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的批評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評隱喻分析理論為框架,分析語篇(特別是政治語篇)中的隱喻,揭示隱喻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權(quán)力關(guān)系。通過對肯尼迪就職演說中出現(xiàn)的隱喻進行識別、分析和闡釋后發(fā)現(xiàn),演講中所采用的概念隱喻主要集中在沖突、旅行和身體三個方面。隱喻可以有效地激發(fā)聽眾的內(nèi)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從而幫助演講者達到既定交際目的。
一、引言
政治性演說詞被認為是一種形式特殊的文體,盡管是一種口頭表達的語言,但帶有極其濃重的書面語特點。不可否認,總統(tǒng)就職演說屬于政治性語篇,是被總統(tǒng)用來宣揚本屆政府的政治立場和外交政策的一種有力工具。
傳統(tǒng)語篇分析的研究焦點主要圍繞詞匯語法層面的意義表達現(xiàn)象,而無法解釋文本構(gòu)建過程中的話語選擇現(xiàn)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話語選擇背后的決定因素及其產(chǎn)生的效果。用隱喻表達思想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它既是修辭手段也是思維方式,也正是一種有意識的話語選擇。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 Lakoff和Johnson曾經(jīng)指出“隱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語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為中,我們所依賴的概念本身就是隱喻的?!闭握Z篇中的隱喻是構(gòu)建話語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實質(zhì)更是演說者實施話語霸權(quán)和文化霸權(quán)、灌輸和宣揚其價值體系的主要工具。Wilson認為隱喻在政治語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際目的,同時有利于解釋政治主張,從而喚醒聽眾的認同感。因此在閱讀一些政治語篇時,應(yīng)采用批評隱喻分析方法,針對出現(xiàn)的隱喻,進一步剖析這一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戰(zhàn)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該類語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評隱喻分析
隱喻的批評性分析其實屬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范疇。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務(wù)就是透過語言的表面形式,從多個角度分析意識形態(tài)、社會結(jié)構(gòu)、權(quán)力和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批評隱喻分析恰恰是以隱喻為出發(fā)點,分析研究隱喻與其背后的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等之間的關(guān)系。
批評隱喻分析是Chariteris-Black在2004年就已經(jīng)提出的一種分析方法,該分析法旨在把語言分析與社會知識和個人的認知理解結(jié)合起來,去解釋特定的語篇類型中,為何人們更愿意選擇用隱喻來表達情感。具體而言,批評隱喻分析就是以特定語篇中的隱喻為研究點,剖析作者的立場、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如何影響隱喻的選擇,進而揭示隱喻在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等方面的塑造和傳播作用。Chariteris-Black和Lakoff多以黨派綱領(lǐng)文件和競選語篇為分析語料,有系統(tǒng)地、有針對性地分析了隱喻各個方面的作用,比如灌輸思想模式、改變意識形態(tài)、維持權(quán)力關(guān)系、激發(fā)公眾情感以及引導輿論方向,其目的就是透過語篇中的隱喻現(xiàn)象,闡釋隱喻背后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
用批評的方法對政治語篇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揭示出決定和影響說話者進行詞語選擇和表達情感的各種因素。批評隱喻分析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綜合考慮語篇背后的各種個人資源因素(如語用、認知與情感)和社會資源因素(如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整合說話者主體和社會資源雙重方面,分析語篇背后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影響因素,就可以最終解釋說話者為何會選擇某種特定隱喻來實現(xiàn)或完成政治演講語篇的實際交際目的。語篇中隱喻的選擇受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雙重影響。隱喻選擇的最終目的是勸說,通過隱喻的選擇激起聽眾或讀者的情感反應(yīng),并最終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
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結(jié)合Halliday的元功能理論,從話語分析角度對隱喻進行了功能分析?!半[喻能反映意識形態(tài)。對隱喻的控制和選擇,反映了隱喻使用者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睆膶﹄[喻的社會性分析看出隱喻可以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進行分析。紀玉華教授認為批評隱喻分析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一種新方法,用此方法對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語境中的演講進行分析,可以有助于對其隱喻的使用動機進行更深層的闡釋和說明。
三、政治語篇的批評隱喻分析
本次選取的研究語料是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John F. Kennedy的就職演說。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作為政治性語篇的一種,經(jīng)常會被美國總統(tǒng)們當作極其有力的政治工具,推行自己的施政綱領(lǐng),外交政策等,以及勸說公眾接受并獲得他們的支持。
通常人們對肯尼迪就職演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題材、文體修辭等方面,卻很少針對該語篇中出現(xiàn)頗多的隱喻進行有選擇性的批評性分析,去揭示語言的深層意義及其背后隱藏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和意識形態(tài)。因此,可以嘗試從批評隱喻分析的三個步驟:隱喻識別、隱喻分析和隱喻闡釋對該就職演說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探討隱喻在政治語篇中起到的構(gòu)建作用,挖掘隱喻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
(一)、隱喻識別
隱喻的本質(zhì)是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通過對文本進行仔細閱讀,找到符合隱喻標準并具備隱喻功能的詞語,然后判斷其在語料語境中是字面意思還是隱喻用法。Charteris-Black認為只要語境合適而演說者也有此意圖,那么任何話語都可以被視為隱喻。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進行分類統(tǒng)計來判斷該政治語篇中哪些概念隱喻被頻繁使用,以便探究演說者選擇此類隱喻的原因。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在肯尼迪的就職演說中,使用到的概念隱喻包括沖突隱喻、旅途隱喻、身體隱喻、光火隱喻和宗教隱喻等。我們將結(jié)合作者使用關(guān)鍵詞時的語境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對部分概念隱喻進行詳細分析。
(二)、隱喻分析
1. 沖突隱喻
從文本的分析來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達沖突隱喻的關(guān)鍵詞包括fight, revolution, survival, tyranny, struggle, alliance, prey, hostile, aggression, subversion, adversary, arms, destruction, war, divide, destroy, battle, defend, sacrifice, oppose, enemies, free, etc. 而從各個詞的語境來看,又可以分為三個子類別:防御隱喻(如fight for, survival, defend)、攻擊隱喻(如destroy, oppose)和斗爭隱喻(如struggle, battle)。
防御性概念隱喻都在表達肯尼迪試圖保護國家地位、政治安全以及所有人民利益的決心。從國內(nèi)形勢來看,肯尼迪在競選中以微弱優(yōu)勢獲勝,又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再加上他是天主教徒;從國外形勢來看,當時的世界分成了兩大陣營,美蘇之間的摩擦不斷,古巴革命勝利,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而此類隱喻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聽眾能真實感受到新政府時刻為人民思考和謀利,有能力克服困難和危機,最終維護好人民和國家利益。
(1) the same revolutionary beliefs for which our forebears fought…
(2) 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
從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到肯尼迪政府的捍衛(wèi)自由的堅定決心,多次運用這類型的目的就是有效說服聽眾,激發(fā)情感共鳴,建立自己的可信度。
肯尼迪就職演說中的大部分攻擊性隱喻主要用來描述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敵對態(tài)度。肯尼迪總統(tǒng)堅持認為戰(zhàn)后的美國應(yīng)把反蘇聯(lián)反共產(chǎn)主義作為其政策中心,這也進一步突顯了冷戰(zhàn)色彩,同時也把自己樹立為反蘇斗士。由于這樣的決心,肯尼迪政府在對蘇政策和態(tài)度上絕對不會妥協(xié)讓步,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對抗攻擊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肯尼迪的演說正好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文本中,肯尼迪使用了許多表示對立對抗的攻擊性隱喻來暗示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體制。同樣可以激發(fā)聽眾強烈的感情。
(3)…merely to be replaced by a far more iron tyranny.
(4)…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or subversion anywhere in the Americas.
(5)… to friend and foe alike
在演說中,肯尼迪使用了tyranny, aggression, subversion, foe, hostile, adversary等隱喻關(guān)鍵詞來指稱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tài)度。有趣的是,肯尼迪在指稱資本主義國家時所使用的隱喻關(guān)鍵詞就比較肯定,比如用allies指稱北約組織國家,free society指稱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用powerful challenge來暗示同盟國之間的親密合作。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美國才是正義與和平的象征,相反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獨裁和邪惡的象征,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冷戰(zhàn)時期的時代特點。
而文本中沖突隱喻的大部分斗爭隱喻主要用來號召美國民眾團結(jié)一致,鼓舞人民做出長期斗爭的準備,隨時做出犧牲,共同捍衛(wèi)自由和民主,維護美國在全世界推行的政治思想。
(6)… a struggle against the common enemies of man: tyranny, poverty, disease and war…
2. 旅途隱喻
從文本的分析來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達旅途隱喻的關(guān)鍵詞包括beginning, end, forth, pass, beachhead, jungle, balance, fruitful, etc.旅途本身擁有一個強大的意象圖式,即起點、終點以及之間的必然路徑。這是世界萬物必經(jīng)的共同過程,只是旅途本身又極具靈活性,旅途過程中的方向,引路人、同伴及方式等等又各不相同,這就為旅途隱喻提供了各種豐富的衍推可能。
在政治語篇中,旅途的意象極其有價值,演說者充當引路人,而其宣揚的政策可以描述為前進地圖,其宣揚的政治目標恰恰可以成為旅途的目的地,聽眾則變成親密的、共患難的同伴。 借此演說者可以輕易地縮短自己與聽眾的距離,更容易形成共鳴。但是因為旅途終點的未知性及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有必要讓聽眾明白,所有政策實施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會出現(xiàn)挫折與失敗。這種暗示可以較為容易得到聽眾的理解和支持。目的明確的社會活動是沿著一定路徑向目的地進發(fā)的旅途( PURPOSEFUL SOCIAL ACTIVITY IS TRAVELING ALONG A PATH TOWARDS A DESTINATION )。
(7)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8) Let the word go forth…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9)…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that can assure a more fruitful life for all mankind…
除此以外,肯尼迪在旅途隱喻中還使用到了涉及個人經(jīng)歷的兩個隱喻關(guān)鍵詞 beachhead和jungle,暗指肯尼迪自己在二戰(zhàn)中參加過的太平洋戰(zhàn)爭。
3. 身體隱喻
從文本的分析來看,肯尼迪使用到的表達身體隱喻的關(guān)鍵詞包括hand, ill, well, sister, friend, neighbor, foe, enemy, call etc.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身體概念系統(tǒng)。概念最終是通過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因此在人類語言中出現(xiàn)了表示與人或人身體部分的名詞,比如手、兄弟姐妹等,也有動詞及形容詞,比如年輕、喂養(yǎng)等。在身體隱喻中,國家即個人,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人際關(guān)系去解釋,國際關(guān)系就像一個社會關(guān)系,有鄰里,有朋友和敵人。這種隱喻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guān),所以聽眾更容易切身體會并形成認同。
(10) To those old allies whose…, we pledge the loyalty of faithful friends.
(11) To our sister republics south of our border…
(12) Let all our neighbors know that we shall join with them to oppose aggression…
肯尼迪在演說中大量使用了身體隱喻來暗示美國與其它國家之間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從中可以看出肯尼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肯尼迪在演說中表示在北約組織中將扮演好忠實朋友的角色,倡導親密合作來共同對抗社會主義陣營。而在對待美洲大陸的鄰國時,肯尼迪使用了“sister republics”來表達與中美與南美國家之間一種更為親密的國際關(guān)系,也是針對古巴社會主義的一種圍攻策略。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不允許有任何反美政府的出現(xiàn)。同時肯尼迪也多次使用身體部位“hand”來構(gòu)建身體隱喻。在最后部分,肯尼迪著重號召美國民眾共同為美國做出貢獻。為了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肯尼迪把聽眾視為事業(yè)最終成敗的決定因素?!癷n your hands”的功能作用就是直接喚起聽眾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四、總結(jié)
通過對肯尼迪就職演說中的隱喻進行批評性分析后發(fā)現(xiàn),隱喻背后隱藏著演說者的意識形態(tài)。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可以看出不同的隱喻具備有效的不同功能。從攻擊隱喻中可以看到肯尼迪反共產(chǎn)主義的政治立場、捍衛(wèi)美國民主與自由的決心。從旅途隱喻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肯尼迪對前途的預(yù)見和充當引路人的政治渴望。通過分析文本中的身體隱喻,可以知道肯尼迪對國際關(guān)系的親疏關(guān)系的掌握,也可以清晰看出美國二戰(zhàn)后的對外政策??傊[喻在政治演說中被大量使用,使用不同的隱喻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演說者的政治目的,也可以更容易地影響聽眾繼而被聽眾接受。
本文系呂梁學院校級項目:批評性話語分析方法在英語專業(yè)精讀教學中的實踐應(yīng)用(JYYB201506)。
(作者單位:呂梁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