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安
“5·12”汶川大地震,已經(jīng)過去了近十年,然而,我的腦子里卻揮之不去那些劫難中的悲慘畫面。
我們驅(qū)車前往汶川。
駛出成都平原,就到了映秀收費站。都汶高速公路上的車擠了個滿滿當當。開車的司機是幫華的公子,他說這條路一年四季都這樣,車流量大,又是進山的唯一通道。我們只好隨著車流緩慢前行。高速公路在高山腳下通行,汽車沿岷江逆流而上,兩山間落差很大,江面不寬,但江水湍急,坐在車內(nèi)仿佛都能聽到江水的咆哮聲。雖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車流量大,加上部分路段正在整修,走走停停,140多公里路程用時近四個小時。都汶高速公路的盡頭也就到了汶川縣城。在一個路口我們下了車,幫華兄告訴我們朝左前方走是去九寨溝方向,向右就到了汶川縣城。只見眼前一尊塑像十分高大,近前端詳,方知是大禹的塑像。雕塑通高約50多米,雕塑工藝精妙絕倫,塑造的大禹栩栩如生。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的美稱,據(jù)西漢至唐代的文獻記載,大禹的出生地就是在汶川石紐山刳兒坪,在汶川境內(nèi)留有大量的大禹遺跡。刳兒坪景區(qū)位于石紐山刳兒坪處,于舊址重建禹王廟和圣母祠。禹王廟和圣母祠始建于漢唐時期,歷朝均有修復。這尊塑像為汶川地震后新建。主入口處設一碑亭,內(nèi)有 “景云碑” 一塊,此碑為三峽出土的漢代石碑仿制品。碑上載有“述禹石紐,汶川之會”,“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的明證。整個通道呈太極陰陽之型,寓“天人合一,自然和諧”之意。在通道兩側,放置了五組石碑林。石碑均由岷江石刻制,碑文共分五大體系,分別為:“世系生平”、“禹功圣德”、“孔孟贊禹”、“儒經(jīng)頌禹”、“百家述禹”。我們分別在大禹塑像前留影以示紀念。
進入汶川給人的印象是滿目瘡痍。雖已經(jīng)看不到了當時的斷垣殘壁,但兩邊山上那些殘破的山石,一道道泥石流劃破的深溝卻依然見證著大地震的洶涌。由于地質(zhì)受到破壞,水土流失,至今沒有長出任何植被 ,顯現(xiàn)出如此的荒涼。
進入我們視線的是兩棟紅色建筑,這是一個呈L形的建筑群——高高的碉樓最先躍入眼簾,它位于兩座建筑之間,完全用傳統(tǒng)的羌族工藝建成,青黑的片巖有著厚重的蒼涼,然后是紅得像火的鋁板外墻,那是博物館的主體,設計者選擇了羌族人最喜歡的羌紅色。傳說羌族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又稱赤帝,所以他們每逢重大的節(jié)日都要獻紅。再往前又是一堵灰黑色的片巖拼成的墻, 屋頂?shù)膸讉€大字格外醒目:汶川博物館。汶川博物館一樓是關于汶川地震的圖片展。二樓是羌族的歷史和文化,姜維城遺址出土的彩陶殘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雙耳罐等珍貴文物,都足以說明這個不屈的民族與中國歷史的共振與碰撞。三樓展出的則是全國援建汶川的成果。汶川地震博物館的建立,表達對死難者的哀思和為后人提供警醒。汶川地震博物館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首先是歷史價值,歷史不僅是站在現(xiàn)在看過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從這種歷史觀出發(fā),把這次地震災難作為一次歷史性事件記錄下來,見證它的破壞力,見證直面這場災難的舉動,見證這代人的精神境界。 博物館的建立有學術價值,是地質(zhì)、地貌研究的重要資料。 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一筆無窮財富??拐鹁葹某浞煮w現(xiàn)了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煥發(fā)出患難與共、血濃于水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整個民族來說,更是一種升華。
幫華兄告訴我們,如今博物館內(nèi)展廳所展示的都是災后重建的成果,地震時的圖片許多太悲慘了。去年他帶孫子來參觀,小孫子看見那些死亡圖片,嚇得哇哇直哭,扭頭就走,再也不愿意進那個屋子。在一樓展廳門口,存放著一尊巨大的廣東肇慶硯石,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我認真欣賞著這尊巨硯,硯面呈圓型,約有兩米多高,下方刻有“廣東省人民政府贈”字樣。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更體現(xiàn)了廣東人民的熱情相助的情誼。
如今,新汶川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汶川兒女的生活正蒸蒸日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向著美好的未來前行。
責任編輯:蔣建偉
插圖選自《人物動物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