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chǎn)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同學們,你去過博物館嗎?如果去過的話,都參觀過什么自然、歷史藏品?哪種藏品給你的印象最深刻?下面我們來看看靈璧縣東關小學的同學們參觀安徽博物院的感受吧!
安徽博物院位于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北臨天鵝湖,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展廳15個,建筑造型滄桑厚重,體現(xiàn)了“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筑風格。占地面積約170畝,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遠望整座建筑,它的外墻是類似青銅鼎的卷紋,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很有歷史的滄桑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因博物院外是淺淺的水池,又因整座建筑是規(guī)整的長方體,所以看起來就像是司母戊大鼎漂在水上,又像是外國神話中的“諾亞方舟”,有趣極了。(任秀秀)
遠看安徽博物院很矮小,近看卻莊嚴神圣、高大威武。走進博物院,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個大屏幕,顯示著安徽以前的樣子,還有黃山、迎客松……然后,我們還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文物,有玉龍、水晶耳珰、玉人、石刀……我印象最深的是金邊瑪瑙碗。金邊瑪瑙碗是~個用金子雕刻,價值百萬的碗呢!碗口鑲有一條閃閃發(fā)光的金邊。另外,犀角杯也很珍貴,它是用一個很大的犀牛角做成的,現(xiàn)在很少有。一樓展示的是舊石器時代的安徽,那里展示了和縣人頭骨、玉龍、玉勺、水晶耳珰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玉鷹,它有鷹的外形,尾巴、翅膀和身體部分還有花紋裝飾。很難想象,這樣精美的工藝品竟是幾千年前人類的杰作?。枳蝇帲?/p>
安徽博物院的解說員向我們介紹安徽生產(chǎn)的文房四寶——宣筆、徽墨、宣紙、歙硯。產(chǎn)自我們安徽的宣筆、宣紙、徽墨、歙硯在歷史上曾有過重要影響,我特別自豪!安徽也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鄉(xiāng)。唐代,宣州為全國制筆中心,其中紫毫尖如錐,利如刀,倍受世人推崇;宣紙柔韌細膩,潔白耐久,素有“紙壽千年”的美謄;歙硯石質(zhì)堅潤細密,為四大名硯之一;徽墨“十年幻石,一點如漆”,寫字作畫雋雅大方,裝飾華麗精致。唐末以后,安徽的文房四寶,始終為朝廷的貢品。安徽博物院以得天獨厚的條件,收藏了豐富的文房用具,漢唐以至明清精品薈萃,形成了鮮明的院藏特色。(何艾佳)
安徽博物院新館地上、地下共七層,其中二、三、四、五層為展覽區(qū)。我從東門進入,剛一入館,就看到一幅掛在墻上的巨大銅浮雕,這幅銅浮雕叫“千秋徽韻”,高12.5米,寬16米。不要看這就是一幅畫,其實每一個圖案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比如,右上角的圖案,是出土自凌家灘的“玉鷹”,周圍的花紋,則取材于雙墩文化;銅浮雕上還有大家都認識的黃山和迎客松,左下角還有安徽的徽派建筑,而一些水波則象征著長江和淮河;就連最下面可能被忽視的一串古文字,也是來自子鎮(zhèn)館之寶“鄂君啟金節(jié)”上的金文。整幅銅浮雕表現(xiàn)的是,在守徽大好河山背景下,玉鷹展翅翱翔,將自然與人文、地域和歷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象征安徽在不斷發(fā)展。二層、三層主要是安徽文明吏陳列,包括“吏前”“夏商周”“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四層為徽州古建區(qū);五層為“江誰擷珍”“文房四寶”“新安畫派”展廳。(吳子杰)
安徽博物院的徽州建筑展廳里有著名的八角牌坊——許國牌坊,各式各樣的徽州祠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整體遷入館審的馮仁鏡宅的一個廳堂。那是一座白墻黑瓦酌古居,沒想到在博物館里會有一座古代民居,這真是“樓中樓”。聽講解員說,這座民居并不是仿古建筑,而是從歙縣鴻飛村的馮仁鏡宅搬遷過來的。馮仁鏡宅既有木質(zhì)結構,也有磚石結構。當時的工作人員把老宅拆分成若干小塊,每塊編上序號,運到安徽博物院時按照原來的結構和大小重新組裝起來。當講解員講到廳堂的長壽鐘時,特地告訴大家鐘聲代表終生,是長壽的意思。真是太神奇了!老宅精美絕倫的構造,讓我們這些參觀者領略到了徽派建筑的藝術魅力,也喚醒了人們愛護國家文物的意識。(王倩倩)
安徽博物院八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戰(zhàn)國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現(xiàn)為一級甲等文物,即“國寶”。在楚大鼎的一個獸面蹄形足上面,我看到“安邦”兩個字,“安邦”其實就是“安定國家”的意思。大鼎的口沿上有銘文12字,開頭為“鑄客”二字,因此又叫“鑄客大鼎”。這12字銘文,說明大鼎的用途是祭天、祭祖、占卜、安邦的國家重器。當時,統(tǒng)治者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經(jīng)常要舉行隆重的大典,祭祀天、神和祖先?!蹲髠鳌分姓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戰(zhàn)爭,統(tǒng)治者把祭祀和戰(zhàn)爭看作是國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兩件事。鼎原來是炊器,隨著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鼎的性質(zhì)和作用也發(fā)生了變化,成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代雪潤)
由于我從小研習書法,對古代各種字體很感興趣,所以,安徽博物院一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戰(zhàn)國鄂君啟金節(jié)”?!肮?jié)”是古代水陸交通運輸憑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交通運輸通行證。考古挖掘中,共出土車節(jié)三件(形式和銘文均相同),舟節(jié)兩件(形式和銘文均同)。車節(jié)長29.6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弧寬8.0厘米。舟節(jié)長31厘米,寬7.2厘米,厚0.7厘米,弧寬8.0厘米。車節(jié)為陸路通行證,三件大小相同,可拼成一個大半圓的“竹筒”(五件可拼成一個完整的)。每件計有銘文9行,每行16字,共計150字(重文4字)。舟節(jié)為水路通行證,較車節(jié)稍長,每件計有銘文9行,行18字,共計165字(重文2字,合文1字)。展出的“金節(jié)”用銅鑄成,因形似劈開的竹節(jié),所以叫“節(jié)”。這種“車節(jié)”和“舟節(jié)”,迄今為止僅此一件,因而極為珍貴。(胡錦科)
通過同學們的文字,我們認識了這些珍貴的藏品,它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那些可親可敬的制造者。
如果沒有他們執(zhí)著、鉆研、拼搏、堅韌的精神,就算有再精美的藍圖,也形不成實際的作品這樣的精神在當代就是“工匠精神”,工匠們都對自己的產(chǎn)品追求完美。我們應當去學習古人的這種精神。好好學習,力爭以后創(chuàng)造出更精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