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種洪水是人造的,可能許多人不相信。洪水是人類的敵人,人類怎么可能會制造洪水而自討苦吃呢?可是,事實卻明擺著,人類確實是在不自覺地制造著洪水,而且是標準的“中國制造”。
要說人是怎么制造的洪水,須先了解一下洪水的形成。學術界普遍認為,“當降雨強度和降雨量很大時,大量雨水迅速匯入河中,使河中水量猛增,水位急劇上漲,即形成洪水”。這里所說的“很大”,顯然不是指“大雨”以下的降水,而是指“暴雨”以上的降水。也就是說,當日降雨量超過50毫米(暴雨級)以上時,河中就會形成洪水??墒墙陙?,有許多時候其降雨強度和降雨量并不大,也就是在日降雨量二三十毫米(中雨偏大),卻形成了洪水。像這種本不該成為洪水的洪水就是人為制造的。
人為制造洪水的種類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8類:
一是填湖埋塘類。本來眾多的湖泊和水塘是天然的蓄洪設施,它能有效地攔截和化解雨水,使雨水流向河中的水量減少,強度減弱,從而避免形成洪水。可是,人們往往無視這一點,任意填湖埋塘,在湖塘內種莊稼、建工廠、建別墅、建墓地,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大壓縮了雨水的生存空間,使其過早、過快、過急地涌向河中,逼迫雨水成為洪水。
二是地面硬化類。本來土壤是一座巨型的水庫,它能夠使雨水就地入滲、就地儲存,使雨水形不成徑流或減少徑流,從而避免形成洪水,或使洪水的強度減弱。可是,人們偏偏就是不領土壤這份情,而是用水泥等硬質材料大規(guī)模地硬化地面,使自然的土壤永不見天日,使雨水由下滲變?yōu)榈乇韽搅?,不約而同地匯入江河,形成洪水或加大洪峰流量。
三是縮河造地類。本來河道是水流的通道,那些自然形成的有灘有涂的河道,非常適合雨洪的行走。然而,為了增加那么一點土地,以滿足人們逐水而居的需要,人們不惜兩面夾擊,侵占灘涂,縮河造地,擠占水流的通道,使河道由寬變窄,使水流由緩變急,以致形成洪水。
四是截彎取直類。俗話說,十條河流九條彎。河流的彎曲,是大自然長期演替的結果,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本來,彎曲的河流是具有緩洪和減洪效果的??墒?,人們通常不重視這一重要的自然現象,為了得到那點有限的土地,為了讓洪水快速遠離,人們大舉實施截彎取直工程,以截去那些寶貴的河灣。由于河道的空間大幅縮減,加之河道成為“直腸子”,致使河道在降雨量不大的情況下極易出現流速快、沖擊力大的洪水。
五是漿砌堤岸類?,F如今,用水泥、鋼筋、石塊為材料漿砌河道堤岸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流經城鎮(zhèn)的河流,幾乎是逢河必“漿砌”。人們只知道這是防洪的措施之一,但卻不知道這也是制造洪水的手段之一。本來,用泥土、雜草等軟質材料建設的堤岸,除去其生態(tài)功能顯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調節(jié)河流水位。當雨水向河流匯入,水位上漲時,一部分河水會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以緩解洪災。而用水泥等材料漿砌的堤岸,則完全隔斷了水與外界的聯(lián)系,使河水只進不出,以致形成洪水。
六是圍庫造田類。在山區(qū)、丘陵區(qū),眾多的水庫、塘壩,是十分重要的防洪設施,正因為有了它的層層攔截,才使河流形不成洪水或使洪峰得以削減。然而,也是為了那點土地,也為了取水方便,人們竟然圍水庫而造田。由于長年性的破土種植,引發(fā)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水庫、塘壩淤積嚴重,庫容日趨變小,蓄洪、減洪的功能大大降低。水庫、塘壩容納雨水的能力小了,匯入河流的水量自然就大了,于是不該出現的洪災出現了。
七是亂砍濫伐類。眾所周知,森林,特別是天然林,其防洪作用十分顯著。1畝森林比1畝無林地可多蓄水50噸。可是,森林防洪效益如此之好,卻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在不少地區(qū)亂砍濫伐的現象仍然很嚴重,而且砍伐的目標主要是天然林。一般是砍了天然林,發(fā)展人工林。由于人工林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密度小,林下缺少灌木草叢,更缺少枯枝落葉,因此防洪效益大打折扣,“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這就是人們對一些人工林的描述。亂砍濫伐森林,特別是天然林,使本該不會產生地表徑流的地方產生了地表徑流,使本該形不成洪水的雨水最終成了洪水。
八是陡坡開荒類。山區(qū)、丘陵區(qū)由于山高坡陡,通常是水土流失的重點區(qū)域。然而,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下,就是再陡峭的山上,也會長著密密匝匝的野草。可別小看了這些不起眼的野草,它可是水土流失的克星。它在以其強大的根系網固著山體的土壤免受沖擊的同時,還能夠攔蓄、滲透降水,滯緩、吸收地表徑流,對削減洪峰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是,人們往往無視這些小草的存在,不惜大動干戈,毀草開荒,廣種薄收。像這種“剝皮式”的開荒,根本不需要大雨,僅僅是中雨,就會使山體水土俱下,母巖裸露。隨水而下的泥沙,進入河道,使河床抬高,水位急漲。
人們一邊在防治洪水,而另一邊卻在制造洪水。我們要通過回顧和反思,找出所有的癥結所在,以使我們的防洪工作走出“山重水復”的境地,進入“柳暗花明”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