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文場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是廣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藝,被譽為“曲藝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把廣西文場引進高校聲樂課堂,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術和能力,豐富高校聲樂教學的內(nèi)容,還可以加強地域特色教學,有助于在教學改革的同時傳播廣西文化,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廣西文場。
[關鍵詞]廣西文場;聲樂教學;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5-0030-03
廣西文場是廣西特有的曲藝品種,據(jù)文場專家李侃考證,乾隆末年,酷愛彈奏各種時興小調(diào)的民間藝人王少昆從江浙一帶來到桂林,有許多人跟他學彈唱,為了適應桂林地方聽眾,他們特意運用桂林方言來演唱,并融合了當?shù)氐拿窀?、小調(diào),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衍變,形成了一個新的曲種。“廣西文場”是新中國成立后才確定的名稱,但它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發(fā)展,積累了大量傳統(tǒng)文場曲目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創(chuàng)編的曲目。文場藝人通過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戲曲和曲藝表演形式,形成了廣西文場的表演體系。把“廣西文場”引進廣西高校聲樂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豐富廣西高校聲樂教學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還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揚和傳承廣西文場,在改革教學的同時傳播廣西文化,形成廣西的文化自覺,提升廣西的文化自信。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
(一)加強歌唱氣息的平穩(wěn)及吐字歸音
氣息是歌唱的基礎和動力。在聲樂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學生,尤其是初學者,在演唱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氣息過淺、氣息不穩(wěn)、氣息短促甚至漏氣的現(xiàn)象。聲樂教師常常會要求學生多朗讀歌詞。朗讀與歌唱都要求有氣息的支持,但歌唱所要求的氣息比朗讀的氣息更深、更飽滿;朗讀因為沒有音高和旋律的出現(xiàn),氣息相對而言較平穩(wěn),學生從心理上放松下來,就比較容易找到氣息平穩(wěn)的感覺。
廣西文場作為一種說唱藝術,既有朗讀性,又有歌唱性,很強調(diào)“說著唱”。“說著唱”不是指日常的自然說話狀態(tài),而是像說話那樣自然的演唱,用歌聲來表達情感,在氣息的支持下既要唱聲音更要唱韻味。國家級傳承人陳秀芬說廣西文場演唱的呼吸要求是“興奮從容兩肋開,不覺吸氣氣自來”,她認為這句話對她的演唱氣息是很有用的,因此在教唱文場時,也是這樣去要求學生的氣息。此外,她說:“在演唱之前,你要先(用桂林話)把它讀出來,然后再唱……”可見“說著唱”對于演唱好廣西文場是多么重要,同時,對我們歌唱氣息的平穩(wěn)起到很好的作用。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曾說過:“說話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是產(chǎn)生同一個生理機能,因此它們是同一發(fā)聲現(xiàn)象?!钡?,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說話聲音很好聽,一到唱歌就模仿起一些美聲唱法的歌唱家,在基本功不成熟的情況下,就變成了“包著唱”“窩著唱”,反而失去了自身好聽的音色。 廣西文場演唱的審美標準是“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為了改變學生這種“窩著唱”的錯誤狀態(tài),筆者通過教學生演唱廣西文場,讓學生更注重“說著唱”,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音和音量,而是更加注重咬字吐字的清晰和聲音線條的流暢。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氣息比原來好很多,咬字不清晰的狀況也得到明顯的改善。
(二)加強演唱的韻味及情感的表達
所謂“韻味”,是指自然含蓄、韻律呈現(xiàn)、節(jié)奏盎然,令人悠然神會,但綿綿不絕、余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濃郁的韻味,顯示了歌唱藝術多方位的音響效果,彰顯了歌唱者的演唱功力。
學院派的民族聲樂教學,除了要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發(fā)聲方法之外,更要向傳統(tǒng)的戲曲和曲藝學習,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聲樂的“靈魂”——韻味。郭蘭英、王昆、王玉珍、李谷一等老一輩歌唱家,她們的風格各異,但聲音都有很高的辨識度,并且具有濃厚的韻味及真摯的情感,這與她們從小學習戲曲和曲藝是不無關系的。
但是,在如今很多的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學中存在教學單一、模仿過多的現(xiàn)象,成批生產(chǎn)出的學生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似乎人人都成了沒有特點的音響。著名音樂家田青在一次青歌賽上曾用“罐頭歌手”來形容學院派歌手“千人一面”“千人一聲”的狀況。他認為,聲樂教師推崇科學化、規(guī)范化使我們具備了生產(chǎn)歌手的能力,卻抹殺了歌手的個性。成批量生產(chǎn)的民歌手不僅聲音很像,就連歌曲情感的表達也很模式化。絕大多數(shù)人在竭盡全力地展示他們學到的聲樂技巧,而不是全身心地表現(xiàn)歌曲的內(nèi)涵與情感。
廣西文場在藝術表現(xiàn)上最強調(diào)和講究的就是“唱”,通過“唱”來表達作品的內(nèi)涵,抒發(fā)情感、感染觀眾。不論是“坐唱”“站唱”“走唱”或是“文場掛衣”都離不開一個“唱”字。廣西文場的傳承和其他大多數(shù)曲藝藝術一樣,其傳承方式基本上是靠口耳相傳,師傅一板一眼地教,徒弟就一句句學,更多的是強調(diào)演唱的韻味,而不是聲音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因此,唱腔是廣西文場的靈魂,追求完美的唱腔也是文場藝人的終身追求。在聲樂教學中教授廣西文場,改變了學生要“唱大、唱響、唱高”的心理,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包括曲藝在內(nèi)的民族聲樂,更強調(diào)演唱的韻味及真摯的情感表達。
二、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
“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笔侵袊鴤鹘y(tǒng)藝術的重要審美標準,也是演唱的最高追求?!靶紊窦?zhèn)洹本褪怯伞靶巍敝荔w現(xiàn)出“無形”的“神”之美,達到生動、逼真的演唱效果,使觀眾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之感。形體語言的恰當運用,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性格更加突出,也更有效地增加歌唱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對于聲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除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歌唱能力和樂感之外,形神兼?zhèn)涞谋硌菀彩遣豢苫蛉钡摹?/p>
我們歌唱的形體表演一方面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另一方面來源于對舞蹈、戲曲、曲藝等舞臺表演藝術的借鑒。聲樂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學習廣西文場的表演,吸收其表演精華來豐富自己的歌唱形體表演,達到“借他山之石攻玉”的目的。
(1)面部表情的運用
面部表情是表演藝術表現(xiàn)人物性格、心理的重要手段。文場藝人將面部表情的變化歸納為喜、怒、哀、樂、愁、想、思、悲、慘、哭、氣等,強調(diào)表演一定要有“春、夏、秋、冬”之分,如果面無表情,非但不能打動觀眾,反而會使觀眾反感。
廣西文場的表演程式是經(jīng)過文場藝人不斷探索、總結、積累,并學習和借鑒其他戲曲尤其是桂劇的表演精華的結果:表示開心、快樂時,臉上洋溢著微笑;表示驚恐、害怕時,嘴唇張開并向后方拉長,圓睜開雙眼,眉毛抬高向中間聚攏;表示生氣、惱怒的時候,下巴和嘴唇用力,瞪大眼睛,蹙眉皺額;表示驚奇的時候,嘴巴張大,眉毛都往上拉開……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場演員非常注重用雙眼去表達情感和情緒,演唱的時候要求“眼睛里要有戲”。眼神有喜眼、怒眼、哀眼、悲眼、恐眼、愁眼、思眼、盼眼、羞眼、媚眼、醉眼等,眼睛在眼眶里轉(zhuǎn)圈,表示在動心思;目光呆滯則表示震驚;眉眼跳動則表示傳情……《雙下山》中小尼僧的純真、《陳姑追舟》中的陳妙常的離情別緒、紅娘的靈巧機靈等等,都靠演唱者的眼神去表現(xiàn)出來。
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讓學生敢“做戲”,敢表演,是什么樣的情感就有什么樣的表情,不同的情感就有不同的表情。例如,文場傳統(tǒng)曲目《貴妃醉酒》,短短的八句唱詞,第一二句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西宮夜靜百花香,鐘鼓樓前刻漏長;第三四句女主人公楊貴妃出場——楊貴妃酒醉沉香閣,高點銀燈候君王。短短的四句唱詞,唱出了楊貴妃愉悅、開心的心情,演唱者必須用“喜上眉梢”“春風得意”的表情來演唱,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把楊貴妃愉悅的心情和她微醺后仍不失高貴、柔媚的形象表達出來。第五六句是“高力士啟奏娘娘,萬歲今宵宿昭陽”,第七八句“楊貴妃聞聽臣言語,吩咐宮娥卸宮妝”,表達了楊貴妃聽聞稟奏后心情很失落,并趕緊讓宮娥把精心打扮的行頭卸下去,演唱時要流露出哀愁、失落的眼神和表情。整首曲子的前四句和后四句在情緒上要有明顯的變化和對比,面部表情也要有喜、怒、哀、樂之分。
通過學習廣西文場演唱中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處理,將其有利于歌唱的表演融入到演唱中,使學生學會“聲情并茂”的演唱。
(2)肢體語言的運用
任何表演藝術都離不開肢體語言的運用,肢體語言是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重要手段。聲樂藝術雖然是通過歌唱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同樣要通過肢體語言來烘托聲情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教學中,通過將傳統(tǒng)曲藝表演中的身段表演運用到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讓學生學會聲情并茂地演和唱,而非僅僅是唱“聲音”。
在演唱中,手勢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有明確的意義。廣西文場多是演唱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故事,因此女性唱腔在表演時用得最多的手型是蘭花指,而聲樂演唱在表現(xiàn)女性角色的秀美時,就可以運用這一手型。文場表演的手勢大致可以分為“引”“定”“開”“合”“托”“錯”等幾種手勢。如演唱《罵玉郎》中的“窗外西風冷透紗”以及“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時,就會用到“引”的手勢,指示方向或者指示景物,一手往前抬,一手低位前伸,手心張開,食指前挑,眼神隨著手所指的方向看。
此外,廣西文場的步法也是很有講究的。大方、穩(wěn)重的人物形象行走時,或者是心情比較沉重的時候,上身平穩(wěn),步伐較沉重,如《五娘上京》中的趙五娘;表現(xiàn)活潑、開朗的人物形象或者是著急的情緒時,步子小、速度較快,如《雙下山》中的小尼僧;節(jié)奏舒緩的音樂,步子則輕柔,如《貴妃醉酒》中楊貴妃在等待唐明皇到來時的步伐;韻律較快的節(jié)奏或者表示欣喜、快樂的心情時,步子輕快,邁步速度也相對快一些,如《陳姑追舟》中的陳妙常下山去追趕潘郎時的步伐……
通過學習和借鑒廣西文場表演中的手勢和臺步等表演方式,將其有效地運用到聲樂表演尤其是歌劇唱段的演唱中,會讓學生的演唱更加鮮活,更有生命力。
三、強化地域特色,保護和傳承廣西文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上下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其中就有“中華戲曲(曲藝)進校園”一項?!皬V西文場”主要盛行于桂北官話地區(qū),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有獨特性。針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現(xiàn)狀,中國戲曲學院傅謹教授曾說:“在一個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時代,任何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有足夠的自信,才有資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保持文化特色,才有資格成為多元中的一元。”因此,把“廣西文場”引進課堂,不僅可以加強聲樂教學的地域特色,還有助于在改革教學的同時傳播廣西文化,形成廣西的文化自覺,增強廣西的文化自信。
此外,廣西文場還是演繹桂林話的聲腔、音調(diào)、語調(diào)最到位、最完美的藝術形式。在當今普通話盛行普及的形勢下,桂(林)柳(州)話仍然是廣西的第一地方用語,把廣西文場引進桂林地區(qū)的高校聲樂教學中,有利于保護和捍衛(wèi)自己的母語。作為在桂林市工作的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我們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和傳承廣西文場,發(fā)揮地域文化的優(yōu)勢,把這項具有濃郁廣西特色的曲藝引進課堂,形成課程特色,豐富教學內(nèi)容,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參 考 文 獻]
[1]李侃.曲藝寶庫中的珍品——廣西文場[J].桂林晚報,2017.
[2]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聲樂教研室.聲樂表演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3] 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4]何紅玉,蘇兆斌.戲韻——桂林文場戲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5]何紅玉.曲韻——廣西文場音樂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6]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