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于1901年出生于意大利羅馬,父親是一個鐵路職員。費米17歲時開始讀大學,并最終以X射線的專題論文在比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他起先是研究理論的。其在理論方面最重要的貢獻是1934年發(fā)表的茁衰變理論,那是量子場論的首次成功運用。也許可以這樣比喻,費米這一工作的意義,好比第一次運用量子力學解出氫原子的能級一樣。
不過,在量子力學里首先有了薛定諤方程,把庫倫勢代進去以后,剩下的就是數(shù)學問題了。而量子場論要困難得多,因為并沒有現(xiàn)成的相互作用形式可循。費米獨具慧眼地給出了“四費米子作用”形式,同時描寫了初態(tài)粒子的消失和末態(tài)粒子的創(chuàng)生,為弱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打下了基礎。這一成就使得不少理論物理學家前輩們都大吃一驚,他們難以相信量子場論的抽象程式居然可以有這樣的用途。
費米后來轉(zhuǎn)做核物理方面的實驗工作。當?shù)弥s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原子核而發(fā)現(xiàn)人工放射性現(xiàn)象后,費米馬上作出判斷,選用中子代替α粒子做“炮彈”,將更有效地引起原子的人工嬗變。
于是,他和助手們在短短的幾個月內(nèi),從原子序數(shù)最低的氫開始,用中子一個挨一個地“轟”過去,轟擊了63種元素,得到了37種放射性同位素。在實驗中,他們還發(fā)現(xiàn),如果先讓中子通過水或石蠟,中子的速度減慢,反而能特別有效地激發(fā)核反應。這是因為,當中子速度越慢,它停滯在原子核附近的時間就越長,被俘獲的機會就越多。
在用慢中子轟擊原子核的反應中,他又發(fā)現(xiàn)可生成新元素。費米因利用慢中子轟擊原子核引起有關核反應和利用中子輻射發(fā)現(xiàn)新的放射性元素,獲得了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獲獎之后,費米與一些科學家們在核裂變的鏈式反應研究中,同時預見到制造原子武器的危險。當時德國的核裂變也已實驗成功。于是,費米等科學家一起找到了愛因斯坦,要求借助他的威望上書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建議盡一切力量要趕在德國納粹分子之前造出原子彈。
隨后,羅斯福立即下令成立鈾礦顧問委員會,并撥了研究經(jīng)費。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國批準了制造原子彈的龐大工程計劃——“曼哈頓計劃”。
1942年12月,以費米為首的一批美國科學家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應堆。人們利用原子能的時代從此開始。
1945年7月,一顆叫“三位一體”的钚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野試爆成功。其爆炸力相當于2萬噸TNT炸藥。同年,美國以原子彈的威力迫使日本投降。
過人成就的背后,是費米對科學的專注:“說實在的,我并不比你聰明??茖W上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凡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這些問題上的人,都可以得到解決;只要有絲毫心不在焉,就沒法得到解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