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進步和巨大發(fā)展,許多學科都在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yè)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并在近些年獲得長足的發(fā)展,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中小學音樂課程的設置對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yǎng)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能調(diào)節(jié)與舒緩學生在其他文化課學習中集聚的壓力;其次,能讓學生認識與掌握音樂藝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再次,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是德育美育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是音樂教師普遍采取的主要授課方式,其對音樂知識、技能的普及,對學生德育美育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此,本文主要論述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兩種教學方式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歌唱教學;器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5-0037-03
一、歌唱教學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
縱觀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材、教程選擇,歌唱教學向來是音樂教師最常使用的音樂教學方式。而所謂“歌唱教學”,其教學目的與功能并非狹隘地局限在訓練學生的歌唱能力上,更強調(diào)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由淺至深地納入樂理和視唱等相關音樂基礎知識,細雨潤物般地將各種音樂知識與技能逐步融入到學生的音樂學習與體驗過程中。以此,學生一方面能掌握到歌唱的技巧與方法,另一方面又得到了有效的音樂素質培養(yǎng)。在此基礎之上,當學生參加學校舉辦的藝術節(jié)、獨唱合唱比賽等音樂實踐活動時,能呈現(xiàn)出更高質量的音樂表演成果。因此,歌唱教學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其音樂藝術體驗、提高音樂實踐質量,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歌唱教學的基礎音樂素質普及功能
過去,大部分中小學生都沒有太多接觸專業(yè)音樂訓練的機會,而隨著近些年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對素質教育的追求愈發(fā)重視,越來越多的小孩在學前階段便開始了專業(yè)音樂的學習。而這其中,歌唱教學以其成效快、效率顯著的特點,一直是教師帶領音樂初學者們進入音樂世界最基礎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中小學階段普及音樂基本知識的一個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
實際上,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已開始實行歌唱教學的音樂教育模式,而隨著孩童年齡漸長以及他們音樂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的不斷增加,歌唱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也隨之不斷調(diào)整,越趨復雜、多元化。在這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訓練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音樂世界的多姿多彩,同時對音樂藝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最開始將音樂簡單理解成歌唱,或將歌唱視作音樂的唯一模式,到認識與了解音樂世界中存在的各種樂器、體裁與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合唱、重唱、對唱等),可以說,歌唱教學對中小學生的音樂認知、感知與實踐體驗起到了最為重要的奠定性作用。
其次,歌唱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學生在歌唱時,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聲帶來感受與把控音符的高低,節(jié)拍的強弱,也能從伴奏音樂中逐漸了解節(jié)奏、音準以及與伴奏間相互應和配合的感覺等。
再次,歌唱教學還能提高中學生的音樂基礎素質,所謂“音樂基礎素質”不僅包括歌唱能力,還包括音樂記憶能力、音準、節(jié)奏的把握能力、乃至表演實踐時的所謂“氣場”“臺風”(舞臺風范)問題等。自信心是不少同學初學歌唱時最難以克服的問題,也是他們進行表演實踐時最大的壓力所在。但經(jīng)過歌唱教學時教師的技術指導,不斷灌輸表演發(fā)揮要注意的細節(jié)與心態(tài)調(diào)整,學生能逐漸學會如何克服這種舞臺壓力,并學會如何營造屬于自己的表演氣場或臺風。這都是音樂素質提高的表現(xiàn)。
2.歌唱教學的德育美育培養(yǎng)功能
歌唱教學在對學生的德育審美提高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正處于價值觀形塑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選擇內(nèi)容、曲風積極向上的歌曲,有助于他們樹立健康、積極良好的審美情趣,也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體驗環(huán)境。隨著近年來我國歌唱教學事業(yè)的不斷健全和發(fā)展,歌唱教學法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發(fā)揮作用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美育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尤為突出:其具備審美引導作用,能有效為學生營造一個更良好的精神成長環(huán)境,使學生遠離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歌唱教學的這一系列重要教育功能已然是教育界的共識。
然而,近年來流行歌壇出現(xiàn)了很多風格迥異、內(nèi)容混雜、演唱方式多樣的歌曲,在市場化宣傳運作背景下,它們大量進入中小學生的視野。但對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中小學生而言,很難正確、理性、有判別力地客觀理解這些歌曲所要傳達的意思,過多接觸這類內(nèi)容與其年齡不符的歌曲,對其價值觀的養(yǎng)成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在逐利文化市場的目的驅使之下,這類歌曲的宣傳大多講究吸引眼球、偶像化形塑歌手等,這很容易誘使學生形成盲目追星的行為,這對于他們生活與學習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而歌唱教學,在學生接觸音樂的最開始就通過教師對歌曲內(nèi)容的分析與介紹,逐漸將學生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往正確、健康、積極良好的方向引導,讓其在藝術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思想品德感染,在相對應的年齡段學習相對應的知識,形成相應的人生觀,而不是一味充斥、追逐不適其齡的社會思想。因此,歌唱教學對形塑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意義。
二、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1.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地位
在教育物資匱乏的過去,樂器向來是音樂課堂的“奢侈品”,讓學生學習一項樂器對很多學校來說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隨著近些年我國社會的巨大發(fā)展,器樂教學已經(jīng)越來越頻繁出現(xiàn)在中小學的音樂課堂中。與歌唱教學相同的是,器樂教學同樣能在訓練學生演奏樂器的同時讓他們逐漸認識到各種音樂知識,包含基本樂理、識譜以及節(jié)奏等方面的知識。
但與歌唱教學不同的是,器樂教學在中小學課堂的有效實行需要考慮更多的現(xiàn)實因素:首先要考慮樂器價格是否能使學生普遍承擔,其次是樂器體積是否適宜學生的攜帶與教師的大班授課,再次是樂器的難易程度能否保證學生基本把握該樂器的演奏法,最后是樂器的音色是否能吸引學生對其產(chǎn)生興趣。整體而言,適合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樂器其實種類不是很多,但依舊能起到很大的音樂普及作用。較為現(xiàn)實可以用的樂器有:陶笛、葫蘆絲、八孔豎笛、橫笛、口琴等。有的學校甚至會鼓勵學生動手制作簡易的樂器,如用多個杯子裝上不同的水讓學生用筷子敲擊出不同的音高,甚至演奏簡單的樂曲旋律,有的學校還有梳琴(即將梳子改制成具有不同音高、可彈撥演奏的樂器)。這樣的過程不僅能普及音樂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對樂器的發(fā)聲原理形成基本認識,又提高音樂學習的趣味。
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本著普及與提高全民基本藝術素質的目的而進行的藝術教育。而這其中的器樂教育也應該以全體學生中小學生為教育對象的藝術教育。而這直接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的性質和地位——面向全體的基礎教育,而非針對少數(shù)的精英音樂教育。因此在實際音樂教學和音樂教學研究中,我們必須要搞清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這一核心目的,要分清主次,絕不能本末倒置,要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向全體”這一器樂教育目標中,而不能把主要力量放在少數(shù)“特長生”和“特長班”中。這是我們開展器樂需要不斷強調(diào)與重申的音樂教育策略。
2.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與歌唱教學一樣,器樂教學同樣能直接提高學生對基礎音樂知識、技巧的認識與把握。首先,器樂教學可以直接訓練學生的識譜、讀譜能力,提高其對音高與節(jié)奏的把握。如在進行葫蘆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先教學生基本的識譜方法,包括簡譜與五線譜(當然簡譜能更快將學生帶入樂器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必須承認這對學生后續(xù)的專業(yè)音樂學習會有一定的限制;若從五線譜入手,盡管學生對識譜的把握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對其后續(xù)音樂學習有較大益處。兩種皆可,教師須視具體情況而定)。即便是在初始階段的長音練習,雖然目的只是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樂器發(fā)聲技巧,需要掌握的只是個別音的按孔指法,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能讓他們體會到不同音高與節(jié)拍的特征與區(qū)別,基本的識譜能力也在一次次的基礎訓練中得以形成。
其次,器樂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欣賞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如在全班進行葫蘆絲演奏的過程中,受器樂音色與合奏效果的感染,學生體驗到器樂音樂的樂趣,感受到歌唱不能獲得的音樂體驗,并形成更多元、更開闊的審美經(jīng)驗,藝術情操得以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得到提升。
再次,器樂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器樂教學進課堂可以激發(fā)廣大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使他們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演奏水平較好的學生不僅可以在校內(nèi)進行小型的獨奏、合奏比賽,而且還可以參加一些校外舉辦的器樂比賽與演出。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得社會藝術實踐經(jīng)驗,更進一步促進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器樂教學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欣賞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在器樂合奏的過程中,能提供一種區(qū)別于歌唱教學的音樂體驗,能使學生沉浸在音樂藝術的魅力之中,在這種音樂體驗的氛圍中,學生受到了藝術的熏陶,掌握了音樂知識,發(fā)展了思維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最后,器樂教學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相對于歌唱教學來講,器樂學習講究肢體協(xié)調(diào),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手腦并用能力。在進行器樂合奏時,學生必須學會如何與同學進行配合演奏,這有助于提高其協(xié)同合作的能力,有的同學甚至能自己編排一個簡單的小型器樂合奏,并在班級中表演,這對孩子們的自信心與音樂興趣也是一個極大的提高。同時器樂教學還可增強學生戰(zhàn)勝生活中各種困難的自信心,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們的集體主義觀念,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更加團結。同時,通過堅持不懈的演奏練習,學生的意志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也得到了磨煉,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能更加自信、勤奮,間接提高了學習素質,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面對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當然,器樂教學也不應忽視那少數(shù)本身已具有器樂專長學生的能力發(fā)揮,例如教師可在適當?shù)臅r候安排他們領奏,或在課余時間請他們進行獨奏表演等,這樣的教學安排既讓這些“特長生”得到了鍛煉的機會,也為一般的學生展示了器樂音樂的魅力,有助于激勵他們進一步學習樂器的決心。此外,當學生理解和熟練掌握一首新曲的演奏時,我會試著讓他們在自由輕松的氣氛中,讓肢體與表情跟隨音樂的律動來表現(xiàn)音樂,學生自由、隨性地表現(xiàn)音樂,教師擇優(yōu)鼓勵。這樣的過程能使學生對音樂情緒產(chǎn)生更深刻的體驗。
三、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要相輔相成
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都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方式。歌唱教學有著容易上手、簡單易學等特點,且不需要很大的投入,音樂教師普遍都有能力開展該課程。而器樂教學的展開相對要困難一些,首先學校開展器樂進課堂時就會面臨樂器選擇的問題,這點上文已有所提及,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樂器的難易程度,教師是否具備器樂演奏素質等問題,因此整體而言,器樂教學對學校、教師有一定的前提要求。但無論如何,教師只要勇于探索,善于鉆研,不畏艱難,這些問題最終都會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歌唱教學和器樂教學應該相互配合,傳統(tǒng)的唱歌教學一般是先識譜、認識音符、反復唱譜子,再朗讀歌詞、學唱歌詞,這種教學形式顯得單一,容易令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適當?shù)乩脴菲飨仍囎嘈赂璧那V,或是在新歌學唱以后,用樂器伴奏歌曲的演唱。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視奏、演奏的能力,又與唱歌、視唱等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并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所以,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音樂課堂應強調(diào)用“兩條腿走路”,不僅學習歌唱,還學習幾件樂器,這樣孩子們在面對豐富、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時,會對音樂課堂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條件較好的學校還可以組建合唱團和小型樂團,二者既可各自單獨演出,亦可協(xié)同演出,相信此舉會讓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得到更多美好的音樂體驗。
[參 考 文 獻]
[1]鄭雪飛.談青少年歌唱教學與歌唱技巧技能訓練職業(yè)[J].職業(yè),2011(09).
[2]張健健.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情感模式的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0.
[3]劉曉林.探究歌唱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赤子,2013(12).
[4]潘挺肖.初中器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北方音樂,2010(02).
[5]彭君君.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和功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