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初中階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文化素養(yǎng)。近年來中考古詩詞鑒賞題,以主觀表達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鑒賞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古詩詞教學還存在不如人意的問題:如以講代讀,忽視誦讀教學;思維狹窄,不注重理解;教法單調(diào),學生興趣缺乏等等。針對這些困惑,作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師,就要極力找出對策,來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點著手:
一、古詩詞誦讀,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首先要從誦讀入手。由于學生學法單調(diào),沒有領(lǐng)會到賞析古詩詞的美感,加上學生意識不到誦讀古詩詞的重要性,誦讀古詩詞處于半自覺狀態(tài),老師認為教的內(nèi)容是重要的,學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的,無非也是功利性地應付考試。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加強古詩詞的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教學中注重調(diào)動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積極性,采取范讀、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盡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常常借助課堂與課外的誦讀,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在課堂上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鑒賞的能力,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練一練;在課外,常常進行朗讀、默寫、賞析比賽。比賽可以班級、年段、學校,甚至縣級、市級各種級別的比賽。得獎的學生除了獲取獎品,還將在期末總成績欄處加分。這樣,學生通過誦讀,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高了,同時古詩詞鑒賞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古詩詞改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痹诠旁娫~閱讀鑒賞中,學生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把握不了詩歌的感情,不能準確地分析詩歌的意境和表現(xiàn)手法。初中生閱歷較淺,古詩詞所體現(xiàn)的時代與現(xiàn)代相去甚遠,他們不太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所以不能理解,更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再加上文學素養(yǎng)不高,不能分析詩歌的意境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在教學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主。
在教授學生鑒賞古詩詞時,引導學生在欣賞原詩詞作品的基礎(chǔ)上,利用詩人提供的意象、創(chuàng)設的情境把古詩詞改寫或續(xù)寫成現(xiàn)代文,并且適當?shù)貞帽憩F(xiàn)手法、要有藝術(shù)形象,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歷史感與時代感巧妙地融合。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朝思維多元化、閱讀感受多元化方向進行大膽嘗試。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通過改寫,一位充滿少年狂氣,但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具有報效國家,關(guān)懷國家命運的愛國志士的形象躍然紙上。通過多次訓練,學生就能從各個角度賞析古詩詞——不僅理解文句的大意,展現(xiàn)的畫面,表現(xiàn)的手法;還領(lǐng)悟到詩詞的意境,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者的感情。使學生真正提升了審美品位。
三、古詩詞延伸,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由于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范圍較窄,只以讀教科書上的古詩詞為主;有些教師也僅僅限于完成當前教材中的有限篇目,而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積累不同作家相同題材和同一作家不同題材的古詩詞;再加上我們學校是一所農(nóng)村中學,許多學生家長本身文化層次不高,不知道古詩詞鑒賞為何物,就無法提醒、監(jiān)督孩子。這幾方面的原因,促使學生不能也沒有積累,鑒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相當多的學生連課標規(guī)定的詩詞積累都達不到,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蔽以谡n堂教學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詩詞中的意象領(lǐng)會作品大意的做法,然后進行拓展延伸,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例如,“意象”是組成中國古典詩詞內(nèi)容的基本元素,如詩詞中常出現(xiàn)的梅花、蘭花、荷花、菊花、翠竹、茗茶、醇酒、明月等,這些意象符號具有特定的內(nèi)涵,是我們與詩人詞人對話的中介,也是我們解讀一首詩詞的關(guān)鍵點。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名詞意象的堆疊,組成了一副蒼涼的深秋晚景圖,蘊含了詞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再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水面、云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亂花、淺草、馬蹄、綠楊、白沙堤,這些意象,突出了初春乍暖還寒又生機勃勃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初春的喜愛與贊美之情。上古詩詞鑒賞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本中的意象領(lǐng)會詩歌的大意,作者的情感。還可以進行同類拓展,也就是利用不同作者的相同題材、相同寫作手法進行拓展;也可以利用同一個作者其它相關(guān)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詩詞內(nèi)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四、古詩詞多樣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蘊含的感情、營造的意境。事實上,能體會古詩詞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讀懂古詩詞。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時當?shù)氐那闆r。由于時代的變遷,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為此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1.背景切入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當?shù)氐那闆r。比如學習唐朝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如果不了解詩人當時被排擠出朝廷的經(jīng)歷,就不能理解他“單車欲問邊”的孤寂之情,也不能領(lǐng)會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寥廓悲壯的圖景。再如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如果不了解他與弟弟已經(jīng)六年沒有相見,又怎能理解作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以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豁達胸襟?只有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2.反復誦讀法。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反復誦讀品味。教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詩歌中的內(nèi)容,在頭腦中勾勒一幅幅圖畫,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復吟味,增強語感,體會思想感情。3.情感遷移法,讓學生和詩人情感產(chǎn)生共鳴。如教杜甫的《望岳》時,可以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登高望遠或者克服重重困難終于達到目的的實際,領(lǐng)會作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不怕困難,勇攀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4.情感、哲理探究法。從詩詞的內(nèi)容探求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蘊含的哲理。如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名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既抒發(fā)詩人憤懣、惆悵的心情,體現(xiàn)他豁達胸襟;又蘊含著這樣的人生哲理: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fā)展的,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未來肯定會比現(xiàn)在好。
領(lǐng)會詩詞的意境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欣賞文學作品是十分講究意境的,尤其賞析古詩詞。但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和想象作者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背景,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就如隔靴抓癢。因此,要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形成意象就要采用一些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提供直觀的材料,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如教“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這樣的詩句,可以出示古代官員打獵時裝扮的圖片。又如教“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的詩句要叫學生到野外去觀察,去體驗春天獨特的風景。2.通過視頻、音頻播放,引起想象。視頻、音頻直觀可感,通過播放,使學生在頭腦中呈現(xiàn)出相應的圖畫。如賞析《與朱元思書》時,一段關(guān)于富春江的視頻,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掛在人們眼前,展示了祖國河山奇麗、壯觀的景象。3.用繪畫法體現(xiàn)詩歌的意境。如在講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意境時,讓學生根據(jù)文中的描述描繪出一幅幅圖畫,展示陶淵明所在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學生描繪的畫面詳盡美觀,富于生活情趣,超出老師的想象。畫面中有連綿不斷的高山,山腳下有幾塊農(nóng)田,農(nóng)田里長著豆苗,豆苗里雜草叢生,一位身穿長衫的男子在烈日下?lián)]著鋤頭,彎月下這位男子何著鋤頭走在長滿雜草的小路上。從學生的畫中,可以讀出田園生活的寧靜、安謐、淳樸和自然,還可以讀出一種美、一種高貴、一種操守。通過繪畫,學生已不由自主地身臨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從平淡的田園生活中所領(lǐng)悟出的愉快心情和鄉(xiāng)居的樂趣。這不是作品所要描繪的生活畫面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嗎?這就是意境。
總之,教師通過古詩詞誦讀、改寫和延伸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準確領(lǐng)會古詩詞意境與體會作者情感等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這些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教師與學生的做法,也僅僅是一種嘗試。要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還需要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作者單位:龍巖市武平縣十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