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jīng)濟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經(jīng)濟建設決定了文化發(fā)展,而文化發(fā)展又反作用于經(jīng)濟建設,影響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文化一旦內化于心就具有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高校思政課課堂是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承者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基礎,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但是隨著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課堂文化建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本文就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文化建設研究的進展及建議。
一、高校思政理論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課堂文化建設的背景
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目標在于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信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打下夯實的基礎。在新時期下,隨著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發(fā)展取得了新的成果,但也遇到了新難題。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抽象性和復雜性,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思政理論教學質量,必須結合新時期下的新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現(xiàn)學生從“要學”到“想學”的根本轉變,從而構建一種文化氛圍更濃厚的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
(二)課堂文化建設的意義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涉及了政治、思想、道德、法治等方面,因此具有時代性、思想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新形勢下,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務必從“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型,全面推行高校思政課文化建設工作,實現(xiàn)思政教育根本性的改變。引導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思政理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論教學水平和實現(xiàn)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也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全面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二、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課堂文化建設的目標
我國著名學者趙健通過對維果斯基心理發(fā)展的相關研究以及對個體的認知研究從而延伸到社會的知識傳播,他提出思政理論的學習通過個人認知從而推廣到社會實踐是實現(xiàn)思政理論課內在價值和目的的重要途徑。主張通過設計與現(xiàn)實接軌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來達到課堂文化建設的目標。
知名學者劉彥朝和時長江也認為,高校思政理論課堂的構建要從互動交流和進行協(xié)商對話著手。培育踐行“發(fā)展本位”的課堂文化建設目標。
(二)課堂文化建設的特點
課堂文化的建設是全面的,主要指建設的對象要全面,理應包括教師和學生。這也是課堂文化建設的重要特點。日本學者佐藤學主張在課堂的教學中要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的目的。他對課堂文化建設理論的研究為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jù)。美國學者杰克遜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形態(tài)進行分析,論述了學生和教師彼此影響所具有的兩重性特點。其關于課堂文化的理論研究同樣對于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思政理論課向來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政治意義。這就導致其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然而,傳統(tǒng)的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照本宣科,脫離了實際,忽視了學生興趣的開發(fā)。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只會使學生更加厭倦這門功課。不僅如此,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并沒有真正理解。加上思政理論的學習本身的難度,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效率低下。
其次,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上的權威與服從導致課堂模式僵化,也對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教育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受師生關系的影響,而現(xiàn)存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師生關系也受到傳統(tǒng)課堂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師生關系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在課堂教學觀念中,教師即為權威,學生必須絕對服從,使得學生逐漸缺乏主觀能動性,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演變?yōu)橐环N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種畸形的師生關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也逐漸消失。這將不利于思政理論課課堂文化的建設。
四、總結與建議
(一)樹立知識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精祌
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上緊跟時代的腳步,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采取開放式的新式課堂,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在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上杜絕以教材為尊,充分發(fā)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二)引領教學評價向多向性轉變
由于課堂文化具有情境化的特點。評價課堂文化建設質量高低的標準往往以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為標準。而這些變化又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內容、形式其變化又不同。教學評價應當對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尤其要把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緒情感體驗和行為表現(xiàn)作為內在依據(jù),對教學活動的更深層展開提供改進的可能和實際價值。推動引領教學評價向多向性轉變,將有益于高校思政理論課堂文化建設。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