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最近出臺了新規(guī)定,不再懲罰上學遲到的同學,并把主動權放到同學們手中,讓我們自主管理作息時間,做好上下課的安排。這真是一項鼓舞人心的新舉措??!
不過,新規(guī)定出臺一個多月后,效果并不好。剛開始,大多數(shù)同學還是很自覺地返校,爭取不遲到、不早退。自從有幾個同學打破紀錄后,事情就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吹剿麄儾粫豢鄯?,也不需要寫檢討,很多同學開始跟風,遲到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個別同學甚至過了早讀課才大搖大擺地進教室。堅持不遲到的同學,反而成了班里的異類。
這種跟風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可以用一個專業(yè)的心理名詞來描述,那就是“羊群效應”。它也可以被稱為“從眾心理”,是指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間的影響和壓力,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
人類似乎有一種從眾的本能。一個人走在馬路上,看到一群人在仰面觀天,他急忙湊過去,想看下究竟有何新鮮事;見到商店、飯店門口大排長龍,雖不知有何優(yōu)惠,但本著“人排我也排”的心理,也會滿懷期待地跟在后面。
某電視臺曾做過一個觀察節(jié)目,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叫《電梯中的人們》:電梯門打開,里面的人都背對著電梯門站立,受測試的人不明真相,盡管有疑惑,身體仍不由自主地站成與眾人一致的方向;站左邊的第一個突然蹲下,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受測試對象盡管不理解,見大家都蹲了,還是盲從地蹲下了。
由此可見,有時候,影響大眾心理與行為的因素不是某個觀念正確與否,而是持某種觀念的人數(shù)多寡。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在交易過程中的學習和模仿現(xiàn)象。它并不是一無是處。對于個體而言,每只羊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想著從眾才能不吃虧,可當某種現(xiàn)象被不斷放大或惡意利用后,往往會造成非理性的結果,從而在交易中上了始作俑者的當。
其實,避免陷入“羊群效應”的方法很簡單: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用心去思考,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畢竟“熱門”的現(xiàn)象不一定是對的,“冷門”的現(xiàn)象也不一定是錯的。人云亦云時我們要學會理性對待,要懂得去衡量別人的行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身的條件。
不跟風,是人生的另一種成長。
(圖/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