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吟誦,是古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屈子是“行吟澤畔”,杜甫是“新詩改罷自長吟”,劉勰主張“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劉大魁說“歌而詠之,神氣出矣”。行家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吟誦“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我們無不為之感染、陶醉。吟誦者的聲調、姿態(tài)以及營造的氣氛大大強化了詩,使詩除了文字效果外,又增加了音樂、動作等效果。
漢語的語音也適合抑揚頓挫的吟誦?!奥浠ㄈ霜毩?,微雨燕雙飛”,“落”和“立”要抑,“微” 和“飛”要揚,仄聲讀短,平聲讀長,高低相間,平仄相錯,就形成了頓挫。中國的漢字,有一種原始的模仿力,它的聲調的高低平仄與字義有一定的連帶關系。如“落”是向下的動作,所以是一種降聲調的仄聲字;“飛”是向上的動作,所以是一種揚聲調的平聲字?!拜p、重”“浮、沉”“長、短”“清、濁”等,情況都是這樣。又如聲母,難讀的聲母的字往往表示艱難、嚴重、猛烈,必須經過努力,像剛勁、崩潰、爭斗等字。又如韻母,平聲韻母往往給人以輕快、昂揚之感,像張揚、飛翔等詞。反之,仄聲韻母往往給人以沉重、壓抑、急促之感,像降落、急迫等詞。
今天,大多數(shù)人已無法吟唱古詩詞,但誦讀詩歌卻是可以做到的。在詩歌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欣賞詩歌。朱熹說:“須是先將詩來回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戳擞忠髟伻氖椋挂馑甲匀蝗谝簺亚?,方見好處?!比~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境相通感了,無淪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小學詩歌學習一個主要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目前,小學課堂已比較重視誦讀,誦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除了通常的范讀、跟讀、齊讀、輪讀、重音朗讀等誦讀方式外,還有定時背誦、限遍背誦、小組搶背、背誦接力、代表競爭、小組評優(yōu)等旨在提高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這些方式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誦讀對象的識記。
誦讀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欣賞者感知詩的音調美和詩中的特定氛圍;誦讀的次數(shù)多了,還能引發(fā)欣賞者的想像和聯(lián)想,體驗和感受,潛心品味詩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魚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無窮樂趣。對于初學者來說,這是最有效的審美手段,萬不可棄置不用。小學所選古詩,篇幅都不長,可要求學生先背下來,然后練習誦讀。讓學生通過誦讀積累古詩篇目,加強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善莫大焉。教師應當在讀法(節(jié)奏、速度、輕重音、表情等)上作具體指導并給學生示范,但不可強求誦讀的統(tǒng)—。
i2Eb4NGPRiFweOq/x+ltb1udRSPJg037W99mozI5+yc=提起誦讀,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描繪的三味書屋里讀書的一幕。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廠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一般認為,在這里,學童的讀是一種“苦讀”,在先生則是一種“迂讀”。學習這篇課文的老師和學生大都以戲謔的態(tài)度看待壽鏡吾老先生的讀書。不過,如果從詩歌的誦讀角度看,三味書屋這位老師的“讀”正是個性化的誦讀。魯迅形象再現(xiàn)了壽鏡吾先生吟誦的腔調和姿態(tài),說明先生品出了文中的味兒,欣賞到了其中的美,以至微笑、搖頭,全身心都浸在書里了。
詩歌教學與其他文學作品的教學相比,應該更重視誦讀。這種誦讀是個人的咀嚼、口說、聲誦。誦讀應不拘于形式,讓學生選擇最適合其自身的誦讀方式。集體誦讀能讓聽課的人感覺“課堂氣氛很好”,于體味、感悟詩意,則未必好。學生的誦讀應不拘于形式:高聲、低聲,課內、課外,一本正經、搖頭晃腦,等等。只要學生覺得他選擇的誦讀形式有助于他投入地誦讀、品評,這種誦讀于其本人就是最好的誦讀。在不拘一格的個性化誦讀中,學生可隨時中斷,品評、體味詩中的精彩之處。一般而言,課外誦讀要比課內誦讀好,個人的誦讀要比集體齊讀好,多讀幾次比一次多遍好。
誦讀時會遇到古詩的讀音問題。筆者認為,小學生誦讀古詩,按照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標準音來讀就可以了。當然,用現(xiàn)代音讀古詩,會出現(xiàn)某些古詩不押韻的情況。這是由于漢語語音發(fā)展演變的結果,只要給學生交代一下即可。至于古音是怎樣的,又是如何演變的,則不必向學生交代。
誦讀法是教學文學作品的重要方法。詩歌的欣賞是主體性很強的活動,與其他作品相比,詩歌教學更應強調學生的誦讀。古詩詞本來就是供吟誦的,只有熟讀背誦,才能漸入意境。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