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不是簡單地拿來,而是有選擇地吸收當時的先進文化,使日本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性。通過選擇和加以改造,從而保持了文化的主體性,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
一、前言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善于“拿來”的民族,日本文化是在不斷接受、選擇、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混合、多元的文化??v觀歷史,日本民族早期主要吸收中國文化,到了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曾涌現(xiàn)出兩次大規(guī)模的全盤西化的熱潮。特別是二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長期的戰(zhàn)爭以及原子彈的轟炸,當時的日本可謂是滿目瘡痍。可就是這樣一個被極度破壞的戰(zhàn)敗國,在經(jīng)過短短20年后,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jīng)濟強國,這與日本的“拿來主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對國外先進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的如饑似渴,善于學習引進并博采眾長,才使日本經(jīng)濟神奇般地恢復生機,重立世界強國之首。
二、選擇性地拿來
雖說自古以來日本就不斷地吸收他國先進的文化,但日本人的“拿來主義”,并不是一味地全盤接受,而是根據(jù)自身的實際需要,對這些“拿來的”文化進行甄別、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與國情不相符的內(nèi)容進行改造,從而巧妙地使之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化。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例如仿效唐制,制定了“大寶律令”;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在京都設立大學,學習的內(nèi)容與唐朝大體相仿;模仿唐朝租庸調(diào)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等等。但是日本在借用唐朝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與政治制度時,卻將有利于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拒之門外。因為日本皇權起源于大部落的合并,貴族勢力非常強大,而貴族的蔭位制可以讓貴族子孫自動獲得很高的官職,也就是說科舉制度與日本固有的身份制與世襲制不相符。
三、創(chuàng)造性地拿來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在其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在不斷地與外來文化進行接觸、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吸收著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本國的文化。一千多年前,隨著遣唐使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漢語及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正式開始使用文字記載語言。最初日本的每一個音都是由一個漢字表達,公元九世紀,日本人根據(jù)漢字的草書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例如日語平假名「あ」dyx3dffpdj/7iL8gi26LGxnuD23/2vuIjQp4jU00Qu0=由中國漢字“安”演變而來),根據(jù)漢字楷書的偏旁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例如「ア」則是漢字“阿”的左偏旁變化而來),還根據(jù)中國漢字的意思創(chuàng)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質(zhì)的國字,例如根據(jù)中國漢字“火”和“田”的意思創(chuàng)造了“畑”,表示旱地),從而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字。
而日語中的外來語則更明顯地彰顯了日本民族在對外來文化拿來時的創(chuàng)造性。進入幕府中期后,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取消,日本在不斷吸取中國文化的同時開始接觸西方文化,特別是明治維新后,大量西方的新技術、新思想以及新事物、新概念傳入日本,一些新的詞匯也進入日語中,這些詞匯來自英語、法語、德語、荷蘭語、阿拉伯語等各種語言,但主要以英語為主。日語的外來語別具特色,日本人將其讀音改為“日本式”,用假名進行朗讀,朗讀方法適應日本人的習慣。日本人不會發(fā)卷舌音,比如英語中很多L結尾的讀音,日本人讀不出來,就用假名る(ル)來讀,以至于很多L其實并不發(fā)音的單詞,到了日本人這里,也要有個る(ル),如ボールペン等。 另外,日本人還會對外來語進行組合再造。如アルバイト原來是名詞,日本人在后面加上日語動詞する,該詞就可以當做動詞使用了。隨著時間的演變,許多由英語變來的外來語已變成了英國人無法理解的日式語音,夜間燈光球場舉行的棒球賽叫作“ナイター”,只有司機而沒有售票員乘務的公共汽車叫作“ワンマンバス”,雖然用片假名書寫,但這都是日本創(chuàng)造的詞語,外國人是不懂的。
四、融合性地拿來
茶道雖源于中國,卻發(fā)展于日本。自唐代到元代,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來到中國各佛教勝地修行求學,回國時,不僅帶去了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還帶去了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發(fā)揚光大。據(jù)日本飲茶史料記載,平安時代的弘仁茶風時期,日本茶道對中國茶文化基本上是一味模仿、囫圇吞棗。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日本人自身的思想變化,日本茶道注意日式和唐式的結合,將和漢思想融合,使之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nèi)涵。特別是16世紀,千利休提倡日本茶道文化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fā)展為草庵式的茶道,日本茶道文化從茶室建筑、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日本茶道藝術中幾乎沒有什么特殊的原發(fā)性的藝術創(chuàng)造,但日本人卻在本土化意識的作用下,在繼承中國茶文化的審美觀的基礎上結合本土特色,將中國的茶文化與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五、結語
美國研究日本的著名學者埃德溫賴肖爾曾說,日本人的特點“與其說是模仿性,毋寧說是其特殊性以及他們在學習和應用外國經(jīng)驗時又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日本發(fā)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日本文化是在接觸多種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培育起來的,她在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有選擇的消化,攝取精華,將外來文化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取舍,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
(作者單位:無錫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