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沒有大壩的三峽,也走過大壩攔江的三峽。這座號稱世紀工程的三峽大壩,舉世聞名??珊苌儆腥酥?,它的老“母親”,也在湖北,就在離它不遠的赤壁市。這次“中國著名作家訪赤壁”活動,下車后安排的第一個點,就是坐落在綠水青山中的這座大水壩。
出了赤壁市區(qū),繞過農田又盤上山丘,一座水壩映入眼簾。下車后我們上前一看標牌,竟名為“三峽試驗壩”。這下,讓來自各地年長的、年輕的作家們,無不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對中國水利建設史冊上如此重要的一筆,不算水利系統(tǒng)科技人員,我想知曉的人可能不多。
站在高高的三峽試驗壩上,這座大壩的管理者實實在在地為我們補上了一課。因為誰也沒想到大隱在山溝溝里的這么一個水壩,竟是“克隆”出三峽大壩的老前輩。
被這座水壩擁攬在懷中的,是歷史上很有名的陸水河。相傳這條河因三國時期東吳名將陸遜在此駐軍操練而得名。大壩建成后,陸水河被攔腰抱住,不再直接入江。陸水河奔流至此匯聚起來,形成了碧波浩渺的大水庫,也就是如今的國家級重點旅游風景名勝區(qū)——陸水湖。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就打算在三峽建設一座大壩??蛇@個愿景中的三峽工程太大了,大得讓人心中沒底,不知所措。1958年6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在湖北蒲圻境內的陸水河上興建一座三峽工程試驗壩。盡管試驗壩是小號的三峽大壩,但是各方面也要五臟俱全,功能完備,才能讓以后的三峽大壩工程“比著葫蘆畫瓢”。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強,物資匱乏,技術水平低下,可想困難之巨大,決策之艱難。批準工程上馬的決策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層層上報,拿出方案。在大壩旁邊的展覽館里,我看到當時的有關文件,有自下而上各級領導的簽名,有湖北省的領導王任重、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等。工程項目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圈閱批準,國務院批復實施。那時領袖們的決心既定,工程建設成為必然。毛澤東主席向來是信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兵法原則,絕不打無把握戰(zhàn)爭的。于是,一方面靠自己的力量技術攻關,一方面由建壩技術先進的蘇聯(lián)派專家支持,在湖北的蒲圻,也就是現(xiàn)在的赤壁市陸水河上,上馬興建一座能夠進行大型水利水電綜合試驗的三峽試驗壩。
這項工程由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施工興建,是中國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大塊體預制安裝筑壩施工方法的試驗。工程的主壩,差不多有北京兩座景山疊加起來的高度,今天看著依然宏偉壯觀。
那個時期一聲令下,動員千軍萬馬,自力更生。那時的人不怕苦不惜力,沒有獎金,沒有勞保服裝,可就是一個勁兒地干。在展覽館里存放的當年的圖片凸顯了那個時代的特征,紅旗飄飄,人山人海。人們使用著原始簡陋的鎬頭、竹筐和小推車勞動。爛泥里,大堤上,到處是甩開膀子大干的建設者。當時的蘇聯(lián)專家在這里,貢獻不小,同時也受了不少的苦。后來蘇聯(lián)撤走專家,中國人也沒打退堂鼓,學中干、干中學,土洋結合,土法施工也要干。不過竣工時間卻延遲了,直到1967年才竣工。赤壁的老人說,小的時候,他們都參加過大壩工地的義務勞動,學生們也一樣。沒有人提報酬,就是自愿去干。那時的人們都懷揣著為國家服務的激情,還有對建設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們腳下的大壩,毫不客氣地將全長183公里的陸水河攬入懷中,形成了今天遼闊的陸水湖。湖水最深處70多米,原來的很多山峰被淹沒,露出水面的山頭,成了800多個島嶼,在陸水湖上星羅棋布。是勤勞質樸的赤壁百姓不畏艱險、開山辟路,才有了今天的大壩。
在當年的建設大軍中,還有不少人是含著淚水默默苦干的。
我們現(xiàn)在才知道,在水位線以下,曾經是許多大壩建設者的家園。他們的村莊、街道、學校、良田、祖墳,如今都在水下,都是為建大壩失去的。遙想那時,這對于祖祖輩輩生息勞作在這里、具有傳統(tǒng)宗族觀念、土地意識的農民來說,是多么艱難的抉擇、多么痛苦的舍棄!在那個時代,沒有人來說服,也沒有人來講補償。具有樸素覺悟的農民,認定國家的需要必須積極執(zhí)行,政府給安置好了房子就得走,任何其他想法都是不光彩的。單憑這一奉獻,赤壁人民就功不可沒。
放眼大壩內的陸水湖,還以為是浙江富春江上的千島湖呢。湖中可以航運,大壩還可以發(fā)電。里面行駛的有漁船、有游船,猶如一片片樹葉漂在湖中。湖中碧波蕩漾,島上茂林修竹,柑橘滿坡。
三峽試驗壩的一系列相關試驗,為此后葛洲壩水利樞紐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試驗準備的基礎上,國家先建造了為三峽工程上馬做實戰(zhàn)準備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后又建成了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
我想,赤壁三峽試驗壩雖然不是最大,但它的輩分最高。是它,孕育了葛洲壩、三峽大壩。就如大隱于山中的三峽試驗壩一樣,對于半個世紀前那些默默無聞的建設者,歷史不應忘記,我們更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