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歷任三代皇帝(1951~1960),歷時10年。一代郭威,柴榮的姑父、義父。郭威無后,死后由柴榮即位。
周世宗人稱“范本級帝王”。柴榮對所用官瓷的要求非??量?,選擇優(yōu)質(zhì)青瓷做貢瓷。顏色為“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民間也有不少研究者拿宋代歐陽修《歸田集》記載的“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來加以佐證。其實史書查證為清康熙年間的高士奇所著。高士奇《歸田集》(十四卷)第一卷《汝窯畫瓢條》所記,收錄《四庫未收書緝》之九緝16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書中出現(xiàn)此句,而非宋歐陽修。足見柴榮帝對宮廷用瓷色釉的選擇是十分考究的。宮廷用瓷一定是定格在“雨過天晴云破處”的天青色。為此,本人觀察了多次“雨過天青云破處”的天青色,分別抓拍了春、夏、秋、冬雨后云破處所顯現(xiàn)的青色,各不相同,但十分美麗。
通過所見顏色對比越窯瓷器顏色,本人認為,在沒有柴窯出土瓷片和史書明確記載的情況下,西安專家學者及柴窯愛好者把五代耀州窯定位柴窯的論證也不確切。西安方面的古陶瓷學者用自己收藏的疑似柴瓷,后引用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有關(guān)柴窯的章節(jié)。近年來出土的五代耀州窯精品,無論是殘片還是整器都讓柴窯的面目更加清晰,讓其歷史終于趨向真實。
西安學者帶著疑似柴窯標本拜訪耿寶昌先生,得到的結(jié)果是與史料記載的柴窯瓷器最貼合。耿老鼓勵道:“揭秘柴窯不但震驚中國,而且震驚世界。他只是在做一件偉大而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還著重考證了《格古要論》“柴窯出北地”“北地郡”的出處與區(qū)別。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和論述都值得商榷。
一、我認為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是權(quán)威,西安方面提供的瓷片及五代耀州窯精品只能疑似柴窯。馬未都先生并沒有確切說是柴窯瓷器,意味著還要作進一步的考證,不確定的因素仍給人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二、我認為耿寶昌是鑒定大師,用詞“最貼合”,意思是耀州窯瓷器與史料記載的柴窯瓷器接近、類似、相似,但絕不意味著可以畫等號。從言語的角度看,耿老給我們研究柴瓷學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這就是大師級人物的語言藝術(shù)。
三、著名鑒定家李彥君先生認為“雨過天青”來自五代后周柴榮的柴窯,最早的“雨過天青”是指五代耀州窯所燒天青色瓷器,后來的“汝學柴周武”汝窯色更穩(wěn)定。個人認為李彥君先生既看重五代耀州窯,又看重河南汝窯。語言的轉(zhuǎn)換性太大,其折中的說法也體現(xiàn)了柴窯和窯址的不確定性。
綜上論述,根據(jù)《格古要論》記載關(guān)于五代柴窯窯址問題,談一點個人觀點。
首先,我們要認可明曹昭《格古要論》的權(quán)威性。根據(jù)史料所載,明代早期的曹昭出生在收藏世家,對明代以前的家珍及世間留傳珍寶有較深的研究和認識,積累了豐富的鑒定經(jīng)驗,著書《格古要論》后經(jīng)多人修正補遺至永樂天順年間。永樂十九年近上官至刑部主事的王佐對《格古要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編輯成書《新增格古要論》。經(jīng)考證,同名為王佐的宮廷仕人有近十人,歷經(jīng)明朝各個時期。但亦有明史記載,永樂二年進士《王植傳》中對刑部主事王佐所論證,由此可證實,永樂年間王佐是《新增格古要論》的修訂者。
王植與王佐同朝為官,《格古要論》成書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王佐在整編該書時重點提到“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而“鄭州”在隋唐時期已使用此名,言語簡練確切并需要更多的描述。據(jù)考,現(xiàn)今的耀州在明代叫“輝州”。曹昭、王佐生活在那個時代,如果“柴窯當真出北地耀州”,一定會在《新增格古要論》中寫成“柴窯出北地輝州”,而不是“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以《格古要論》中“古窯器論”章節(jié)的詳細介紹為證,書中所述的汝窯、官窯……所述窯址地址,與當今發(fā)現(xiàn)的窯址位置一致,由此可見該《格古要論》的含金量和權(quán)威度。所以永樂年間王佐等人根據(jù)曹昭原著進行系統(tǒng)新增補遺時,對柴窯論述此章仍依據(jù)原文述之,盡量不作修改,對柴窯窯址的存在位置做了充分的肯定。
說完“柴窯窯址出河南鄭州”,我們再來論述一下“北地郡”。北地郡轄耀州的時間在三國北魏(公元220~265年),“北地郡”的稱謂僅用了45年。其余1000多年都不屬北地郡管轄,史料記載北地郡廢于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該地名的變更時間與明代《格古要論》成書時間相隔近800年,曹昭不可能引用已廢止的稱謂。常規(guī)性用詞是讓同年代和后人看的,不是讓同年代的人去研究和論證的。所以北地和北地郡是文字上有雷同部分,而意義上毫無關(guān)聯(lián),作為一名研究者決不能張冠李戴,將不成規(guī)的言詞硬套在一起。
不可否認,西安方面對于柴窯的研究和文化推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西安方面多次召開柴窯研討會,走訪著名學者、專家,發(fā)表多篇論文專著,做過多次新聞報道,皆以耀州窯為基準力推該窯為柴窯。但在每一篇文章和每次新聞發(fā)布中都忽略一個問題,即與明曹昭、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中“古窯器論”中“柴窯”章節(jié)的第一句的完整論述:“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我想,我們既然論證柴窯在耀州,首先要提出充分的論據(jù)去推翻“柴窯出北地河南鄭州”這句《新增格古要論》中存在的事實,不然付出的努力也是一個文物界只討論而無任何結(jié)論的時代大命題。
最后還想說上幾點論證自己的觀點:
1.柴榮是河北人,后周建都開封,存在時間較短暫,收復當時已廢的地名北地郡。《華源縣時間再考》中證實,只有北地郡納為自己的領(lǐng)地,充分鞏固后,耀州窯的精美青瓷才可能作為官用瓷使用。關(guān)于柴窯的論述存在問題之多,沒有確切論證和充足的論據(jù)來印證其存在。
2.后周時代河南已能燒出精美的青瓷,如鄭州東大街老城區(qū)改造時出土瓷片由鄭州柴瓷研究會會長田培杰先生提供并證實為北宋早期,本人已過目瓷片,但暫無窯口歸屬。汝州、鞏義、禹州等燒青瓷技術(shù)已非常成熟。聰明勤政的皇帝柴榮會舍近求遠嗎?根據(jù)當時的戰(zhàn)亂和運輸難易情況,柴窯選擇開封附近河南境內(nèi)最為合適,便于使用。
3.《資治通鑒》記載,周世宗英武賢明,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曾詔書:“凡珍華之物,不得入宮。”在限佛運動中又頒銅禁,禁天下銅器,始議立監(jiān)鑄召令,并派義弟趙匡胤去新窯督辦瓷器燒造,應為傳說替代金銀銅器。從此開始了祭祀禮品,裝飾有了以瓷替代金銀銅器的需求,陶瓷史上出現(xiàn)了有仿金銀器工藝與青銅禮器形制,青色為主,胎體薄的諸窯官用瓷器。
4.《格古要論》中“柴窯出北地”,從語言學上講就是一個方位,而非行政區(qū)域,“北地”與“北地郡”不能混為一談。
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做一件轟動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事業(yè),用自己畢生精力在為各自的家宅增光添彩,無論他們成功與否,柴瓷研究是個大命題,后人還要繼續(xù)研究下去,他們無私的奉獻在激勵著我們每一個古陶瓷愛好者,最終的結(jié)果會在不遠的將來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