,畫成一個人正在搬門。這一改,學生們一下就理解了,記住了。最終,全部同學在短短兩個月內把1440個成語全部背誦下來了,平均一天背誦40個成語。
對于用創(chuàng)作漫畫幫助孩子記成語,《咬文嚼字》創(chuàng)始人、名譽主席郝銘鑒給予了肯定:“通過漫畫把成語形象化,更容易讓學生們理解和背誦成語,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式?!比缃?,何賢森正在著手創(chuàng)作唐詩漫畫。他說:“相較于成語,唐詩的意蘊更深。我有信心把‘唐詩漫畫’畫好,畫得更寓教于樂,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p>
素材分析
一個有眼界的人必然會打破常規(guī),從獨特視角把復雜事情簡單化,與時俱進融入創(chuàng)新元素,那么這個人必然也是時代發(fā)展中造福他人的進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