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古人從容赴死,大則為天下百姓蒼生,國家民族大義;小則為忠孝節(jié)義兩全,死后聲名清譽。自夏朝以來,為了忠義而自殺赴死的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的壯志悲歌,為歷史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筆。
吳越爭鋒,死士先行
越王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余的直系子孫。無余受封于會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此后經歷二十多代,傳到勾踐的父親允常。
允常在位時,越國與吳國進行了多次戰(zhàn)爭,兩國積怨日深。前496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任越王之位。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決定出兵伐越。此時吳王闔閭剛剛取得了對楚國戰(zhàn)爭的勝利,攜大勝之余威,想要一舉消滅越國。闔閭雖自幼熟讀兵法,然此沾沾自喜中,早已將“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的兵法要訣拋到了九霄云外。認為越國貧弱,不過是砧板上的魚肉,任自己宰割。
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zhàn),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軍看得出神,越軍趁機襲擊吳軍,吳軍戰(zhàn)敗,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闔閭,斬落闔閭腳拇指。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至距檇李七里的叫陘的地方,越軍追擊到姑蘇。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訴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從此吳越兩國在春秋末期,上演了一場20多年“相愛相殺”的俗套故事。
五百壯士,泣血自刎
戰(zhàn)國初期,田氏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的執(zhí)政者,之后的田氏一直是齊國的名門望族。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田氏王族也被廢除。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開始起義反秦,原齊國貴族的田儋和從弟田榮、田橫也在狄縣(今山東高青縣東南)擊殺了當?shù)乜h令自立為王。
根據(jù)司馬遷《史記·田儋列傳》中記載當時陳勝部署的起義軍已經殺到了狄縣的邊境之外,太守據(jù)城不出,城內人心惶惶,而田儋認為時機已到,于是他們假裝押著一個“意圖謀反”的奴婢求見太守,并趁機殺掉了太守,復辟齊國,并自立為王。
但在后來的征戰(zhàn)之中,田儋很快兵敗被殺,而后田榮組織余部,自任國相,田橫則為大將軍繼續(xù)反秦。而隨著反秦的深入,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成為了兩股最大的力量。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楚漢之爭也由此開始,而一些與楚漢并存的小股武裝勢力左右為難,特別是勢力相對較大的田橫等人也不知該依附于誰。
起初,項羽曾召齊國歸服自己,遭到田榮拒絕,項羽大怒,于公元前205年在平原一戰(zhàn)中殺死田榮。田榮死后,田橫又立田榮的兒子為王,自己為國相。這時,秦朝已亡,劉邦趁項羽兵力不濟暗度陳倉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步伐,隨后劉邦的大將韓信強兵壓境,準備滅掉齊國。而就在此時,劉邦又突然派酈食(音yì)其(音jī)來游說田橫,準備和平招安。
酈食其本是陳留高陽人(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能言善辯,是劉邦旗下的一名謀臣。他奉命來到齊國,并將眼下的形勢向齊王進行了闡釋,根據(jù)《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聽到了酈食其的介紹之后,田橫等人準備歸降劉邦,并放松了警惕。
“齊王把歷下的守兵撤下后,整日與酈食其縱酒,卻給了韓信一個機會?!蔽氖穼W者郭泮溪稱,當時劉邦手下韓信正值屯兵在河北一帶,看到齊國撤防,表示歸降之意后,他不愿意自己的功勞被酈食其搶去,反而大舉進攻,一舉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守軍死傷慘重,而齊王田廣敗走高密,國相田橫逃亡博陽(今山東泰安)。
這時,田橫認為是酈食其使詐,讓其上當受騙,于是烹殺了酈食其,并與劉邦勢力徹底敵對。
根據(jù)記載,齊王田廣敗走高密之后,被韓信追殺,逃亡在外的田橫在得知此事之后非常憤怒,之后他自立為齊王,集結齊國舊部開始大舉反攻,并收復了很多城池。這時,劉邦又派出大將灌嬰討伐田橫,由于力量相差過于懸殊,田橫再次敗北,而大部分手下戰(zhàn)死,僅剩下五百名將士跟隨著他。田橫帶著這五百將士逃到梁地,并投歸彭越,彭越一直在楚漢之間保持中立,所以免受戰(zhàn)亂。
但很快劉邦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并冊封彭越為梁王,意圖拉攏。田橫擔心被殺,所以帶著五百將士退守到了一個海島上?!斑@個島在哪,史書沒有明確說,但目前普遍認可的是這個海島就是現(xiàn)在即墨的田橫島?!惫f。
雖然田橫逃亡到海島上,但當時的劉邦仍擔心這是個隱患,于是派人再次前往招降,起初田橫不從,劉邦便再次下詔相逼。并稱:“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不得已前往洛陽去覲見劉邦。
但田橫來到洛陽三十里外的偃師時,想到原本自己與劉邦平起平坐,但最后劉邦成了天子,而自己卻成了階下囚,又想到自己殺害過酈食其,而其弟弟酈商現(xiàn)在也是劉邦的手下,他內心自感羞愧,于是橫刀自刎。跟隨田橫的兩名門客將其遺體送往洛陽,劉邦予以厚葬,隨后這兩位門客也在田橫墳前自殺了。田橫自刎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海島上,島上的五百壯士聞訊哭聲連天,最終一起哀歌自刎。
崖山海戰(zhàn),十萬殉國
陸秀夫1238年生于今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建陽鎮(zhèn)老街。幼年時為避元軍蹂躪,隨父母移居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境內)。后在鶴林寺讀書,20歲登進士;1275年任禮部侍郎。
1276年春,元軍圍攻臨安,南宋全太后率年方四歲的宋恭宗出城投降。陸秀夫則機智地保護楊淑妃和她九歲的兒子趙罡及俞妃所生的六歲兒子趙昺,從寧波取海路潛往福州;隨即擁立趙罡為帝,是為端宗。正當此時,不顧大局的丞相陳宜中對他卻百般誣陷,將他貶到潮州去務農。在潮州,陸秀夫忍辱負重,仍時時以“抗元復國”為念。一年后,陸秀夫被朝廷重議召回,任端明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在元軍步步進逼的形勢下,南宋小朝廷先南遷廣東,后又移居海上。感到大事不好的陳宜中,帶著一批心腹乘船逃往占城(今越南境內),從此一去不返。不久之后的1278年,端宗也因溺水驚嚇而亡。
在國運垂危中,陸秀夫挺身而出,擁立八歲的趙昺登基為懷宗,遷至廣東新會以南80里的海上崖山,并設立行宮和軍營,作為抗元據(jù)點。陸秀夫為左丞相,輔佐朝政,總攬軍國大事;文天祥為右丞相,在外發(fā)展義軍,圖復失地;張世杰為太傅,負責軍事指揮。這時的陸秀夫,內調工役,外籌軍旅,有力地支持了張世杰、文天祥的軍事行動,多次挫敗了元軍的進攻,駐崖山的兵力從幾萬人發(fā)展到二十多萬人,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
公元1279年春,宋、元雙方進行了最后一場生死決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以悲壯激烈著稱的崖山海戰(zhàn)。由于張世杰只顧率將士在海上死守,陸上未留一兵一卒,結果被元軍切斷了淡水和柴薪的供應渠道。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拔劍驅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兒跳海,隨后跪對幼帝趙昺說:“陛下當為國死!”言罷,抱起腰系玉璽的九歲小皇帝,縛在自己背上,縱身跳入海。許多忠臣義士追隨其后,十萬軍民拒不投降跳海殉國,南宋就此滅亡。(人民網(wǎng)2016.1.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