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李叔同聲樂作品《送別》的藝術風格進行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當今社會,年輕的一代由于受到了當代流行音樂的沖擊,對我國的傳統(tǒng),包括與傳統(tǒng)相關的音樂等產(chǎn)生了極大的疏離感,甚至于斷裂成了兩個世界。學習研究近現(xiàn)代歌曲能夠培養(yǎng)讀者對于我們本民族歌劇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提升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李叔同;送別;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7-0080-03
一、引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歌詞,歌曲《送別》也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旋律,但這卻是一首已經(jīng)過了一個世紀的歌曲,《送別》這首歌的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秹粢娂液湍赣H》是首“藝人歌曲”,后經(jīng)過李叔同的改編,成了中國的驪歌中的不二經(jīng)典。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起云涌的中國,這首《送別》曾經(jīng)在華夏大地的中小學校園里流傳開來。為當時在中國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孩子們帶來了一絲心靈的慰藉,歌曲本身也象征著生生不息的力量。相信在以后不斷地深入研究以及實踐研究中,對《送別》這類近現(xiàn)代歌曲的研究將會不斷取得各種成果,最終達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二、李叔同以及作品《送別》簡介
1.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畫家。他早年留學過日本,耳濡目染了大量的國外音樂,后來因為心系故土,又回到了中國從事教育事業(yè),先后在國內各個名校任教,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在我國近代文化史中,李叔同都是一個不可磨滅的人物,是他首先將歐洲的音樂理念引入了中國。作詞作曲方面也是很多當代音樂家的啟蒙,他會把很多西方色彩濃重的歌曲拿來填上由東方色彩蘊含哲理豐富的歌詞,這些歌后來在華夏大地上廣為流傳,這一批作品的歌詞有著古詩詞歌曲的韻腳和韻調,曲調是完全西方的曲調,這是一場藝術的啟蒙,同時也在向當時落后的中國宣告著新時代的來臨。
2.《送別》的創(chuàng)作背景:
《送別》這首歌的旋律曲子美國鄉(xiāng)間民謠《夢見家和母親》。后來,這首歌曲的旋律也曾經(jīng)被日本人所填詞,在日本傳唱,而變成了一首地地道道的日本歌曲,再后來《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曲的旋律也被我國的著名教育家沈心工所使用,并在中國的歌曲中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后來李叔同以其獨到的音樂內涵創(chuàng)作出了《送別》這首歌,這才讓這一段優(yōu)美的旋律流傳在華夏大地之上,從而也在中國傳唱開來。
直至現(xiàn)在,每個學聲樂的初學者都會唱到這首歌曲,并且將其作為練聲的歌曲,雖然李叔同的聲樂作品《送別》使用的曲調是西方的曲調,但是歌曲本身卻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送別》這首歌在音樂結構中也同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藝術意義讓后世來挖掘。
李叔同的創(chuàng)作也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我中華民族的音樂內涵,讓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體會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魅力,作品本身也更加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佳作?!端蛣e》這首歌的情感層面要更廣泛也更加深刻,從對自然哲理的領悟到閑看天邊云卷云舒的釋然,都可以讓整首歌曲的藝術表現(xiàn)力更加悠然,這也正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這和平時的閱讀與對古詩詞中表達情感的領悟有關,此類歌曲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是要寓情于景,這根據(jù)歌曲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解,總之,作者李叔同能夠為如此多的曲創(chuàng)作富有華夏特色的詩詞,足見李叔同的文學底蘊是很深厚的。
三、藝術歌曲《送別》的創(chuàng)作特點
李叔同所做的這首《送別》歌詞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
作為一個第三人稱去敘述好友將要遠行,而作為至交好友的二人從此將各奔東西,于是送了好遠來到了長亭外,長亭在古時候通常是一個棧道,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時使用的,長亭也就暗喻了兩人要分別,古道邊又是蒼茫的寂寞,芳草一望無際,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為送別打下烙印。
第一部分李叔同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讓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濃郁的抒情性質,并且有著很高的音樂性和藝術性。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已經(jīng)可以說很富有藝術歌曲的初期特征了。像《送別》的第一部分這樣的寫作手法讓人發(fā)自內心感到心曠神怡,置身平靜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霧的迷蒙,聲音是傳的非常遠的,并且還給人一種平穩(wěn)的、連貫的、延伸感覺,符合整個樂曲的美感。通過作者高度概括出來的樂思清晰地表達出來,塑造出整個曲子的旋律線條,表現(xiàn)出來樂曲中的細微之處,強調曲子的一些元素,并且賦予新的意境。
第二部分則從景物之中抽離出來,更多了形容了主人公在送別時的內心感受。談的是知音難尋,此刻揮別也只能敬上濁酒一壺,這其中有主人公復雜的情感,這之后的節(jié)奏、力度也逐漸變化、人物的內心激動、矛盾加劇“一壺濁酒盡余歡”也側面說明了雖然分開讓人遺憾,但是還是應該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與其為日后的寂寥感到憂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別之時把酒言歡,何必打擾了這美好的回憶。
最后的“今宵別夢寒”,此一別山高水長,朋友珍重……《送別》歌曲所展現(xiàn)出來的藝術魅力,是一種人類的共性,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好友的分離而黯然神傷,而《送別》的藝術性體現(xiàn)在這首作品的哀而不傷,底蘊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種經(jīng)過世事風霜,看透人生百態(tài)的超然物外。
從表現(xiàn)手法上來看,這首作品很少有正面的描寫,都是通過側面的描寫去表達一些具有送別時特征的客觀景物。它的藝術風格更像一首詩歌。由此可見作者李叔同不僅僅是一個音樂家,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淡雅精致的一個詩人。
四、藝術歌曲《送別》的藝術風格
1.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雖然李叔同的聲樂作品《送別》使用的曲調是西方的曲調,但是歌曲本身卻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他所填的詞多數(shù)是與我國的古詩詞有關, 古詩詞歌曲的詞本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對它的咬字和吐字,都是非常細膩的。著名學者應尚能曾出版過“依字行腔”的著作,曾經(jīng)用詞前綴、字母、詞、后綴等幾種形式對腹部發(fā)聲器官做了大量的研究。這里提到的腔是指歌曲的唱腔曲調。中國戲曲界一直有“腔從于詞”和“腔由字生”的說法。這種說法同樣適用于古詩詞歌曲的演唱,需要注意的是及時地歸韻,所以歌曲唱出來有明顯的我們本民族古詩詞歌曲的氣息。我們處理這部作品的時候,腔體應保持積極的有準備的保持內緊外松的狀態(tài),要有一種向外膨脹的興奮和呼之欲出的情感狀態(tài)。演唱《送別》的時候要注意體現(xiàn)它的藝術風格,最好是能夠有一種嘆氣的感覺,體現(xiàn)出離愁別緒讓氣息推著聲音向前走。歌者也應該注意做到聲斷氣不斷,原因是要給人一種完整感。這也是讓聲音不僵硬的重要方法之一,總之,呼吸與歌唱的關系密不可分,是歌唱的源泉與動力。同時演唱時要保持好張嘴的位置,不能拉下巴把聲音的位置降低,頭腔的位置也不能隨著音的降低而降低。首尾呼應,使全曲得到統(tǒng)一的同時增強了作品的完整性。這和平時的閱讀與對古詩詞中表達情感的領悟有關,古詩詞講究寓情于景,此類歌曲的藝術風格也必然是要融情于腔,這根據(jù)歌曲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解??傊?,作者李叔同能夠為如此多的曲創(chuàng)作富有華夏特色的詩詞,足見李叔同的文學底蘊是很深厚的。
2.簡約流暢的音樂風格
韻味是一首作品所散發(fā)出來的氣質?;蛘摺Q言之,是作品與作品間相區(qū)別的特征。就李叔同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歌曲來說,它的韻味毋庸置疑離不開古典、唯美、婉約,這是它的共性。具體到不同的作品因表現(xiàn)主題的不同又會有不同的韻味,這是它的個性。李叔同所創(chuàng)造的《送別》的個性就是簡約流暢的音樂風格,當我們了解了聲樂作品的風格,了解歌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旋律,剩下的,就是要發(fā)揮自己作品的主觀分析能力,聲樂是體現(xiàn)音樂風格的一門藝術,有的作品曲風華麗;有的作品曲風大開大合;有的曲風簡約,而李叔同的《送別》就屬于簡約一類。《送別》的原曲是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歌每個結尾原本都是有一個切分倚音的,但是李叔同在填詞的過程中,將這個不太中國化的切分倚音刪掉了,這樣就更加地方便中國人記住并唱出來,顯得曲風簡潔而又干凈利落,由此可見,李叔同所選用音樂素材的時候也不是“拿來主義”,而是追求音樂上逐字逐句的分析選擇,把握語言與地域文化上的不同,這也是他的《送別》之所以獲得廣泛成功的原因之一。
3.淡雅的審美意境
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是非常講究意境和氣氛的,這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民族風格,中西方的音樂有著明顯的不同,李叔同深諳唐宋的音律之道,注重創(chuàng)造意境,包括他創(chuàng)作的學堂樂歌大多都有安靜、悠遠的意境,所以對于中國歌者來說很重要。每個歌者的演唱都能夠像讀詩歌一樣,《送別》這首詞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讓歌者有充足的連續(xù)性去演唱這首歌,因為每一句古詩中的詞如果有停頓,就會影響表達。換言之近現(xiàn)代的歌曲參照了很多的古詩詞音律,所以也是一樣的。 作者將歌曲的韻味用歌詞和旋律相結合的方式譜出樂曲,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當中則通過聲音來表現(xiàn)樂譜中歌曲的整體特色。李叔同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可以讓中國的演唱者更好地發(fā)揮出歌曲的意境。從李叔同晚年的經(jīng)歷和境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李叔同是一個崇尚自然簡約的人,所以他的這種情懷也間接體現(xiàn)在了他的作品之中,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學堂樂歌中有不少細節(jié)都可以看出他對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青睞,他把自己對于生命的感悟也同樣融入進了他的作品之中,可以說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寫照。另外,不世俗的曲風和淡雅的歌詞意境都特別適合被當作校園歌曲,李叔同的這首送別就曾經(jīng)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校園歌曲,因為他的音樂和歌詞風格淡雅,尤其是這首歌對于陶冶少年兒童的情操,提高從小對文學知識的好奇與渴望,甚至是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時至今日,他的這種追求淡雅意境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制作人的楷模,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去效仿。
結語
近現(xiàn)代歌曲既能傳承我民族文化,又有時代特點,并且能夠幫助人們理解古典文學的意義和魅力。通過對李叔同的聲樂作品《送別》的藝術風格進行研究,從中筆者充分領略到近現(xiàn)代歌曲的獨特魅力。相信在以后不斷的深入研究以及實踐研究中,對《送別》這類近現(xiàn)代歌曲的研究將會不斷取得各種成果,最終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了解《送別》這首歌的同時,也同時能夠關注到我國的近現(xiàn)代歌曲,體驗到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 考 文 獻]
[1] 何霜華.李叔同《送別》音樂特征及其聲樂教學[J].音樂大觀,2012(05).
[2]汪超.淺談“學堂樂歌”《送別》的中西交融及人文精神[J].中國音樂教育,2012(11).
[3]張中良.《送別》的前生后世[J].文藝爭鳴,2016(10).
[4]李江霞.《送別》的音樂學分析[J].歌海,2010(04).
[5]孫繼南.李叔同百年樂歌新發(fā)現(xiàn)——兼及周玲蓀唱歌教材與李叔同歌曲的史料研究[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