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玲瓏掌中拿,張三李四王五夸。足不出戶天下曉,千里之行不離它?!辈虏驴矗@是什么?對啦,手機!你身邊的很多人都有手機吧!我的老爸老媽和哥哥就把他們的手機當作寶貝,整天都離不開它。
瞧,爸爸帶我去當湖公園玩,一邊欣賞風景,一邊總是不停地打電話、看手機。有一次,爸爸邊走路邊看手機新聞,差點撞到一棵樹。要不是我拉住他,他早就跟樹“親吻”啦!吃完晚飯,爸爸就坐在沙發(fā)上玩手機,我跟他說班級里的趣事,他都好像沒聽見似的。唉,我真想變成爸爸的手機??!
我媽媽也是這樣,總喜歡捧著手機看電影、刷朋友圈。我讓她陪我玩球,她也不忘往兜里揣著手機,時不時地拿出來瞟一眼。有時趁我去撿球,就馬上拿出手機來幾張自拍,跟朋友聊上幾句。睡覺前,我想讓她給我講故事,她總說:“等會兒,寶貝,媽媽馬上就好!”眼睛卻還盯著手機屏幕,舍不得放下。唉,我看手機才是媽媽的寶貝!
把手機當寶貝的還有哥哥。我想讓哥哥給我報詞語聽寫,就喊:“哥哥,哥哥,幫我報詞語吧!”等了半天都沒人回答,你瞧他,兩只手在手機鍵盤上飛快地移動著,頭也不抬。他好不容易過來給我報詞語了,我一個詞語默寫完,又喊:“哥哥,報下一個?!币魂嚦聊?,原來哥哥又低頭在玩手機游戲了……
唉,手機啊,爸爸旅行離不開它,媽媽陪我玩離不開它,哥哥也離不開他,我真想變成一只手機??!這樣,爸爸、媽媽、哥哥就可以把我當真正的寶貝了!
【張老師的話】
唉,似乎人人都已有“手機依賴癥”了,于是,孩子成了可憐“一族”。本文的小作者是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懵懂地感受到手機正在與自己搶奪爸爸、媽媽和身邊那些至親的人,她以自己想變成一只手機為視角,以爸爸、媽媽和哥哥為典型,寫出了這樣的事實。從生活細節(jié)去寫,如到公園游玩,爸爸放不下手機;一起玩球,媽媽也要偷偷地看手機;給我報詞語,哥哥還是執(zhí)迷于手機游戲……小作者感嘆爸爸、媽媽和哥哥口口聲聲稱她是他們的“寶貝”,其實真正的“寶貝”是他們手中的手機??!將原生態(tài)的生活如實地記錄了下來,語言不乏幽默,讀來輕松活潑,回味過來卻又意趣滿滿。
整篇文章,小作者都是用敘述性的語言在平實的記錄。如果能抓住其中一兩個片段,把爸爸、媽媽或哥哥放不下手機的場景描寫得更有兒童情趣、更生動具體,那文章讀起來可能會更吸引人。